
首批部聘教授入选人资料
在“民国部聘教授的遴选过程”一文中提到,经过各公私立高等院校的推荐,列出了一个156人的遴荐候选人名单,然后把这名单分学科寄发给全国各公私立高等院校教务长、院长、系主任,由其在本人相关学科的部聘教授候选人中推荐二人(候选人少于3人的推荐一人)并注明意见。之后又将征求荐举的范围扩大到各院校所有任职十年以上的教授[
阅读全文]

民国部聘教授的遴选过程
部聘教授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实施的一项尊师重教、稳定教授队伍的重要举措。为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稳定高水平师资队伍,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实行部聘教授制度。部聘教授是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直接聘任的教授。其人选由“于学术文化有特殊贡献者”担任,一旦当选,其薪资不但标准从优,且均由教育部开支直接下拨所在学[
阅读全文]

头衔称呼最多的领导人
在我们熟知的各政权领导人中,头衔称呼最多的我觉得非蒋中正莫属。蒋中正,字介石,但我们一直称他蒋介石。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耳熟的他的头衔称呼是:蒋委员长、蒋总裁、蒋校长(是黄埔军校校长的头衔,不是其他的校长的头衔,如他兼任过的中央大学校长)、蒋先生(一些特定人士对其的称谓)。
还有蒋总司令、蒋议长、蒋主席、蒋总统[
阅读全文]

他是国、共两党都认定的优秀党员华罗庚是大家都熟悉的数学家,没有上过正规高中和大学,是自学成才的全能数学家,他的研究涉及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多个领域。他的《优选法》、《统筹法》一段时期也是被普遍推广应用,他在数学上可称得上是个天才、全才。27岁就成为清华大学正教授,获得的学术成就数不胜数([
阅读全文]

1947年民国大学教授人数最多的是哪个大学?
见到一份1947年上报给教育部的一些大学正式教授名单,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有的学校的教授人数可能会让你感到出乎意外,如北京大学的大学的教授人数竟不到曾被称为“野鸡大学”复旦的五分之一。
解放前,复旦大学的排名虽然不是很高,但从教授人数和教授[
阅读全文]

资料:上海高级知识分子名单(1956年)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到:应该给知识分子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待遇;有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居住条件太差,要加以解决。此后,全国各地根据《报告》要求排列了高级知识分子名单,工作、居住条件和待遇方面予以特别照顾。高级知识分子分一类[
阅读全文]

工资标准中的11类工资区全国工资标准分11类工资区是从1956年开始实行的(之前的工资系统是一个统一的级别标准再加各地区的物价津贴)。
1956年进行了全面的工资改革,制定了新的工资标准,新的工资标准根据各地区物价和消费水平,分了11类工资区,以1类为基准,每高1类增加约3%。各地的工资区类别可由下面的简表查到。如北京城区6类,上海城区8类等,若要具体到县[
阅读全文]

五十年代上海一级工程师名录
1956年工资改革时,上海工业、研究系统单位的工程师也重新评定了级别,有不少人定为一级工程师,但他们的工资并不相同,同称“一级工程师”,工资标准可差近百元。因为工程师的工资标准不像高教、文艺工资标准那样全国统一,工程师有执行国家技术人员工资标准的,也有执行行业技术人员工资标准的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工资标准等[
阅读全文]

1955年全国高校有没有一级教授在博文“56年前高校教授工资级别”中,根据一些资料(52年的高校工资标准和一些教授的实际级别资料)回答了法眼网友的问题:林徽音和张光斗在55年都不会是一级教授(最高到高教5级)。由下面1954年的高校工资标准(图1.单位是工资分),可知,没有担任高校正副院校长职务的教授最高只能到4级。而担任校长的教授如陈垣、李达也只是[
阅读全文]

56年前高校教授工资级别
“56年前各校教授也有级别,好像不是国家统一评定的,那是各校自聘自评的吗?”这是来自论坛“法眼”网友的问题。
1952年政务院发布过一个全国教育系统的工资标准(采用工资分)图1,适用高等院校教师的有26个级别,按这个标准表,不是正副院校长的教授最高是4级,副教授最低13级,助教最低26级。
52年各校按此标准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