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修拉的野心
作为画家,塞尚、高更、凡高与乔治·修拉各自都是方法论者;与此相对比,不妨将此前的印象派看作同一种方法论,尽管其成员之间不无差别。但修拉好像尤其被看作一位方法论者,甚至——话说至此不免带有贬义了——只是一位方法论者,因为他的“点彩”画法太独特了,太突出了。在我看来,修拉这一方法背后的东西,或者[
阅读全文]
你的眼睛会欺骗你
尽管S.B.先生的进展令人欣慰,还是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一次S.B.想从四楼病房的窗户爬出去,他对及时阻止了他的医生说,他想摸一摸街上那些小小的车辆。这时候医生们才发现,一个先天盲人获得的视力与正常人的视力竟有如此大的差距——S.B.无法从看到的汽车大小来推断他与车之间的距离。用心理学的行话讲,S.B.的视力缺少深度知觉[
阅读全文]
纳粹德国时期的致命笑话
德国历史学家鲁道夫·赫尔佐格(RudolphHerzog)的《致命的可笑:希特勒德国的幽默》是一部研究纳粹时期德国笑话的专著。书的题目“DeadFunny”从词义上说是“非常可笑”或“可笑得要命”,但却有着一层更深的意思:这是一种像“死”一样严肃的“可笑”,有极为严重的后果。
德国人那些漫不经心的笑话在他[
阅读全文]
人民想要庸俗的艺术品
如何通过眼睛的门禁机制,过滤无关信息,仅让关键的信息进入大脑?在心理学的影响下,19世纪末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德国的艺术哲学家康拉德·费德勒(KonradFiedler)很快意识到其中的要点,他说:“即便最简单的感觉印象,看起来纯属供心灵操作使用的原材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心理事实,我们所谓的外部世界实际是[
阅读全文]
大卫像的瞳孔为什么是两个洞?
古希腊人说,知识始于惊奇。当我们不再惊奇,求知的步履就会歇止。从这个意义上讲,让人颇有愚弄之感的视错觉研究,说不定能够引起我们对视觉秩序的重视。
说起来,图像艺术的基础之一就是视错觉。没有视错觉,我们不会把二维的图画当成三维的世界来欣赏。不过,在这里我要谈论的不是亦幻亦真的艺术错觉,而是更加显著的视觉[
阅读全文]
Balthus的人物
我看巴尔蒂斯(克洛索夫斯基·德·罗拉)的《房间》(一九五二至一九五四),联想到了蒙克的《青春期》,——并非认定前者受了后者的影响,相反我猜想巴尔蒂斯大概根本就不喜欢蒙克。
我是说他们所画的是同一件事,也差不多是同一个人——都是尚未成年的女孩,两幅画看起来也都颇有凶险之感。
但对蒙克的女孩来说,或许一[
阅读全文]
张枣|镜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阅读全文]
三个女演员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有强大的力量,解决时间,距离,差异,不公,异化和绝望带来的问题。——蒂尔达·斯温顿TildaSweden蒂尔达·斯温顿与隐居的学者约翰·伯格是故交,在后者辞世的两年前,她以制片人,导演和采访者的身份探寻了他在法国昆西乡下的隐居之地,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纪录片《昆西四季》,在我们一窥学者生活的同时,也见识[
阅读全文]
读张爱玲
文|贾平凹
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书名就劈面惊艳。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个张爱玲。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的多,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有一班只看颜色的看客,噢儿噢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
阅读全文]
毕加索的自信
我最后一次离开巴黎之前,有近两小时的富余时间,结果就又转到毕加索博物馆,正好离我住的旅馆很近。以前也曾来过这里参观,但正是最后这近两小时,我对巴勃罗·毕加索比过去了解得更清楚了。一个突出的感受——虽然这对毕加索的绘画艺术来说并不重要——就是他所画的女人大多很有趣、很可爱。多年后我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