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嘴馋,家里给的零花钱又不多,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就花几分钱买点咸菜。
一路上边吃边往家走,吃完也快到家了。
[
阅读全文]
想北平作者:老舍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
阅读全文]
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
阅读全文]
北京人的遛鸟作者:汪曾祺
遛鸟的人是北京人里头起得最早的一拨。每天一清早,当公共汽车和电车首班车出动时,北京的许多园林以及郊外的一些地方空旷、林木繁茂的去处,就已经有很多人在遛鸟了。他们手里提着鸟笼,笼外罩着布罩,慢慢地散步,随时轻轻地把鸟笼前后摇晃着,这就是“遛鸟”。他们有的是步行来的,更多的是骑自行车来的。他们带来的鸟有[
阅读全文]
开辆”破”车进藏区-1997(三)
97年那次去西藏,在的记忆力刻的最深的是藏人的那种自质朴,天然的性格。
那次开车去藏族地区,时间有限,车也不给力,到了理塘就回来了。由于在返程的路上雨中赶路,后来还在雅砻江边连人带车“投了江”。整个行程拍的十几卷照片有一半以上还泡水报了废。这集里的照片是受了潮的,所以洗出来有点发红也不太清楚。
[
阅读全文]
胡同文化作者:汪曾祺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
阅读全文]
汪大娘作者:张中行
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
阅读全文]
黔东南侗乡行(三)–初识侗寨肇兴
离开黎平县城,一路上没遇到几辆车,六十多公里的山路走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到了。肇兴侗寨是附近几个侗寨里最大的一个,位于山谷`的`入口处,沿公路继续往上走还有两的侗寨,夏格寨和上地平侗寨。
肇兴侗寨不大。一条进山的公路和一条溪流从寨中穿过。侗家的吊脚楼沿公路和溪流坐落在山谷两侧。
肇兴侗寨,旅店二楼[
阅读全文]
一溜河沿作者:张中行
不记得谁说的话,人生如蓬飞萍转,我也以未曾料到的机缘,于30年代末迁到后海北岸,一住就是30年以上,直到60年代末,被动到朱元璋的家乡,接受干校的改造,才含泪离开。30年以上,上寿以百年计,也占了三分之一,霜晨月夕,柳色钟声,可怀念的不少。大题只能小作,也因为约稿的徐秀珊女士表示对水滨的烤肉季有兴趣,所以决定略放大,兼[
阅读全文]
-----能这样活着是种境界……..
闹市闲民作者:汪曾祺
我每天在西四倒101路公共汽车回甘家口,直对101站牌有一户人家,一间屋,一个老人。天天见面,很熟了。有时车老不来,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车还得等会子,坐会儿。”
屋里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大冬天,他的门总是开着),一张小方桌、一个方杌凳、三个马扎儿、一张床,一目了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