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凤呈祥囍字剪纸
“囍”字的由来
在中国传统吉祥符号中,流传最广、应用最多,到现在仍然随处可见的,莫过于一个“囍”字。
“囍”字堪称造字文化的一绝,双喜相连,如男女两人携手并立,方方正正,和谐对称,让人看一眼就喜不自禁、喜笑颜开,想不喜都不行。
那么,这个“囍”字是如何来的呢?这还得从北[
阅读全文]

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
阅读全文]

每个时代总有一些大家族,培养出许多青史留名的大人物,对历史的进程产生较大的影响。这难道真的是因为“龙生龙,凤生凤”吗?细究之下,其实是“家风”使然。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在世代累居、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举凡一时国家精英、名门望族无不看重自己处世思想、应世经务、学习态度对子孙[
阅读全文]

一、可以解百毒,就是任性!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未见神农,依旧是那么一颗植物,或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无人问津。
奈何神农火眼金睛从众物之中挑选出来,还嘴馋拿到嘴里尝了一下,一试把自身的七十二毒给解了。
二、让皇上又爱又恨,就是任性!
唐宋时期茶文化繁荣,特别是宋代的斗茶之风尤甚,[
阅读全文]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上的题跋、钤印
只要不带偏见、不追风,能静下心来细细评读一下乾隆帝的题画诗,你会感觉到他那渊博的学识、深谙书画的修养以及他那洒脱无拘的胸襟。如题王穀祥的《花鸟图》,诗云:“五五三三朵,潇潇落落姿;翩然来翠雀,小住得横枝。岂羡雕笼好,那知暖窖宜;以幽闲适性,画者具深思。”语言朴实无华,然却妙趣横生,读来[
阅读全文]

一道二悟三友四气五性六味七情八难九香十德,茶道,犹如人生之道。
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茶一曰道
茶道,犹如人生之道。自古以来,文人雅士总是把品尝佳茗,和品味人生相提并论,以茶道来省悟人生之道。品茶,就是品你的人生。
茶有二悟
[
阅读全文]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
阅读全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许多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至今仍记忆犹新,小时候的他们过年,尤其是农村过年,虽然物质生活远没有现在这样丰盈,甚至可称得上是贫乏,但却感到特别的热闹、快乐,不少人都是在哼着民谣中过完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春节。时至今日,渐行渐远的年俗,日益式微的传统,带走[
阅读全文]
如果下个结论,说当下国人缺乏爱的教育,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感受与体悟简单粗陋,不善于表达爱,我想反对的人并不多。分析其缘由,就众说纷纭了。原因肯定多样,但将之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显然失之偏颇。
中国人缺乏爱的教育,显然是这60多年的事。诗人米沃什在《被禁锢的头脑》中,分析过当年波兰的“新信仰”伦理原则:“凡[
阅读全文]

康有为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读书人:满嘴仁义道德,暗地里却蝇营狗苟;写文章下笔千言,但治国之策却荒谬不已;谈爱国声泪俱下,但转脸便卖国求荣。在历史教科书及影视、文学中,一向被吹捧为伟人的康有为便是其中之一。卸下公车上书的领导者、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以及维新运动的领袖等光环,一个凡人形象便逐渐清晰。
一、涉嫌学术剽窃治学急功近利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