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杂忆之二十五:终结---我领到全世界最牛的毕业证书
我们的临床实习一共一年时间,去了从地区医院到公社卫生院共八个医疗单位。这一年的实习见了不少常见病例,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了一些较简单的手术,特别是初步学会了如何组织一个手术团队。这对我毕业后在云南山区条件困难的公社卫生所开展工作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
然而,作为一个六年制医学[
阅读全文]
我的有生之年,必定能够看到中国人民生活在自由民主的制度下,尽管可能是初级阶段的。我们现在尽微薄之力,就是为这一天早日到来,用不着儿孙们"家祭毋忘告乃翁"。[
阅读全文]
我认为:六四是一个分水岭。
从毛死到六四,中国和平地向资本主义过渡。但向哪一种资本主义,宪政资本主义还是官僚资本主义,是在六四的枪声中决定了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最坏的资本主义,但也比毛的那种法西斯奴隶主义好得多。[
阅读全文]
文革杂忆之二十四:牛田洋惨剧(下)
台风过后,牛田洋三米半高的大堤被狂潮削去了两米,仅剩残缺不全的废墟,堤内尽成泽国。整整数天时间,在不知原是陆地还是大海的水面上,到处漂浮着原木、竹子、稻草,还有尸体。他们的生命没能换取牛田洋的平安,VIOLA依然做到了她原本要做的事情。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人们(包括我四哥在内)最终在漂泊许久之后[
阅读全文]
文革杂忆之二十三:牛田洋惨剧(上)
1969年我们结束了博罗杨村半年的插队劳动后,来到在惠阳和惠东的专区医院、县医院和一些公社卫生院巡回实习。惠阳县陈江公社(甲子镇)在惠州市西南方20公里处,是其中一个点。刚到陈江,就碰上一场特大台风,11级,雨点可以从东边窗户进,刮到西边窗户出。过了几天,才知道台风的登陆点是汕头市,16级。[
阅读全文]
文革杂忆之二十二:认识人民公社制度下的中国农村(下)
马喜岭的粮食最主要是红薯。它的产量高,管理较简单,如何栽种上级不管,也不用统购。精明的生产队干部把靠糖厂那几十亩最肥的河滩地,除了隔一两年换种花生或甘蔗外,都用来种红薯,好比是生产队的"集体自留地"。我们三餐的饭中,大约七成是红薯丝,三成米饭。红薯吃多了胃酸多,记忆中朱姆每[
阅读全文]
文革杂忆之二十一:认识人民公社制度下的中国农村(上)
博罗县杨村公社马喜岭生产队是我真正认识中国农村的开始。以前我在中小学阶段也曾多次到乡下参加劳动,但都是短期(1-2星期)、蜻蜓点水式的。这一次到马喜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半年,才有机会零距离观察体会农村和农民。
马喜岭原名叫马屎岭,坐落在珠江东江支流杨村河畔的一个小山坡上。由[
阅读全文]
文革杂忆之二十:教育"革命"
在公主岭劳动两个礼拜后,我们班进到杨村公社卫生院实习。杨村是博罗县北部交通枢纽,卫生院比较大,有50张病床,实际上是博罗县的第二医院。带我们的是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一个外科麦医生和一个内科秦医生(女)。每天都有手术观摩和操作,病例分析。虽然条件有限,但也总比以前无所事事好。没想到好景不长。
没[
阅读全文]
文革杂忆之十九:毛家神学院
送走知识青年去农村后不久,轮到我们大学生下乡了。进校的军宣队负责人孙金榜当了中山医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他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把全院学生赶到农村去"开展教育革命"。我们年级去的是博罗、惠阳、惠东三个县。大家排成解放军那样行军行列,背行李,浩浩荡荡出发,步行好几天来到博罗县长宁镇,宣布休整一天,政治学习。
[
阅读全文]
文革杂忆之十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清理阶级队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当儿,另一个广泛影响城镇家庭更大的运动又到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毛时代形形色色的政治运动中,我认为影响城镇老百姓的除大跃进造成的饥荒外,最普遍直接损害人民利益的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所了解的众多家庭中,几乎家家都有适龄下乡的孩子。个个家长、青年都在发愁,象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