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刘闵走进她的办公室时,一眼看见桌上有一个小小的快件包裹和其它邮件堆在一起,她没有马上去拆,而是打开电脑然后走去厨房倒一杯咖啡,顺便向几天不见的同事们打一下招呼。刘闵在这家软件开发公司已经做了六年,也从最初的Programmer上升到负责市场的副总裁,她对现状表示满意,用她自己的话形容就是,薪水不高也不低、职务不大也不小、干活不累也不轻。其实她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往事悠悠>的作者家境原本小康,家里开有二家铺子,父亲在哈尔滨航务局当差,兼跑运输,小日子过得挺红火。谁知平地起风雷,父亲舒长胜结识了一个风尘女子,被她缠住,带回家里,原指望能和平共处,最后闹得鸡飞狗跳,家无宁日。作者母亲受不了气,拖着女儿离家出走,最后去了北京公寓。万事即有因果,细纠起来作者的夫君谭科长倒要感谢这个风尘女子,是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第一遍读<往事悠悠>时,心生疑惑,作者对半个多世纪以前人物、事件,描述得栩栩如生,人名、地点、关系交待得清清楚楚,过去的记忆可靠吗?也没有见作者说当时有记日记的习惯啊?后来被我看出端倪来。原来当时北京公寓中的朋友还保持联系,半个多世纪的友情历久弥坚,这就对了,有些事情、人名一定是互相印证补充过的。北京公寓也叫北京旅馆,因为北京公寓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要写北京公寓先要侃几句哈尔滨这座城市,哈尔滨完全是因一条铁路而兴起,进而繁荣。这条铁路就是中东铁路,或称之为东清铁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鸿章赴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按此密约以及1898年签订的<旅大租地条约>,沙俄在中国建设大清东清铁路简称东清铁路。1903年7月14日,东清铁路全线通车,铁路呈T字型,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至绥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往事悠悠>的结尾是作者答应了一位八路军官的求婚,作者把她当时的反应及心理活动描写的很精彩,读者已经知道了。但是,从另一方面,为什么八路军官会对作者一见钟情,紧追不舍,直至成功,目前还是一个谜,这个谜底不难解开。AP24就知道,或者去问一下父亲就可以了。先不要解,让读者们保留好奇心或者自己对这个美丽浪漫的故事作出诠释。这位军官就是文中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毛泽东六三年在中共中央的一份文件上增写的一段话,后来单独成篇,被奉为毛泽东的五大哲学著作之一。想当年很多人都会背诵,因为全文只有一千多字。文章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社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七月初的一天,夏日的阳光穿过窗户,照在周末的我身上,室内是清凉的,我的心情很不爽。在文学城中浏览无意间进入AP24的博客,有一组文章说的是定力,谓定力不够,即使原来计划得很好,最后执行时也会失败,是不是最近我的一系列的目标没有达到就是因为定力不够呢?读着读着,眼睛朝博主照片看去,越看心情越好,对照片的兴趣超过了对文章的兴趣,定力又不够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往事悠悠并非是AP24本人写的博文,而是其母亲自己写的童年回忆录。作者童年生活在日本统治下的哈尔滨,或者叫满州国的哈尔滨,时间跨度从作者6岁到19岁(1935年---1949年)。 哈尔滨原来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十月革命之后,大批的白俄避难逃亡中国,这些白俄原是贵族或上流社会阶层,虽说逃难,沦为手工业者或体力劳动者,但是过去接受的贵族教育及文化随之进入中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
[2]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