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观光平台,曾是外滩老防汛墙,上海人把它称为“情人墙”。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里曾记录了整整一代上海人的爱情故事。 新外滩的防汛墙将原本呆板的水泥“情人墙”被复古、镂空的亲水栏杆取代。高1.2米,向内倾斜的亲水栏杆,组成了一个个的“阳台”,每个“阳台”内正好可容2-4人。让整个浦东的风光和黄浦江的波澜一览[
阅读全文]
上传了两篇有关知青的东西,好像讨论蛮热烈。大多还是各说各的。
好像真的还没见到农民咋说知青,也没见多少家长的实话实说,官样文章不算,那是自说自话。
从知青方面有两种:“青春无悔”,“肠子都悔青了”;
无伦知青,家长,农民,甚至政府方面,其实大家心知肚明的是两个字:无奈。
不过,我把这”坏事变成了好事“,还是多少得到了些东西,得[
阅读全文]
岂好辩哉:一个乡下人对“知青”的记忆
王彬彬
所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把三千万城市青年变成农民的运动,是让三千万城市青年与农民“相结合”的运动。站在城市这一面,人们可以说,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三千万城市人被迫“下放”到农村——实际上,人们也一直是这样概括这场运动[
阅读全文]
有人说,最近这100年,有三批人的青春特别跌荡,碰到了“文化大革命”的人是其中的一批。
再进一步说:“一无所有的青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剥夺未来的青春。”
碰到了“文化大革命”的这批50年代生人,包括了广大知青。
一位郑州老知青对河南商报记者说,实实在在地分析,放眼全国,郑州知青是幸运的一批,因为他们上山下乡的地方,主[
阅读全文]
什么是上海人的定义?从人文地域上来说:老家或祖籍上海的才能称为是上海人,可相当的年头里,他们并不被认为是上海人,包括他们自己也是说“伲本地人伲浦东人"。后来在没有户口限制的时候即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人人可以想搬去或说成搬来上海,随意),住在上海的人可以说是上海人。户口加强了,人不是想来就来上海了,有上海户口者可说成是上海人,而离开上海[
阅读全文]
谁知道老板的选择有无特殊涵义,反正马州的大中华超市于七月一日开张了,peoplemountainpeoplesea,人在江湖也得浆糊一番,凑个热闹去看看。
到那儿,立马发现其软肋,进口处的麻烦。
超市开在大马路边,原本是个优点,人来人往肯定人丁兴旺客源滚滚不断,可这个大中华开倒是开在大路边,但位于一小弯道处,南来的从对面看到了标记的再往前得打个Uturn方可到达,北[
阅读全文]
高考结束公布分数了,河南网民气愤得很。
河南高考分数线又是全国第一!!!今年河南的高考分数线从各省已公开数据来看又是全国第一!
使用新课标全国试卷的七个省份中,河南的一本分数线比山西、吉林和黑龙江高了50分左右!
河南的一本线比宁夏、新疆等省份高了100分左右!
例如,河南今年理科一本线为582分,达到这个分数的河南考生为43000人左右,而[
阅读全文]
日前读《世界日报》之上下古今中有文章说到文革期间中国大陆的出差时的一些趣闻,引起了一些回忆,也来说说当时去上海采购的一些事情。
的确当时到北京上海是需要专门的介绍信的,各省市自治区的计委(计划委员会)都有一个“进京赴沪办公室”,其职责只有一项:为到北京上海出差人员转开介绍信,没有这个办公室的介绍信,火车站不卖到北京的火车票,[
阅读全文]
看到红卫兵公开道歉”,有几句话怎么的也想说出来.先做一些”谁打人?谁挨打”的分析,道歉方是北京文革初期的中学红卫兵(注意”初期”二字),被道歉方是当时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之所以要注意”初期”,是因为北京的文革过程和全国其他地方不同,北京有个已经被中央明确是”黑帮”的以彭真为首的黑市委,一层一层往下算,大概都被认为是”烂掉了”,所以北京的文革初期运动仅[
阅读全文]
毛时代的医疗福利,第一农民伯伯是没有的,城里人还得分干部工人知识分子等,干部中得分成高干(13级以上,再搞的副部级则是另一回事了)中级干部(17-14级)一般干部(22-18级)其福利待遇是非常不同的;工人也得分成全民集体儿集体又得分大集体小集体,各自的待遇也是相当的不一样;高级知识分子(大约就是四级以上)福利很好,中级(8-5级)差些,9级以下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