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那时漯河查得紧,因为是铁路沿线,车站对面国营商店有卖烧鸡,铁路上也卖,好像是路段食堂做的,我曾认识过一个大师傅。
漯河不准私人做这个生意,河南的回民做生意很有名,烧鸡绝对是回民的营生。怎么偷偷摸摸呢?
首先,自己骑自行车悄悄到农村去收购,这点基本放心,到了农村,只要那个庄没有工作队,尽管大声吆喝吧,“谁家有小鸡?”注意鸡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毛时代的中共高层人物大都不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们或者并不真正懂得他们要“无限忠于”的毛泽东思想,抑或只是利用这一口号来谋求个人的权力和家族的私利。和他们相比,张春桥无疑是一个异类。如果说今天“张春桥”的名字还在公众中有什么难以磨灭的记忆,一定是他在1981年公审中以罕见的沉默表达的对法庭的藐视。这一形象不仅构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作为万人大场,职工规定上是不能有自留地的,但有的时候允许职工开点小片荒,三年灾害前没人管,房前屋后路边墙角随你,先开先得。
那三年了,场里就鼓励各显神通共同度过难关,于是每一片空地均被高度利用起来了,轰轰烈烈地,下班后各人拿着锄头干自家的活了。着实也帮国家解决了一些问题。
一个真实的例子,我老婆家的。
老丈人的一个拜过师的徒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看了那么多说来说去,其实要看地点时间人物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领导人,情况也许就很不一样,没人反对这个说法吧?
自己只能说自己在某个时间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当时那个领导的现象,不能说别的地方在别的时间也一定一样。
说说那几年我见到的河南的情况。
75年河南的自由市场比较旺,但那时用的词是“集市贸易”,不敢用“自由市场”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点不否认当时的确有这种现象,而且是越早越多。
刚解放时人心归向很明显,GCD进城初期朝气勃勃,大多干部虽说能力也许不足但干劲是冲了天的,以前我举过一例子,解放初期某企业的领导,那时派去接收工厂的干部一般还不是文盲,大多还上过些初小高小,干部到北京出差,技术人员请他带本炼钢的书回来,结果干部买了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来了,闹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杨子兄说他在一大型国营农场拿过三年工分,只是好奇在哪个省?
只能说一说我所在的黄泛区农场的情况。
文革前没有大规模下乡这一说,不知道对郭世英万伯翱是咋的发的钱,但自打68年农村的天地更加广阔起来,人多了就有个规定,知青无论到农业单位还是副业工业单位,第一年17(还是18)第二年19第三年21,以后以后再说。但是,下到农场所属的四个集体所有制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可以不同意张的观点,但得承认那是条汉子,至于他自己是不是完全赞同自己所谓坚持的观点,除了他自己只有鬼晓得。
看了他给闺女的信,见到他对子女的安排,显出来的就是一个父亲,和大多数作爸爸的一样。不知张家几个(好像是四个)如今混得咋样,但从政的一定没有,而且不是现在才没有的,老张阴阴地红遍了半边天时,似乎就没这么安排,不过老张似乎很希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农场毕竟是所谓“一级组织”,生产队算哪一根葱?
农场发着工资,就有规则的请假制度,超假就有可能受处分,而中国的职工管理条例处分是要记入档案跟人一辈子的,没人不怕,乡亲们呢?好像无正式请假制度吧,“说走咱就走呀,打个招呼咱就走啊”,是吧,队长一般没辙,说实话只要不是农忙,队长还真懒得搭理你走不走的。
农场犯事大了,也可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阅读 ()评论 (0)
阅读 ()评论 (1)
[<<]
[186]
[187]
[188]
[189]
[19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