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这个题目“政治上很正确”,至少我见过的那些老工人家虽说有些因子女较多而显得生活有些拮据(也许这句话不对?非得说他们的生活都是十分的高大上?),但部分老工人生活真的很不错,不过第一子女不能太多或者早已出道,第二有的不是太老的工人家里的“家主婆”也有工作,也是较高薪甚至真高薪的工人,日子好过得很。
无论如何,100多元一个[
阅读全文]
本坛上海籍人物不少,居多原居市区上只角,谁要说起愚园路等“高级”地段,阳春白雪“和”者不少,而兄弟这说到“工人新村”呼应者“甚寡”,难怪如今说人“红五类”等于骂人是“穷鬼”。
江南新村,有大约1500户出头人家,按以前5口一家的话,也有个七八千人了吧,在农村可以成一个很大的大队了呢。
要说这儿的男主人,56[
阅读全文]

波阳路位于杨浦区东南部,西起隆昌路,东至定海路。长910米,民国2年(1913年)填浜筑路,名浦那路(PoonaRoad)。民国4年以江西地名改名鄱阳路。
英国商人密丰绒线厂厂主凯尼恩。英商上海密丰绒线厂创办于1934年,(建于1932年,1934年投产。)资本总额627万镑。其出品各类粗细绒线,凭借其雄厚实力远销东南亚各国。1958年,收归毛麻公司。1959年6月1日,更名为国营上海茂华毛纺[
阅读全文]

上海太大,阿拉屋里老早虽然住过长阳路,说起来里杨树浦不算太远,但那时自己很小,后来搬到大木桥路,离徐家汇很近,一个是上海的东南角一个是西北角,都是下只角,从来没去过杨树浦,记得范哈哈演的《三毛学生意》里三毛敲门问“杨树浦啊在里头啊?”再问“二百五阿在里头啊”?我没去过杨树浦,大概可以很自豪地说至少不会是二百五了,记住这个&[
阅读全文]

我们小时候,上海除了棚户区,无论石库门工人新村街面房子,更好的就不说了,都有自来水和电灯,可能有人不一定知道棚户区真还有没有电力供应的地方,比如,看观众有没有人记得零陵路和小木桥路口那家小小的杂货店?男老板是招女婿的?一个儿子是聋子的?就是四新中学拐弯角落那家,记得应该是1964年还是65年才通上电的,愿意不详。至于煤气,斜土街道的工人新[
阅读全文]

东安一村,也有相当处境,合用厨厕就不能卖,上面这栋就是未改前
改了面孔就漂亮多了,而且改为厨厕独用就能花钱买下来成自己的房子了,虽然使用权是七十年。
不知为嘛,东安二村没啥大变动的。
内二村,工人新村里的“高大上”,最高大上,其实压根就不是工人新村,市委领导书记们市政府的政府市长们,好些也真的就在这儿住过,尤其[
阅读全文]

仔细看是“日清”战役,中日哪年在旅顺打过?甲午是海战,05年是日俄战争?[
阅读全文]

这张广告,用的是霞飞路,说明是最晚1943年改名前,看见没有?电话号码已经是五位数了,83366,很好记。[
阅读全文]

高安路18弄。也是高安路,住这儿的人看工人新村就是“那些红五类”么的口气,难怪文革时红五类会来闹腾闹腾。思南路还有一些很快就能装修成好餐馆啦。上海好些这类房子被改造成了餐馆,那年去了席家花园改成的餐馆,气氛的确不错,菜肴没啥大不同。价格自然要贵些。[
阅读全文]
东风劲吹红旗漫舞,几坛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而且越来越好!在斑竹的正确领导下,广大革命网民均能自觉遵守网规网纪,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放大镜和显微镜,对照自己相互帮助,最终统一了思想健康了版面,如今几坛风气焕然一新,使得新来的网民感到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新气象新风俗,大家大呼几声“好得很”!希望大家保持这种战斗精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