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智勇兼全”<br><br>的罗炳辉指挥红九军团,既有在两军战场兵戎相见的军事对垒中,<br><br>依靠快速勇猛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在军事战场上胜敌的军事战果;<br><br>又有巧打政治战和心理战,打赢政治战和心理战,文战而屈敌军的政治胜果;<br><br>长征中罗炳辉运用心理战智取东川城,堪称是其“智勇兼全”的传奇故事之一。<br><br> 红军长征时,罗炳辉任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他率部转战到哪里,<br><br>其军威就震慑到哪里的敌军,敌军对他的悬赏缉拿就张贴到哪里。<br><br>根据蒋介石下达的缉拿我军主要领导人的命令,1935年2月15日云南《民国日报》<br><br>刊登如下内容的悬赏:“(一)朱德、毛泽东、徐向前,生擒者各奖十万元,<br><br>献首级者各奖八万元。(二)林彪、彭德怀、董振堂、罗炳辉,生擒者各奖八万元,<br><br>献首级者各奖五万元。(三)周恩来、张国焘、项英、王稼祥、陈昌浩,<br>生擒者各奖五万元,献首级者各奖三万元。(四)王宏坤、王树声、何畏、孙玉清、<br>余天云、王维舟、刘伯承、叶剑英、倪志亮,生擒者各奖五万元,献首级者各奖二万元。”<br>(《征程军魂 ——长征中的著名将领》,第139—140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br><br><br> 在上述悬赏中,罗炳辉被列为“二等匪首”,由此可见罗炳辉对<br><br>敌军形成的震慑力量之大。然而,反动派的悬赏却适得其反,不仅未能捉住罗炳辉,<br><br>反而使罗炳辉进一步震慑了敌军心理,<br><br>两个多月后罗炳辉依靠其军威对敌军产生的心理震慑作用,巧打心理战、<br><br>文战智取东川城。<br><br><br> 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占领云南东川城(今属云南会泽县),<br><br>执行中革军委作战方案。罗炳辉率红九军团从云南宣威出发,于5 月3日抵达东川城<br><br>下。红九军团兵临东川城下后,罗炳辉亲临东川城侦察军事地形后发现,<br><br>东川城城墙又高又厚,而且城墙上筑有军事工事,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br><br>若要用武力攻打东川城,<br><br>我军难免要打一场恶仗、付出一定代价。权衡之后罗炳辉决定用心理战震慑敌军、<br><br>智取东川城。<br><br><br><img src=http://61.129.89.199:8088/img/200904/06/13/588092925574025897.jpg><br><br>红军的炮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仅有山炮、迫击炮38门。<br><br> 红九军团向东川进军前罗炳辉经过调研已经得知,<br><br>驻守东川城的国民党部队系云南当地的一个民团,<br><br>该民团团长是他过去在滇军闯荡时结识的一位旧相识。<br><br>根据上述敌情罗炳辉将计就计,制定出打好心理战的方案,<br><br>果断地把电话线搭在驻守东川城的敌军电话线上,<br><br>与守东川城的敌军民团团长直接通话,向其一步步发动心理战攻势。<br><br> 罗炳辉首先给对方一个下马威,他自报家门地说道:<br><br>“老伙计,我是你的旧相识罗炳辉呀,现在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br><br>手下的兵嘛,不多,就是一个军团,我们要从你们这里路过去会泽。你看是打呢?<br><br>还是你们投降呢?”对方一听是被蒋介石悬赏缉拿、早已使滇军闻风丧胆的罗炳辉,<br><br>震惊得半天未答出话来。<br><br> 停顿片刻,罗炳辉把“欲擒故纵”作为第二步心理战打向对方,<br><br>他开门见山地说:“怎么,不想跟我谈判吗?”守城敌军民团团长回答说:<br><br>“你要是真罗炳辉,<br><br>我们就谈判谈判,你要是假罗炳辉,我还想打一打哩!”<br><br> 针对守城敌团长还想试探我军虚实的不稳定心理状态,<br><br>罗炳辉立即用强硬态度向对方发动第三步心理战,他斩钉截铁、<br><br>毫不含糊地回击道:“那就打吧,我还不想认你这个孬种哩。<br><br>不过我得给你说清楚,你那400来人,一两百条枪,可是不经我打的。<br><br>话说到此为止,我要下令攻城了!”东川民团团长的态度立即软了下来:<br><br>“不、不!可我怎么知道你是真罗炳辉呢?”<br><br> 抓住守城敌团长倾向谈判的心理,罗炳辉进一步发动心理攻势说道:<br><br>“你出来一趟,或是我进城来,不就认出我是真假罗炳辉了吗?”对方立即说:<br><br>“看样子你是真罗炳辉了,我马上出城,在什么地方?”罗炳辉很随意地说道:<br><br>“你出哪个城门都会遇到我的人,问问他们就知道了。”<br><br> 不一会儿,守城的敌团长一行打着白旗走出城来,<br><br>罗炳辉老远就认出这位昔日的旧相识,他迅速走上前去很客气地说道:<br><br>“你们打白旗干什么?快收起收起。既然是谈判,就不必打白旗了嘛!”<br><br>就这么几句话,敌军民团团长便感觉到身为红军军团长的罗炳辉是在给他面子,<br><br>于是态度诚恳地说:“贵军有什么要求,只要我们能办得到的,我们尽力来满足。”<br><br> 此时此刻,罗炳辉话锋一转、闭口不谈我军有何要求,<br><br>却煞有介事地向对方介绍起站在自己身边的红九军团主要领导人,<br><br>以便进一步从政治上和心理上彻底震慑敌人:<br><br>“老伙计,别看他们(指当时站在罗炳辉身边的红九军团3位领导人)<br><br>穿着不怎么样,可都是些非凡人物。我们的军团政委何长工,<br><br>留法的学生;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br><br>留学苏联的;军团参谋长郭天民,1926年的老黄埔生。<br><br>今天啦,<br><br>你老伙计也算是见世面喽。说到要求嘛,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br><br>一路上就是那么几件事,请我们军团何政委说说。”<br><br> 站在罗炳辉身边的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接过话茬说:<br><br>“既然你与我们罗军团长是老相识,就算是帮忙吧。<br><br>第一,让红军进城,也好有个住处,当然得是很安全的;<br><br>第二,帮助筹备一点粮款,出门在外,只好走到哪吃穿到哪;<br><br>第三,我们还想在贵地招点兵,希望东川当局不要阻挠。<br><br>最后我们得加一条,东川城里有两个大坏蛋,<br><br>一个是县长杨茂章,他在江西当过县长,杀了我们不少人;<br><br>再一个是劣绅刘二爷刘善初,唐继尧的舅父,作恶太多,<br><br>这两个人我们得办。既然到东川来了,<br><br>多少也得给老百姓办点好事。你同意不同意?”<br><br> 敌军民团团长听完后连声说:“好,好,我们照办。我方的要求只有一条,<br><br>希望保留我的民团。至于双方的安全,我把民团搬出城去就是。”罗炳辉说:<br><br>“可以,民团是你们的饭碗嘛。怎么样,我们进城吧?”话说到这种地步,<br><br>敌军民团团长心里放松下来了,便主动提出:“炳辉,够朋友!请稍候,<br><br>我得组织一点欢迎队伍,你是回老家啦!”(罗炳辉系云南彝良人)<br><br> 就这样,一方面在罗炳辉此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军事武威震慑下、<br><br>(敌军悬赏缉拿罗炳辉,结果适得其反,帮了罗炳辉打心理战的忙,<br><br>助了罗炳辉打心理战的威,扩大了罗炳辉军威对敌军的心理震慑力),<br><br>另一方面经过罗炳辉当面对敌军发动政治战和心理战攻势,红九军团武备而文战,<br><br>文战而屈敌军,智取东川城,<br><br>竟然被敌军欢迎进入东川城。<br><br><br> 第二天,红九军团在东川城广泛开展群众工作,为群众分粮、分盐巴、<br><br>分布匹衣服,此后公审枪决了县长杨茂章和劣绅刘善初。东川城广大群众则掀起<br><br>“拥红”高潮,3天时间内东川就有14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br><br>红九军团还在当地筹款10万元。<br><br> )
ZT:红军故事:蒋介石悬赏捉拿罗炳辉却被敌军欢迎入城
仓小宝绘
美国著名记者在《续西行漫记》
一书中赞颂罗炳辉是“神行太保”、“传奇式英雄”、“智勇兼全”的人物
(《罗炳辉将军传》,第358—35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长征中“智勇兼全”
的罗炳辉指挥红九军团,既有在两军战场兵戎相见的军事对垒中,
依靠快速勇猛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阅读全文]

:1950年中央决定派张国华率18军进军西藏...............
张仕文
西藏,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它内连四川、青海,外邻5国,是祖国的西南屏障。
1949年底,首次出访苏联的毛泽东主席面对国际反华势力插手中国西藏问题的状况,审时度势,决定“为不失时机地解放西藏,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促使西藏向内转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
阅读全文]
二战时的印度:甘地战友投靠德日搞独立
原发时间:2008-8-13
日前,前往印度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见了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的印度法官帕尔以及二战时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钱德拉.鲍斯的后代。鲍斯在印度十分著名,他是“圣雄”甘地的战友,但其政治智慧远不及甘地,他信奉“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二战期间,为争取印度独立,鲍斯不惜向德日法西斯[
阅读全文]
中国航空制造业杰出专家、歼十研制功臣许德辞世
09-7-3
2009年07月03日08:14成都晚报
歼十飞机研制功臣许德因病医治无效辞世,享年71岁。
前晚8时42分,航空制造业的杰出专家、歼十飞机研制功臣许德因病医治无效辞世,享年71岁。被直肠癌折磨5年,临到生命的尽头,他仍惦记着要找个地方,写本书总结一生制造高精飞机的经验。
带病工作他[
阅读全文]
。直升机群先是在目标上空周围盘旋,以确定目标位置,然后不停地火力覆盖目标。紧接着直升机以梯形编队逼近目标并且陆续将机头对准目标,实 施火力打击,进行完头一轮打击后的直升机迅速向各个方向散开,重磅炸弹以极小的时间间隔从各个方向落向目标。<br><br>俄军现役米-24<br><br> 为避免被敌地面高炮火力击中,直升机双机编队通常作S形机动,并配合以爬升或者减速,使游击队的对空火力瞄准变得复杂困难。通常在高空飞行的一对飞机负责掩护进行攻击的编队。米-24的飞行员为了增强火力打击的效果甚至不顾一切,有时候甚至危及到自身的安全。曾经有一次一架直升机完成攻击后发现他的僚机发射的火箭弹呼啸着从直升机一侧飞过,此时如果火箭再正一点,前边这架直升机根本无法躲闪。<br><br> 由于阿富汗游击队神出鬼没,苏军在制定战术和任务计划中的灵活性也非常大,墨守成规 的行动立刻会导致损失,甚至以相同的路径接敌两次就会遭受埋伏。在攻击的途中或者攻击完毕撤退或者进行战斗巡逻任务时,直升机双机编队通常保持1200到 1500米的间隔,以防止被敌人一石二鸟,这个距离可以留给飞行员足够的反应时间,或者进行机动规避或者立刻脱离敌人。米-24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它的高 速度也付出了代价:它的旋翼载荷要比米-8大50%,这在阿富汗这种高温、高原和严重风沙环境下会大大降低直升机的操纵性。更糟糕的是,通常用于一般条件 下的领航方法在阿富汗山区经常无用武之地,甚至导致事故。过高的旋翼载荷意味着急剧的拐弯或者“刹车”常导致机身下坠,飞行员此时会极力拉杆,试图保持直 升机不致下坠,但是发动机在高温高原情况下功率不够无法使直升机足够快的加速,其结果是直升机因此无法控制的坠地。在低速或者低空飞行时,频发的地面乱流 也常来捣乱,雌鹿此时就会开始难于控制了。由于其糟糕的方向控制性能,尾桨会拉着直升机不自主的向左转,更糟糕的是会导致直升机进入状态,其结果将是灾难 性的。在高温高原条件下高速飞行的直升机主旋翼叶片经常因动力不足而失速,这导致米-24不受控的向上倾斜,并急剧的坠落。俄罗斯飞行员称这种现象为“搭 便车”,其结果经常是米-24短翼稍或者火箭巢被撞坏。要想避免这种后果就必须轻柔地驾机低速飞行,但是这在战斗中几乎是不可能的。<br><br> 解决缺陷<br><br> 如果飞机搭便车,或者从高速俯冲中恢复,飞行员不得不拉杆,此时主旋翼锋利的叶片就 有可能打到尾梁。1980年8月就曾发生过一起这样的事,当时两架雌鹿完成了攻击任务,从游击队的火力中突围,双机编队飞行。直升机并没有受到游击队的打 击,但是尾梁上却被旋翼撕破了两个洞。两架直升机后来都被修复了,但是其修复后的 第一次飞行中,米-24就被游击队的地面火力击中。一发12.7毫米的高射机枪穿甲弹击中一叶尾桨,并使其向右脱落,这造成直升机猛烈的震动。刚刚被匆匆 修复的尾梁再次受损,直升机完全失控坠毁,乘员全部阵亡。<br><br> 当米-24以25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时,如果直升机拉坡度超过20度,直升机会 损失200米的高度,所以在低空飞行时,竭尽全力的飞行员根本没有犯错误的机会,此时控制速度和两名机组的分工合作非常重要。雌鹿飞行员都这样说:在这种 方式下飞行就像在钢丝上行走那样不容易。驻扎在昆都士的部队对此刻骨铭心,在战争的第一年,该部队就在类似的事故中损失了6架米-24D。一些直升机由于 大雾或者阵风撞山,有些则是因为在斜坡或者狭小的空间起降时发生事故。<br><br> 1980年4月,米里设计局的设计师季申科将军视察了驻阿富汗的一些装备米-24的 部队以及一些“空中流氓”(苏军对飞行老手的称呼),部队的官兵指出米-24的上述缺点,但是将军却固执地认为米-24的高温高原性能同样出色。不得已, 该部队派一位技术娴熟的飞行员冒生命危险向他展示了“搭便车”的情况。看完这惊险的螺旋表演,并听取了哈里托诺夫上校详细的解说后,这位米里设计局的老总 感叹道:“我本以为我知道我的直升机能作哪些动作,但是现在看来,我不能那么确定了。”<br><br> 这次铤而走险的特技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米里设计局起到了明显的促进效 果。1980年的夏天,米里设计局开始了一项改进计划。这个计划包括调整发动机的自动燃料控制系统以减少在高温高原条件下的能量损失,另外增加了在危急情 况下涡轮温度过高的持续时间,因为飞行员在关键时刻宁可让涡轮烧掉也不希望缺乏动力。发动机进气口安装了一个涡轮滤尘罩,它可以过滤掉70-75%的灰尘 和沙子,减少了对压缩机叶片的磨损2.5-3倍。米-24要比米-8更为优先的安装滤清器,尽管后者在未经装备的不良场地降落的频率远大于前者,这主要是 因为米-24的TV3-117发动机比米-8的TV2-117A发动机的空转转速更高,这样更容易吸进沙尘,使发动机涡轮叶片的磨损问题更突出。(以前曾 有报道说极少数的第一代米-8改装过这种过滤器,但实际上只有第二代的米-8MT/米-17河马F才将其列为标装装备)。1981年,米-24V被投入到 阿富汗战场,在高温高原条件下,该机的TV3-117V发动机较之以前的型号能够多提供15-20%的动力,早期的米-24D在大修时也换上这种发动机。<br><br>俄制米-24攻击直升机曾被阿富汗游击队称为“魔鬼的战车”<br><br> 攻击再攻击<br><br> 到1980年年底,苏军第40集团军的直升机数量已经达到200架。攻击直升机既用 来攻击计划好的固定目标,又可攻击临时发现的目标或者地面部队遭遇的目标,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陆军航空兵完成了33%的预先计划好的攻击任务,与此形 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完成了75%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此时,有三种等级的地面作战行动,分别由师、旅、营级部队实施。无论那种进攻都需要直升机的支援, 而雌鹿更是利用其多样化的武器被频繁作为铁拳使用。<br><br> 如果米-24混合携带了炸弹和无控火箭发射巢,那么飞行员通常会在距离目标 1200-1500米的距离上来一个火箭齐射,然后用其机鼻下的机枪(机炮)猛扫一通,最后再让武器操纵员精确的瞄准投掷重磅炸弹。这种精确的轰炸通常是 直升机在高速低空的情况下进行的,炸弹引信具有32秒的延迟以便直升机不会被爆炸的碎片击中。但是这种引信并不是那么可靠。1985年夏,一架从阿富汗腹 地加兹尼执行完任务返回的米-24机身上就留下了18个弹痕,这是由其长机投掷的炸弹碎片造成的。如果满载的话,米-24可以在MBD2-67u多功能挂 架上携带10枚100公斤的炸弹。这些炸弹如果同时投放,精确性就会大大降低,但是这种方式对付面目标非常有效,比如说游击队的训练营地。携带炸弹的米 -24通常用来打头阵,以毁坏阿富汗房屋的厚厚的墙壁,同时炸死阿富汗游击队的枪手,或让他们无处可藏。对于完成这类任务来说,另一种较受欢迎的武器是 UPK-23-250机炮吊舱。GSh-23L型机炮具有很高的初速,对付这类建筑的效果远比S-5无控火箭好,因为机炮炮弹会穿过土墙在室内爆炸。<br><br>南非改裝的MI-24<br><br> 米-24也可以携带大型的高爆炸弹,例如4枚250公斤级的FAB-250或者两枚 500公斤级的FAB-500炸弹(FAB是高爆炸弹的俄文缩写)这些炸弹对付那些坚固的旧堡垒,这些堡垒遍布阿富汗并且很方便的成为游击队的基地。这些 堡垒通常布于悬崖绝壁上、村庄附近以及道路的三岔口,它们通常由巨石或者厚达3米的土墙掩护,米-24的S-5火箭弹根本拿它没办法。1980年6月,8 架携带重磅炸弹的米-24D在夺取桑西-杜兹丹山脉的战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里洞穴和暗道很多,自古就是土匪的藏身之处,因此游击队将此处作为其最主要 的基地。苏军先用BM-21车载多管火箭炮不间断地覆盖轰击整个山地,为地面部队开辟通路。而雌鹿则在夜晚集结,携带重磅炸弹一轮接一轮的轰击,此时为了 多载炸弹,直升机甚至连武器操纵官都没上。<br><br> 1980年8月,米-24D在阿富汗首次使用了燃料空气炸弹来对付在一峡谷设伏的游 击队。因为知道这种炸弹的可靠性要低于普通炸弹,两架掩护领队长机的雌鹿飞行员立刻向长机投放的炸弹产生的油气云中齐射了无控火箭。前面的直升机是在 300米的高度投放的炸弹,这已经大大超过投放普通炸弹的高度了,但是爆炸的冲击波仍然波及到了直升机。<br><br> 燃料空气炸弹的可靠性问题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炸弹的效果受到多 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投放速度、高度和高原高温环境,一些资料来源称只有15-20%的炸弹被完全引爆。因此,燃料空气炸弹只是偶尔使用,而且通常和高爆炸 弹和燃烧弹一起使用。如果它的确被完全引爆,那么它就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武器了,不愧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它会把建筑物完全推平,现场会留下大量肢离破 碎的尸骇,即便是幸存者也痛不欲生。<br><br> 轰炸和射击精度受山峰之间的气流的影响很大,这甚至会导致无控的炸弹或者火箭远离目 标。米-24V的飞行员由于经验的积累,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进行攻击效果要好于通过ASP-17V机炮瞄具和VSB-24弹道计算机的效果。狙 击飞行员(这是对那些专家级飞行员的称谓)尼古拉伊·马里什耶夫对他的成功没有什么隐瞒的:“这并不需要瞄准,全靠你的经验和运气了”。武器操控官伊万· 曼伊诺科曾经参加了贾拉拉巴德的行动,当地人都流传着他能够让炸弹呈高抛弹道落到游击队地堡或者机炮阵地上。在轰炸村庄里的游击队时,他能够让炸弹以合适 的角度恰好命中墙的地基。游击队为了躲避苏军的搜捕经常在坚固的大型岩石后搭建掩体和火力阵地。而雌鹿在对付此类目标时则经常使用上仰投射的办法,非常管 用。<br><br> 一些米-24装备了S-24大型无控火箭,其弹头就重达123公斤,其最大射程达到 2公里,这样可以保证直升机在对方防空火力外实施打击。在格什科夫上校指挥下的一个米-24团就曾进行了50次发射。这种武器只能由技术娴熟的飞行员使 用,因此使用并不广泛。之所以要技术娴熟的飞行员使用,是因为发射S-24时会产生很大的浓烟和燃气,浓烟会包住直升机,导致发动机工作不稳定甚至熄火。<br><br> 反坦克导弹不仅在对付车辆时十分有效,在对付碉堡或者掩体时也非常有效。在 1.5-2公里的距离上,武控官进行精确的瞄准可以让35公斤重的导弹径直飞进洞穴口或者碉堡的炮眼。装燃料空气战斗部的9M114反坦克导弹在对付碉堡 时更是有特殊的效果,它会在内部爆炸。在对付游击队的战斗车辆时,9M114大概有75-80%的命中率,飞行员老是抱怨需要用这种武器打击的合适目标太 少了。<br><br> 早期的记录表明,“飞行的步兵战车”的概念在战斗中无法始终得到贯彻。因为机组根本 无暇顾及乘员能否用武器向窗外的敌人开火,因为米-24太重,如果装满负载会使行动受限,所以后部载员舱内的座椅甚至一些装甲钢板都被拆掉以节省重量。出 于相同的原因,其武器载荷常被限制在两个无控火箭发射巢或炸弹(对于绝大多数任务来说已经足够了)并且油箱很少超过三分之二。大概只有16%的任务是全负 载飞行,这只在短程任务中采用。<br><br> 日夜狩猎<br><br> 雌鹿经常像猎人那样在重点地区上空巡逻,一有机会就去攻击出现的目标。官方称这种任 务为搜索/攻击行动(武装搜索猎歼),这种行动通常由双机编队或者更多的米-24完成,而缺少装甲防护的米-8TV和米-8MTV-2很少单独用于此类危 险的任务,但是可以为地面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br><br> 雌鹿执行这类任务一般携带的武器包括两个无控火箭发射巢,两枚反坦克导弹和500到 700发机炮炮弹。雌鹿出动时,经常形成15-20度的剑形编队,之间间隔600到800米,巡航高度在1500米到1700米,在这个高度具备良好的视 野,在发现情况后可进行灵活处置。如果发现了可疑车辆,它们先进行警告性射击,令车辆停下,人员呆在原地,一直等到载有更多空降兵的米-8到达。可是,阿 富汗游击队的车队经常伪装成普通卡车,而车辆在帆布掩盖之下则装备一挺重机枪或者机炮,常给米-24意想不到的杀伤,所以后来巡逻的米-24一旦发现可疑 车辆就对其进行攻击,除非要获取战利品,一般就不会派米-8携带步兵支援。<br><br> 在夜晚,当游击队趁着夜色的掩护而活动猖獗时,捕猎的米-24机队则会以双机编队沿 公路或山间小路飞行,飞行高度通常在80到100米之间,主要是考虑安全问题。他们一旦发现有车辆大灯或者宿营的火光,在核实该地区没有友军的情况下就立 刻对其实施攻击。为了防止游击队消失在夜色中,反应迅速则是十分关键的。通常,游击队一旦发现有直升机在附近,地面上所有的灯光就会立刻熄灭。不过雌鹿上 携带有装照明战斗部的S-5火箭,可以使目标顿时现形,然后投掷大型照明弹,以便对其进行俯冲轰炸。这种战术到了后期运用得更加娴熟,直升机通过突然投放 这种“装饰灯”(苏联空军对照明炸弹的称呼),常常使阿富汗游击队员短时间失明。夜间狩猎行动需要对飞行员进行严格的训练,因为当时米-24没有夜间驾驶 设备,但是这种因陋就简的攻击方式仍然是非常有效的。1986年4月,一支苏军战术侦察分队报告几辆游击队的车辆靠近了坎大哈附近的哈克拉村。得知这一情 报后,一队雌鹿立刻起飞进行拦截。米-24刚一开火,游击队人员就四散而逃,留下了6辆满装武器的卡车。1986年12月,米-24在巴格拉姆试验了“致 盲弹”,这些炸弹是从那些照明弹发展而来,能突然发出剧烈闪光,能使半径30米到50米内的人员失去行动能力几个小时,但不会永久致盲。<br><br> 战争中直升机执行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垂直包围,将部队插入游击队控制的公路、村 庄、或者其他要地附近。实际上,米哈伊·列昂维其·米里当初设想的“飞行步兵战车”就是米-24设计思想的核心,因此雌鹿也成为仅有的一种可以投送兵力的 重型攻击直升机,它可用来将特种部队投递到敌人纵深,并予以强大的火力支援。例如,在“西方-81”演习中,两个米-24中队在蓝军纵深投放兵力用于控制 桥梁和空军基地的控制中心。其中每架直升机载6名突击队员,当飞机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离地面几米的高度时,这些突击队员采用滑降的方式离机。而在阿 富汗的行动中,米-24更像一个压路机,用无控火箭和炸弹压制住游击队的抵抗,为后续的米-8和米-6开辟通路。一到两个双机编队的雌鹿全程护送运输直升 机到达着陆地,然后再机动到侧翼在200到400米的高度进行警戒。着陆区先由重炮和空军的攻击机过上一遍,然后1-2个中队的雌鹿迅速跟进,在被打晕的 敌人清醒过来并组织起有效的还击之前,机降部队就发起了进攻。此时会有几个双机编队的米-24在1200米到1800米的高度对着陆场进行攻击,找出幸存 的游击队枪手。另一队米-24将会呆在基地,保持高度戒备,一旦需要,就出击代替那些弹药消耗过多的直升机。<br><br> 撤离阿富汗<br><br> 当然,苏联指挥官不能容忍自己的飞机在自己的基地被频繁攻击或被击落,他们采取<br><br> 了很多措施予以避免。到1987年,苏联空军基地由苏军第25陆战营守卫,而早在1984年空中巡逻队就开始在机场附近进行全天候警戒飞行。直升机组几乎花费所有的时间在其航线上,这对飞行员的要求无疑是很高的。<br><br> 此外,护卫安-12和伊尔-76运输机运送人员回国成为最优先的任务。每架飞机有一 队雌鹿掩护,每两架直升机搜索机场周围地区,而其它的直升机在运输机前方或者侧翼飞行,以防备游击队可能的导弹袭击。有时第3个双机编队在后边紧紧跟随, 释放红外干扰弹直到飞机飞到毒刺导弹的射程之外。贯串整个战争,喀布尔机场一直是俄罗斯民航客机的中转站,当然这些客机并不像那些军用运输机那样拥有红外 对抗和干扰装置,因此为它们护航的当地的米-24通常要携带双分的ASO-2V红外干扰弹投放器。甚至一些联络和搜索救援飞机也需要直升机护航,1987 年3月4日发生的悲剧就说明了这种必要性。两架米-8起飞去营救一架双座的苏-17UM-3歼击轰炸机的飞行员,他们在距离巴格拉姆空军基地3公里的地方 跳伞。不幸的是护航的米-24直升机迟到了,当他们赶往事发现场时,那架苏-17的两个飞行员已经被打死,而两架河马直升机也被击落。<br><br> 苏联当局对这场旷日持久但却没有任何意义的战争也感到厌烦了,他们决定从阿富汗撤 军。在战争即将结束之时,苏军没有发起过大规模的攻击行动,只是保持对游击队的空中打击。大多数突击都是针对游击队的营地和阵地,他们通常在那里炮击苏联 的基地。例如,直升机经常有规律地在重点村庄上空周围巡逻,这里是炮击喀布尔的理想场所。这些行动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因为游击队越来越多的使用车载火箭炮 进行袭击,当攻击完毕后,这些火炮会很快的消失得无影无踪。鲁茨科伊上校(一名苏-25攻击机的飞行员,后成为俄罗斯副总统,1993年“炮打白宫”的主 角)认为“飞行员的乐趣在于飞行,并用猛烈火力覆盖地面目标。”在贾拉拉巴德附近的阿塔镇,在那里空军基地经常受到炮击,对于那里的直升机飞行员来说这已 经是家常便饭了,他们最终将那个倒霉的村庄移为平地。很多靠近基地的村庄最后大多落此下场。那些在苏军和阿富汗军队交火的地区大多成为了焦土,其实这场战 争最终伤者最多的是普通老百姓。<br><br> 在撤军的最后几个月,苏军也遭到了重创。1988年8月21日和9月30日,两架米 -24分别被击落,乘员阵亡。1989年2月2日夜,第50飞行中队的格洛夫诺夫上校飞行员和他的武控官在侦察攻击路线的行动中阵亡,他们的直升机是在阿 富汗战争中被击落的333架雌鹿中的最后一架。333架直升机在一些人眼中或许是个庞大的数字,和越南战争中美军损失的上千架UH-1相比已经微不足道 了,但它给阿富汗游击队和民众带来的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痛苦、恐惧和仇恨。)
ZT:当年的阿富汗:战果最辉煌,损失最惨烈:米-24阿富汗作战史
09-7-3
米-24雌鹿系列武装直升机在战争中更多地扮演空中坦克的角色,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它参加了30场战争和地区冲突,足迹遍布三大洲,其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作战最激烈、影响最广泛、战果最辉煌、损失也最重的当数1979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
初期介入
1979年4月,阿富汗政府军[
阅读全文]
ZT:英军官命丧塔利班创30年英军阵亡最高级别09-7-3
东方网7月3日消息:据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2日报道,英国军事指挥官鲁珀特-索尼洛在阿富汗被路边炸弹炸死,这是英军近30年以来牺牲的职位最高军事官员。威尔士亲王写信表示哀悼。报道称,索尼洛上校违反规定乘坐防护能力较低的装甲车外出。这也许是塔利班组织针对索尼洛上校的一次特别袭击活动。英国军方[
阅读全文]
Zt:陈虎:美从伊拉克撤军是在向公众制造舆论陷阱
编者按:5月29日,美国宣布从伊拉克撤军,把巴格达的管理权移交给了伊拉克政府。关于美国的撤军有很多报道,给大家的感觉好像美国真要从伊拉克撤军了,事实真是这样吗?本周陈虎点兵将从以上问题入手为你分析美国从伊拉克撤军背后的“玄机”。
美国舆论陷阱是怎样形成的?
在这个问题上,人[
阅读全文]
ZT:朝鲜专挑美国特定纪念日发导弹
东方网7月3日消息:朝鲜2日下午共向其东海发射了四枚地对舰短程导弹。对此,韩联社报道称,就在朝鲜连续发射导弹的同时,美国正在驻韩国贞洞大使官邸举行美国独立233周年纪念日庆祝宴。
报道援引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报道称:“据韩国国防部提供的朝鲜发射短程导弹的时间显示,首枚导弹是在举行庆祝宴之前发[
阅读全文]
ZT:阿富汗私人武装各自为王09-7-2
7月1日,在阿富汗内政部大楼的走廊里,41名20来岁、穿着当地传统服装的年轻人
面墙而站。两天前,这些年轻人开枪打死了包括坎大哈省警察局长在内的7名警察。
在暴力事件频发的阿富汗,类似的枪击案本已近乎“寻常之事”,但这些年轻人的
“私人保安”身份却让这起事件轰动一时。
6月29日,一伙受雇于美军的私人保安[
阅读全文]
ZT:去往缅甸的江南号突然改变航线的理由
09-7-2
国际社会对朝制裁的首个目标——朝鲜的江南号突然改变了航线。
美联社在上月30日引用一名匿名的美国行政部官员的话报道说:
“江南号改编了航线,正沿着来时的路线返回。”据此,
对该船舶实施检查的计划必然也要修改。7月1日,政府当局者表示:
“据悉,因为江南号向缅甸航行已经启动为和缅甸政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