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JakobLu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中国著名文艺家丰子恺先生对门德尔松曾有以下一段著名的评论:
“门德尔松:幸福的乐人
境遇与运命良好,性格又和平而乐天的人,在音乐家中少得很,恐怕只有门德尔松一人吧。他的音乐是极富于诗的,浪漫的,甘美的情趣,如《仲夏夜之梦》,实可与莫扎特争光。。他[
阅读全文]

我从1973到1976年在山西大学艺术系上学,属“工农兵学员”。当时还在那特殊的十年期间,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以及“开门办学”都严重地干扰了正常教学,课程设置和内容也受到“左”的严重影响。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还是想在业务上好好教,好好学的。这种矛盾在那几年一直存在。下面是我大学生活的概况和一些片段。
首先,我是在农村插[
阅读全文]
柏辽兹作有十余部序曲,其中有些是歌剧序曲,有些是独立的音乐会序曲。《罗马狂欢节序曲》(Lecarnavalromain,ouverturepourorchestra,Op.9)属于后者,她是以1838年首演的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BenvenutoCellini)中的一些音乐片段为素材,作于1844年,并于同年在巴黎的赫兹音乐厅(SalledesConcertsHerz)首演。
有的中文文献说(见百度百科“罗马狂欢节”条目),《罗马狂欢[
阅读全文]
感恩赞是天主教的仪式之一,往往用于教堂的晨祷和感恩集会,后来也用于节日庆典等场合。柏辽兹的《感恩赞》作于1849年,原来是计划作为歌颂拿破仑的一部交响曲的高潮部分,后来改为一部独立的作品,献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康索特亲王(Albert,PrinceConsort),并于1855年在巴黎的圣尤斯塔什教堂(L’égliseSaint-Eustache)首演。全曲分为以下六个乐章,是作曲家[
阅读全文]
柏辽兹(HectorBerlioz,1803-1869),法国著名作曲家,十九世纪浪漫乐派的中坚人物之一。其大量作品体现了浪漫派成熟时期的主要特征,包括创作理念上更加注重感性(而不是像古典派那样崇尚理性,强调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体裁上更加注重与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结合;作品的结构形式上突破古典乐派固有的一些形式(如交响曲有一定规范的四个乐章);和声上更加自由[
阅读全文]
这里的“艺术歌曲”是从德文“Lied”翻译而来。原是12世纪以来,以德文诗为歌词的歌曲。以后在18世纪末及19世纪,欧洲文学上和音乐上的浪漫主义先后兴起,使得艺术歌曲也迎来了最为繁荣的时期。舒伯特作为一位早期浪漫派作曲家,注重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创作了六百余首歌曲,其中大部分是艺术歌曲,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作于1817年的《鳟鱼》(DieForelle,Op.32,[
阅读全文]
舒伯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早期浪漫派的重要作曲家之一。可惜他于疾病和贫困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一岁,但却留下了大量的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是一位全面多产的作曲家。关于舒伯特在音乐史上风格流派,也有人认为他是古典派到浪漫派过渡时期的作曲家,这其实和我上面说的“早期浪漫派”大同小异。说到底,这些都是后世理论家对前辈作曲家的评论和定位,是为了[
阅读全文]
“浪漫曲”(Romance)原是西班牙的一种叙事民谣,在十八世纪,这一术语又被用来指声乐或器乐的抒情性短曲。贝多芬写过两首器乐的浪漫曲,都是为小提琴和乐队的,她们是:《G大调浪漫曲》(TheRomanceforViolinandOrchestraNo.1inGmajor,Op.40)和《F大调浪漫曲》(TheRomanceforViolinandOrchestraNo.2inFmajor,Op.50)。其中“G大调”写于1802年,发表于1803年;而“F大调”写于1798[
阅读全文]
贝多芬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他“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对后世的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说到贝多芬写的合唱,人们自然会想到他著名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欢乐颂”,我们会在以后的著名交响曲系列里仔细欣赏。贝多芬以合唱为主的作品,包括两部弥撒,一部清唱剧(oratorio)及几部大合唱(cantata),这其中当属完成[
阅读全文]
古典音乐作品都是“曲高和寡”吗?我以为不是,至少不都是,其中也有比较通俗的。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EinekleineNachtmusik,K.525)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她是作曲家最通俗,最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说起“小夜曲”,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夜晚男人在心爱的女人窗外唱的情歌。的确,资料显示,小夜曲(serenade)是一种抒情风格的声乐体裁形式,源于欧洲中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