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

宇宙无边,有生命。人是动物,也是狼。来自远方的狼,在想啥呢?
个人资料
大江川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12-12-18 12:40:11)
(1) 六味地黄丸,见于宋代医师钱乙(钱仲阳)所著《小儿药证直诀》。 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 此六味药共组一方,以六味地黄名之,显然,地黄是主药。 考六味地黄丸原创所治证:见于小儿发育迟缓,常常哭闹,囟门迟迟不能如其闭合,兼有它证。 肾气肾阴肾阳肾精肾主骨生髓通脑脑为髓海主2便主生殖主发育其华在发开窍于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单个人,生之即为政治人类,大中小不同而已,主动与不主动而已。因为,人是社会人,社会
需要秩序,秩序需要管制,管制就是政治。。。广义而言,所有人类都是政治蚂蚁,蚂蚁王国,也需要政治。民,就是由人所集结而成,因此,集团就是人群,就是民,不同的集团不同的民组成,集团又可分精英与非精英,非精英就是广义的农民(就是最底层的,最普通,最普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伤寒论》记载113方。粗略统计,用大枣入药者30余方,约占所有经方的1/4.。大枣,与酸枣相对而言,酸枣是小枣,酸枣全枣不入药,但是,酸枣仁入药,是为酸枣仁汤的主药。考《伤寒论》经方用大枣,全枣入药,需要擘,就是劈开,破开,掰开。。。如此,可易煎煮,药效更佳。考经方所用大枣的个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6枚。十枣汤用大者10枚。桂枝汤(类)用12枚。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2-12-17 14:43:59)

证,最初见于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即“辩XX病脉证并治”。
辩证论治,其临床学的意义重大,从此成为中医师的,最根本的实际操作。
但是,此4字难做,因此,也高度考验医师的学识与临证功力。
其实,知否辨证论治,也是断定“中医师”真伪的试金石,或者,是中医师的基本功力之表现。
证,就是疾病长的样子,就是病象。
病象分为两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2-12-17 13:41:23)
1,你这超出了中医这个系统所要讨论的主题。中医系统,不讨论人从何来,又往何去?2,关于地球人,构建的时空场地是地球,后来,遭遇几次重大的宇宙能,人类因此突变。。。甚至会写字了。哈哈。————————————————————————
转帖BY医者意也
总有病人,特别是一些老外,会发出好奇的感概,中国人到底是怎么样发明创造出中医来的?这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3 22:36:00)
2)重新批判解剖学人体的架构是硬件,具有物质的基本特征,老子曾经给“物”下过定义:搏之可得,闻之可听,视之可见。。。(道德经),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可发出声响。。。即,可被原始自然态的人体感官所确认。。。人体感官难以确认,就是空的,就是气,气又含有1定的可被感知性,就是神,神之最神,最虚,最空灵之处,在于不可博之,不可闻之,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3 14:46:36)
如果说,推理需要高度用脑,则对于古代的医师,更苦于缺少工具摄取信息,以供精准,严密地推理。(医学的信息可分为两类:A类可诉诸于量化,可实证。B类难以诉诸于量化,不可能被实证)。
但是,所有的信息,也可靠原始自然的本体5官,或第6感官来获取。阴阳学说,作为工具,即可用于摄取信息,还可用于推理,因此大放光明。我已特意强调,此说为中国人所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3 12:32:15)
人类生活,需要跟着感觉走,还需要脑筋急转弯,就是推理。推理,对于医学,对于给人医病的医师,太重要了。所有的思索与推理,都要诉诸于语言与文字,所以,某大师说,人类用语言思考,文字记录语言,是符号。而借助工具来使目力延伸,使听力放大,使行走的脚力加快,都可能办到,但是,使脑力增强,使想象力,记忆力增强,还没有哈勃望远镜,也没有火箭与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3 12:31:15)
(1)阴阳之说再探讨阴阳之说,应是中国人最先提出来的学说,其实也是对宇宙天地人的观察观测所得,以此来推断万事万物。内经记载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是道理,终极的普遍道理,用于理解宇宙万象,及其内在关系,给宇宙万象这个终极的大系统提纲挈领,以定位定性。中西方人类的生存史,也是对宇宙与生命的观察,观测史,所处地球方位不同,背景不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2 13:04:36)
记得有资料表明,毛中国用鸡地屁不到两位数的百分比,支撑几亿人医事。70年代平均寿可很可观了。可确认1下。如今改开30年,中国投入庞大的国有资源及民资,用于医事与养生,结果,心脑血管病,癌病,糖尿病。。。前几位的几大病却紧追发病先进国之后,而国民人均寿提高并不令人很满意。医学家应当反思1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61]
[262]
[263]
[264]
[26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