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周强书记、徐守盛省长:
首先给两位湖南的父母官拜个早年!
我是旅美湘籍学者易富贤,近年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发现计划生育威胁中国持续发展,完成《大国空巢》,我曾给周强书记邮寄给《大国空巢》。前段时间又给周强书记、徐守盛省长邮寄过幻灯片彩色打印稿和其他资料,不知您们是否收到。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湖南省长:决不能让[
阅读全文]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21/121006530_21n.jpg)
2011年1月18日-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受到美国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我也请中国芝加哥领事馆帮忙敬献一份建议停止计划生育的资料给胡主席(2004年、2005年芝加哥领馆官员曾两次听取过我的报告,希望这次领馆能够帮忙将资料送到)。
1月20日胡锦涛主席拜访了美国国会,先拜访众院,与众议院议长博纳(JohnBoehner,共和党)及少数党(民主党)领[
阅读全文]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92912429.jpg)
昨天我在微博发了一幅图“你违法生孩子,我依法拆房子”,引起很大的轰动,到目前为止在我的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yifuxian)被600多人转载,也被其他微博转载。很多人在表示惊讶之余,对图片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们无法相信这突破文明底线的标语是真实的,但在我湖南家乡是司空见惯),有人认为是电脑ps的,有人认为是有人搞行为艺术故意挂上的。其实[
阅读全文]
![](http://img.gmw.cn/2010/2010newlogo.gif)
http://guancha.gmw.cn/2010-12/15/content_1471070.htm
本页位置:光明观察>编辑推荐
人口政策御驾亲征,不能只拎回几只野兔
易富贤 刊发时间:2010-12-1515:51:11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中小]
人口政策调整已经到了最后的读秒阶段。2010年11月中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查清人口数据,为2011年开始的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政治局常委、常务副总理李克[
阅读全文]
![](http://www.ideabyme.com/wp-content/uploads/2010/11/ec5e2c205162159d4623e8c81.gif)
现在人口政策已经了最后博弈阶段。
计划生育三十多年了,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家这一利益集团尾大不掉,已经威胁民族的繁衍、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延续了,停止计划生育是利国利民更利党。依照正常逻辑,停止计划生育可以说是大“势”已定,现在已经是“收官之战”了。断尾求生、舍车保帅(中央政府)的时刻到了!
但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
阅读全文]
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全面实行,同时也明确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2010年距1980年已经三十年了。停止计划生育“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可以说已经达成全民共识(网络民意已经是一面倒支持停止计划[
阅读全文]
![](http://x.bbs.sina.com.cn/forum/pic/4e5051060107p0ke><br>英国首相张伯伦于1938年在慕尼黑会议上和希特勒会面。<br><br>丘吉尔是英国议会中极少数强硬派。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br><br>张伯伦自吹:“对欧洲整个局势,甚至对整个世界了如指掌。”为了推行绥靖政策,他一面在国内打击强硬派,一面多次亲自去德国,与希特勒秘密会谈。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慕尼黑协定》。英、法、美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张伯伦带着希特勒一份保证不会有进一步领土要求的声明回到伦敦,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欢呼:“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br><br>在议会,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还在抨击绥靖政策,他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他的发言引起一片抗议之声。丘吉尔还曾一度遭到自己选区的保守党党部弹劾动议,差点丢掉议席。<br><br>“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野心。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张伯伦哀叹地说:“我曾为之奋斗过的一切,我曾希望过的一切,在我公务生活中我曾奉行一切,都毁灭了。” <br><br>二战初期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9月27日波兰沦陷,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在外交上予以谴责。这一期间被德国人称为“假战”或“奇怪的战争”。由于战事进展不顺,下院议员们在1940年5月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案。在国会辩论时,一位议员在发言引用了克伦威尔解散议会时的宣言:“你们在这里坐的时间太长了,没有干出任何好事,走吧,让我们以上帝的名义告诉你们,滚!”众叛亲离、声名狼籍的张伯伦只得“引咎辞职”。5月10日,丘吉尔就任英国首相。<br><br><img src=http://www.cnr.cn/junshi/jszl/zltj/200904/W020090427627193993076.jpg><br>英国首相丘吉尔<br><br>丘吉尔接任首相的时候,德军已经绕过马奇诺防线,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将40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法国的敦刻尔克。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法国也准备投降。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唯一希望。<br><br>丘吉尔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军,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英国政府通过广播紧急呼吁所有拥有船只的人前往敦刻尔克,这些船主非常明白撤出远征军对于英国意味着什么,所以积极响应政府的呼吁,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他们驾着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汽艇乃至花花绿绿的私人游艇,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往返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到英国本土。<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5-04/28/xin_362040228145365612853146.jpg><br>这是当时英国士兵乘船从敦刻尔克撤退时的情形<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5-04/28/xin_37204022814534216200150.jpg><br>这是英国军队从敦刻尔克撤往英国的情形。<br><br>共861艘各种船只加入救援行列,在坦南特上校等人的出色指挥下,在短短的8天中,奇迹般地将33.8万人安全撤回英国,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没有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没有4年后的诺曼底登陆,就没有二战的胜利。<br><br>二、中国知识精英在计划生育上的绥靖主义<br><br>在国际人口爆炸舆论的误导下,中国在19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获得知识精英一面倒的支持。而印度也在1976年实行计划生育,结果遭到广大选民的强烈反对,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惨败,黯然下台,计划生育也从此废止。<br><br>1980年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前,决策层有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愿望,但心里没底,召开五次座谈会进行论证,经过宋健、田雪原等人的“科学诠释”,决策层才下决心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但是毕竟还心虚,当时只是将独生子女政策作为临时性政策,只用公开信形式发出呼吁,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一些领导提出,独生子女政策只能实行15年,并且在全国两百多个地方试点二胎,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根本没有提“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人口学界和计生委一再提议要制定计划生育法,但是当时的决策层坚决反对。<br><br>但是在宋健等人的推动下,经过田雪原、邬沧萍、翟振武、蔡昉、李建民等人口学家的“深入论证”,尤其是何新、胡鞍钢等决策智囊的推波助澜,硬是将一个临时性政策一步步推上了神龛。1990年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但是计划生育却在不断强化,取消了大多数二胎试点。1990年代中期生育率只有1.3左右了,但曾毅等人口学家纷纷将生育率篡改成1.8。<br><br>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只有1.22了,应该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了,但是在计生委和人口学界的推动下反而于2001年制定了计划生育法。<br><br>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生育率只有1.3了,十一五规划期间停止计划生育已经是刻不容缓了,但以蒋正华、宋健、徐匡迪为正副组长的由三百多位专家组成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仍然将生育率篡改成1.8,反对调整人口政策。2007年01月22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br><br>现在计划生育的弊端早已显露,中小学纷纷撤并,高考考生也逐年下降,用工荒席卷全国,光棍杀人案接连发生,但是人口学家们仍然只是提出五花八门的二胎过渡方案。其他学科的学者也都附和这种二胎过渡方案。到目前为止,人口学界只有梁中堂和李建新等人明确呼吁停止计划生育。<br><br>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们罕有对这一空前的民族灾难提出异议。我这些年厚着脸皮寻求各界声援,但大多数人都以“不懂人口学”为由而不愿参与这场民族救亡运动。知识精英们不懂人口学,难道也不懂生儿育女,不懂人权、人道、人伦、民族利益?没有事实判断能力,难道也没有道德判断能力?没有理性,难道也没有人性?<br><br>丘吉尔后来将二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绥靖政策催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br><br>同样,中国的计划生育也完全可以避免,至少应该像印度那样被及时废止。但因为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的短视、胆怯和伪善,导致这一史无前例的民族灾难,每个家庭都是受害者,损失数亿人口(数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是单一年龄人口),导致无数起人间悲剧,使得世界第一大民族从此萎缩,留下了几代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br><br>三十多年了,就算是圣旨也早就改了,但由于政治家的政治惰性,学者的爬蚤心态,民众的习惯心理,导致计划生育至今还未废除。<br><br>三、中国人口政策需要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br><br>人口危机即将全面爆发,但人口学者和决策智囊们仍然以“政策连续性”为由推荐二胎过渡方案。如果用这种“过渡”心态,英国能够撤出在敦刻尔克的英军?中国大跃进能够及时废止?<br><br>救人如救火,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分秒必争,如果延误几天,那四十万联军将全部成为德军的炮灰。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那抗击德国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军了。以后的战争发展也就难以预料,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br><br>同样,停止计划生育也有高度时限性。停止计划生育所能出现的三千多万堆积出生高峰,相当于当年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40万英法联军。这个堆积高峰是今后有效缓解人口危机的唯一希望。时间就是生命,1970年代出生的妇女在一天天老去,一批批妇女正在丧失生育能力。从2011年开始,中国15-49岁总育龄妇女和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都将快速减少。20-29岁妇女将从2010年的1.1亿降至2017年的0.9亿、 2023年的0.65亿。<br><br>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有政治副作用,撤退中英国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这是一批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作战英勇的精锐官兵,四年后在诺曼底登陆的英军中,这些人无疑是绝对的中坚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伟大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br><br>同样,停止计划生育也会有一些政治代价,但代价是不得不付出的,是值得的;人口才是最重要的,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火种。<br><br>如果十二五规划仅是放开二胎,即便今后千方百计鼓励生育也是无力回天,由于一方面生育妇女人数不足,一方面生育意愿很低了。现在中国城市化为47%,正处于加速阶段,而目前城市规划都是依照独生子女家庭设计的,城市人口密度、容积率比韩国、台湾地区都还要高。韩国、台湾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早20多年,现在已经是民不聊“生”了,生育率只有1.0。中国1996年以来平均每年只出生600多万女孩,如果光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等这些女孩到了生育期,中国生育率最多像韩国和台湾现在一样只有1.0,那么每年只出生600多万孩子,只占全球的1/20。世界第一大民族就在“过渡”中萎缩下去,今后历史会如何评价这段历史?<br><br>民意是动态的。当初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的时候,获得一面倒的支持。1940年9月他辞去首相职务后,仍然是保守党领袖,担任枢密院院长,参与决策。即便在生病之间,国家各种文件仍然送他阅批,使他能了解国家的局势。他一直认为丘吉尔只是一个战时临时政府,希望战后他可以重新回来掌权。但媒体一直不希望张伯伦继续在政府任职,攻击张伯伦。1940年11月9日,张伯伦在家乡的孤独抑郁中病逝。毛泽东曾说:“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br><br>同样,计划生育在推行过程中得到精英们的支持(虽然遭到农民的反对,但农民没有决策发言权)。即便现在,在不对称舆论的宣传下,城市精英们仍然还感到人满为患。但是人口危机即将全面爆发,今后数亿老人老无所养,数千万光棍找不到老婆,大量丧失子女的家庭对社会丧失信心,大量失业而又有号召力的教师找不到工作,对社会的稳定的影响可想而知。面对满目疮痍的人口形势,那个时候的民意还会像现在这样?网络民意已经逆转了,大众民意的逆转还会远吗?那个时候,鸵鸟心态还能管用吗?现在大多数计生委官员、人口学家、决策层到那时都还在世,如何面对愤怒的民意?<br><br>丘吉尔在1940年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说:“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也指出,欧洲的光复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br><br>从政策连续性来说,停止计划生育是一种撤退,但这种撤退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不是奇耻大辱!中国今后完全有理由为没有及早停止计划生育而后悔,为现在停止计划生育而感到自豪!<br><br>1940年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通报了敦刻尔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我们将战斗到底!”敦刻尔克撤退是从错误的绥靖路线上撤退,但离二战的胜利还很远,当时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一轴心集团的力量仍然很强大。联军只有经过积极备战,才有4年后的诺曼底登陆,才有二战的胜利。<br><br>现在停止计划生育,是从过去的错误的人口政策上撤退,然后往正确的道路上前进。但仅仅停止计划生育还远远不够,不但难以有效提升生育率,甚至还难阻生育率的继续下滑,今后必须出台鼓励生育政策,中国人口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br><br>人口政策已经没有退路了,已经没有过渡的余地了。发扬丘吉尔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精神,果断、高调停止计划生育,既能一举扭转过去的被动局面,又能抢救出生堆积高峰、逆转不断下降的生育意愿,为今后的人口发展赢得宝贵的时间。毫无疑问,中国的复兴之路是以停止计划生育为转折点而真正开始的!<br>)
中国人口政策需要敦刻尔克大撤退
水寒daguokongchao@gmail.com
一、敦刻尔克大撤退
二战前,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
阅读全文]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813568.jpg)
2012年:中国人口和社会危机全面爆发
作者:易富贤(水寒)daguokongchao@gmail.com
中国从1971年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由于时间的滞后性,目前还只是看到所谓的“人口红利”,计划生育恶果还没有显露出来。但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口危机即将全面爆发:
1、2012年:15-64岁总劳动力开始减少。
2、2009-2018年:19-22岁黄金劳动力减少一半。
3、2012年:[
阅读全文]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67952311.jpg><br><br>以25-55岁男性人口对应23-53岁女性人口,超过的部分定义为“过剩男人”。目前“过剩男人”波动在1000万左右,对于这么一个大国来说是正常的。但是从2012年开始,“过剩男人”将快速增加,到2017年开始超过3000万,2022年开始接近4000万。这4000万青壮年光棍对社会稳定和家庭秩序的破坏作用可想而知。并且计划生育还导致劳动力过剩(中老年劳动力)和劳动力短缺(年轻劳动力)长期并存。今后一方面出现大量中老年光棍,一方面这些光棍存在很高的就业压力。也就是说今后出现“郑民生”、“陈康炳”的概率是现在的4倍!现在孩子是“稀有品”,对社会有仇恨者盯上了孩子;今后孩子和年轻女人都是“稀有品”(尤其是让光棍眼红的“稀有品”),那么对社会仇恨者必将也盯上女人。<br><br>校园凶杀案其实是人口危机全面爆发的又一个标志,需要立即停止计划生育了。但广东省计生委主任张枫却冷漠地表示,失去孩子的家庭可以再生育,如果无法再生,独生子女伤残的补助为120元/月,死亡的补助为150元/月。已经结扎的夫妇可以进行复通。“汶川现在就有1000对夫妇通过复通,又有了孩子。”<br><br>张枫这段血淋淋的话刚说完,陕西又有7个孩子遭难了。5月12日,陕西汉中市南郑县一名48岁男子持刀闯入幼儿园,杀死8人,其中包括5名男童、2名女童,1名女教师。另外,还有11名幼儿和1名成年人受伤。 <br><br>张枫说失去孩子的家庭可以再生育,但汶川地震死亡了数万孩子,而只有1000对夫妇再生育了孩子。张枫是1952年出生,如果您的孩子现在去世,虽然您是性学专家(出版《枫哥说性》,性学界有“女有李银河,男有张枫”之说;因为这种亲密关系,李银河能够受邀在广东省政府礼堂大讲性解放观点),您们夫妇难道真的还能生育(假如不是老夫少妻的话)?给您们补助150元/月,您们心里会怎么想?<br><br>广东省本来是对计划生育是抓的比较松的省份,人口增长率比较高。胡鞍钢在十年前就对广东省计划生育工作很有意见,建议广东要大力降低人口增长率。但是由于广东省历任领导光顾着抓经济,对抓计划生育一直不“尽力”,广东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比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广东省0-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2%,明显高于华东地区的10.8%和华北地区的10.1%。广东的计划生育的落后局面在张枫2005年担任广东省计生委主任之后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张枫并因此获得中国人口领域最高奖项——“中华人口奖”(2008年,第六届)。<br><br>这位中华人口奖获得者的水平非常雷人。比如2003年3月和5月他两次对媒体宣布(http://www1.dg.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cndg/s332/201003/191594.htm,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2/004920250798.shtml):继续现行政策下,2033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6.5亿左右,届时可实现人口零增长;如果现在就放开生二胎,那2033年全国人口可能达到18亿-20亿。因此广东不能调整人口政策。<br><br>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也只说中国人口将在2033年达到15亿顶峰。我在《大国空巢》和其他文章中多次驳斥了战略组的这项预测。而张枫的观点比宋健、蒋正华还有雷人,人口高峰竟然又多出了1.5亿。上次没有选张枫为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组长,真是太屈才了。3月份看到张枫的这个荒谬观点,我只是一笑了之。但是广东省的一些记者朋友告诉笔者说,最近广东省要求媒体(包括南方报业集团的所有子报)关于计划生育的报道需要经过广东省计生委审查。南方报业是中国最优秀的报业集团,广东省宣传部也是中国比较开明的宣传部,因此广东省的媒体代表了中国媒体半壁江山。现在关于计划生育的审查权由省宣传部转移到省计生委,意味着至少关于计划生育报道方面的半壁江山沦陷在张枫手上。<br><br>我只得再次不厌其烦地给这位“中华人口奖”获得者进行最简单的人口学启蒙。也向各界揭一揭张枫的面纱。<br><br>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底人口为13.0756亿(其实有数千万水分)。依照张枫的说法,中国人口到2033年达到16.5亿顶峰。我们假设今后年人口增加是直线递减(至少是接近直线递减,1987年到2005年确实是直线递减的),到2034年的时候为0(零增长)。假设2006年人口增量为X,每年增量减少Y,那么2007年人口增量为X-Y,2008年人口增量为(X-Y)-Y=X-2Y,2009年人口增量为X-3Y,以此类推,2034年人口增量为X-28Y。那么这29年人口总增量为29X-406Y。由于人口从2005年的13.0756亿增加到2033年的16.5亿,增加3.4244亿,也就是说29X-406Y=34244万。而2034年人口零增长,意味着X-28Y=0,也就是X=28Y。<br>那么两个方程式就为:<br>29X-406Y=34244<br>X=28Y<br><br>计算结果:Y=84.345万,X=2361.655万。<br><br>那么依照张枫的预测,2005年以后每年人口增量和人口总量应该是这样的(至少接近):<br><br>根据“张枫2033年16.5亿人口”预测(万人)<br>年份 增量(万) 总人口(万)<br>2005 130756<br>2006 2362 133118<br>2007 2277 135395<br>2008 2193 137588<br>2009 2109 139697<br>2010 2024 141721<br>2011 1940 143661<br>2012 1856 145516<br>2013 1771 147288<br>2014 1687 148974<br>2015 1603 150577<br>2016 1518 152095<br>2017 1434 153529<br>2018 1350 154879<br>2019 1265 156144<br>2020 1181 157325<br>2021 1096 158421<br>2022 1012 159433<br>2023 928 160361<br>2024 843 161204<br>2025 759 161964<br>2026 675 162638<br>2027 590 163229<br>2028 506 163735<br>2029 422 164157<br>2030 337 164494<br>2031 253 164747<br>2032 169 164916<br>2033 84 165000<br>2034 0 165000<br><br>就是说依照张枫的观点,近年每年人口需要增加2000多万。但是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人口增量分别只有692万、681万、673万、672万人(客观调查的数据显示事实上只有400多万),不到张枫预测的1/3!依照张枫的观点,2009年中国人口总量需要达到139697万人,但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人口总量只有133474万人,有六千多万人口对不上数!继续现行政策中国人口高峰达不到16.5亿,那么放开二胎之后中国人口会达到18-20亿?张枫应该改名张疯,他如此胆大包天,用夸张的虚假消息来误导舆论,阻碍人口政策调整,真是罪不可赦!依照张枫的观点,201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17亿;如果今年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没有14.17亿,那么是不是应该将张枫拉出来为新人口政策祭旗?<br><br>谈计划生育要计生委同意,就像判处死刑要经过死刑犯自己同意一样。让张枫这种水平的人去审查南方报业这样最先进的媒体关于计划生育的报道,相当于让小学未毕业人去当北大研究生院院长。是全国新闻界的耻辱!都什么时候了,广东省关于计划生育的舆论导向竟然倒回到二十多年前的水平,难道广东省委没有责任?广东曾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对经济改革来说,是“天下未动粤先动”;对人口政策改革(从长远看,人口政策改革远远比经济改革更为重要)来说,却是“天下已动粤未动”,现在竟然连舆论也要让计生委来审查了,广东数百年来的“开风气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年到哪里去了?在网络时代,竟然还有如此重的鸵鸟心态,还在用虚假的数据实行愚民政策,真是逆天而行!搬起的石头必将砸在自己的脚上!<br><br>张枫的水平很差,但“能力”却很强,在张枫的鼓动下,这几年广东省委对计划生育是空前地重视。2010年3月1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2010年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书记汪洋作重要讲话,指出广东计划生育少生3200万,1年减排1.3亿吨,提出“必须充分认识人口形势的严峻性,充分认识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br><br>所谓少生3200万人口其实是张枫领导的计生委的夸张的说法,比“计划生育让中国少生4亿”还要夸张,从这一点也看出张枫的“能力”比宋健和蒋正华要强。广东省占全国1/15的人口,即便“计划生育让中国少生4亿”真的成立,那么广东也只少生2500万。何况由于经济发展会自发降低生育率,计划生育本身只让中国少生了两亿多孩子,只让广东少生了一千多万孩子。如果当初不实行计划生育,广东省多出生一千多万孩子,就可以减少引进全国和世界各地(包括非洲)的劳动力了。难道现在生活在广东的三四千万非户籍人口就不增加碳排放?广东减少孩子,为其他地区的人口腾出了空间;同样,中国减少人口,又是为谁减少碳排放?现在广东坐拥来自全国的数千万劳动力才有现在的经济辉煌(并且经济转型迟迟未能成功),如果为了减少碳排放,赶走这些外来劳动人口,广东还有什么优势?<br><br>“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15亿人口高峰的预测,使得中国错过了在十一五调整人口政策的时机,人口政策陷入被动,并出现了广西博白事件等众多恶性事件。<br><br>同样,张枫的16.5亿人口高峰的预测,也导致广东省出现众多变态的计划生育事件。比如2010年1―4月,电白县征收社会抚养费高达430多万元(全年的目标是3000万元),去年同期只收到80多万元。对不缴纳罚款的,电白县计生巡回法庭庭长表示将判3年有期徒刑。而广东省普宁市更是启动了“二孩结扎专项行动”,并动用了“超常规措施”(家属连坐),非法拘禁1377人。<br><br>如果继续容忍张枫的胡作非为,广东迟早会出大事的,到那个时候,广东省委只能望洋兴叹了!<br>)
从连续校园凶杀案看广东计生委主任胆大包天
作者:易富贤
2008年汶川地震,让人们对独生子女政策有了一个直观的恐惧感,无数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如何度过余年?
2010年一系列事件再次为计划生育敲响了警钟。与2008年的天灾不同,2010年是人祸—多起孩子被杀事件。
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实验小学发生凶杀事件,杀死8人,重伤5人,受害者[
阅读全文]
![](http://enhimg2.huanqiu.com/images/logo.png><br><br>人民日报旗下全国性英文日报《The Global times》是《环球时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英文版,是继China daily (中国日报)之后中国第二份面向全国(以及海外地区)发行的英语综合性报纸。<br><br>2010年4月15日的《The Global times》发表了对我的采访文章《Baby steps》(http://special.globaltimes.cn/2010-04/522268.html),其中第4、5页是采访我的内容,篇首的强制堕胎的案例是我表弟媳肖芳梅。该文图片是计划外出生的一对双胞胎,为了逃避计生员的检查,父亲闻风用其谋生的工具,把孩子匆匆运走躲避。中国计生委以前对国际社会一直宣称中国计划生育是自愿的,不存在强制堕胎。但这次《The Global times》却向英文读者承认了强制堕胎(这应该是中国官方媒体第一次报道)。<br><br><img src=http://www.globaltimes.cn/attachment/100414/67111c8523.jpg><br><br>2006年我表弟和他太太肖芳梅因为没有办理准生证而怀孕头胎(并不算超生,其实他们也不想多生)。我给我父母打电话的时候,我舅舅刚好在我家,他说他儿媳只差几天就要生孩子了,我向他表示祝贺。我表弟的户口是在湖南省怀化市下属的洪江市塘湾镇,而我表弟媳的户口在湖南省邵阳市下属洞口县,孕妇躲在湖南省邵阳市下属绥宁县,但还是被塘湾镇干部侦查到(不知通过何种渠道),出动近百人、十部左右车,辗转两个地区的三个县(从此可见计划生育的行政成本之高),深夜将孕妇抓到塘湾镇,当时已经临产,紧急运往县人民医院进行堕胎,未打麻药,直接从腹部注射到胎儿头部处死胎儿。并下文高调宣传。<br><br>2006年的时候人民日报另一个记者以及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编辑和记者就知道了此事。这次人民日报记者一再要采访报道。<br><br>《The Global times》在做这篇报道的时候,他们领导非常慎重,因为毕竟是第一次进行类似报道,反复修改、删减。这篇报道是公正、负责的,尺度也比较大(比如报道了我明确提出要“立即高调停止计划生育”的观点)。说明国内舆论不再忌讳计划生育,也说明对于停止计划生育是有信心的(不再遮遮掩掩了)。停止计划生育已经时不我待了,舆论应该趁早转向,才能聚集民意,便于顺势而下。<br><br><br>==========================<br><br>下面是《Baby steps》译文:<br><br>记者:李筱姝<br><br><br>胎儿在踢着她的肚皮,怀孕九个多月的肖芳梅慌张地翻身躲入床下,因为门外有五位大汉夤夜来访。<br><br>门“碰”地一声被撞开。<br><br>“滚出来,你们没有准生证,不准生育。” 一位计生办工作人员冲着肖芳梅和她的丈夫吼叫。<br><br>尽管肖凤梅拼命地抓住任何能抓住的东西,还是被四条壮汉拽住头发,生生地拖了出来。他们将肖芳梅举起,摔到门前的石头地上。<br><br>肖凤梅用尽全身气力,爬起来向外跑去。但她却正好撞上了一辆计生委等在这里的面包车的尾部。<br><br>肖凤梅醒来时她已经在绥宁县的一栋政府大楼,绥宁隶属湖南省邵阳市。然后被送往计划生育诊所堕胎。<br><br>四年后的今天,想起当初那个被强行引产的恐怖之夜,肖凤梅仍泣不成声。<br><br>“他们摁住我的手,没有打麻药,就给我注射毒针将孩子打出来。”她对环球时报说,“非常粗暴,非常疼痛。”<br><br>事过境迁,肖凤梅总结到,早知如此,她当年就不应该挑战这个已经被大家接受了的“利国利民” 的基本国策。<br><br>“其实,一个儿子也挺好。”她说。<br><br>在国际控制人口的思潮推动下,中国从1979年之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肖芳梅的经历是这个时代的缩影。<br><br>1974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第三次世界人口大会上通过了《世界人口行动计划》,提出个人的生殖行为应该与社会的需求相协调。<br><br>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平对环球时报说:“诸如肖芳梅般林林总总各色事件说明了人口增长与发展政策之间的冲突。”<br><br>李小平说: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付出了很大代价才认识到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含义。<br><br>“我们不应该将中国面临的困境简单化,任何国家都发现,控制人口是艰巨的。”<br><br><br>呼唤重新审视<br><br>违反生育政策的人要缴纳“社会抚养费”,有时是个人年收的十倍,这样才能给计划外出生的孩子上户口。有了户口,才能享受到诸如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之类的公共服务。<br><br>不愿或不能缴纳罚款的家庭有的离乡背井远走他方;有的将孩子藏起,变成所谓的“黑人”。不愿意这么做的家庭则面临与计生部门的正面交锋,计生部门会对他们进行各种“劝告”:从较文明的诱哄,到各种罚款,再到令西方媒体诧舌的暴力。<br><br>三十年过去了,许多人开始悄悄地质疑,中国的计生政策究竟该持续多久。<br><br>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副总理李克强1月19日说:“中国应该实行从人口控制到发展的转变”。对人口政策新政的猜测随之而生。<br><br>事实上,1980年,在中共中央的一封公开信中,当局曾经许诺,“三十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压力得到缓解,就可以采取不同的生育政策了。”经济学家胡鞍钢如是表示。胡鞍钢十年前支持一胎化,但是最近他华丽转身了。<br><br>他说:“中国应该尽速调整生育政策,获取人力资源的长期红利。否则,政府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br><br>“但是,政治惯性很可能碾碎这个机会。”<br><br>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二月四日宣称:“十二五期间(2011-2015),中国将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br><br>赵白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说:中国减少了四亿人口,每年可减排1800吨二氧化碳。<br><br>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计生委发言人拒绝评论计生政策是否会有实质性调整。<br><br><br>秘密试点<br><br>25年前,山西南部临汾下辖的翼城县,进行了一项秘密的人口试验。符合特定的家庭可以生两个孩子。<br><br>实验的设计者是人口学家梁中堂。1985年,在一次会议上,翼城计生委前主任冯才山,对梁中堂表示了忧虑,他担心试验会失控,因为农民总是多生。<br><br>最终是当时的党首胡耀邦一槌定音。他移赞梁中堂的方案:“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富有智慧。”胡的唯一要求是:不要公开。<br><br>梁中堂解释道:之所以挑选翼城是因为:翼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收入中等,人口统计准确。<br><br>翼城不同的生育政策有严格的条件:婚龄须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三岁,两胎之间必须差六岁以上;生育二胎后女方必须绝育。<br><br>今天全县人口有317,000人,比1985年的27800增长了14%,男女性别比为:104/100。远比全国平均的119/100要正常。<br><br>大约12.5%的家庭选择只生一胎,80%的二女户选择不再生育。<br><br>常茂春(音)是翼城县人旺村(音)农民,他说:生多了也养不起,尤其是男孩。从2000年开始,该县生育率持续下降到10/1000,接近人口零增长。<br><br>梁中堂对环球时报说:“这证明了,允许生两胎不会出现人口膨胀”。<br><br>“翼城的二胎模式只是对国家强硬政策的妥协,其实允许人们自主决定生育数量更合理,更人道。”<br><br>梁中堂警告说:持续增长的老龄人口、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不断萎缩的年轻劳动力是国家未来的“定时炸弹”。<br><br><br>掀起讨论<br><br>易富贤,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妇产科系的中国学者,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呼吁停止计划生育。<br><br>易富贤将所有业余时间用来研究中国人口问题。自2002年以来他持续在中国各大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说:多数文章都被“审查”过。<br><br>易富贤对环球时报说,计划生育造成的人口损失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br><br>他说:“应该立刻高调废除计划生育。”<br><br>“中国濒临人口负增长。每年出生的人口数被虚增了50%,总和生育率被篡改为1.8,即便如此,仍然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易富贤注:其实中国的时代更替水平是2.3以上,但可能为了让英文读者更容易理解,记者采纳了发达国家的2.1)<br><br>易富贤勇敢的非主流观点渐渐获得了大陆主流媒体的承认,掀起了第一波讨论高潮。新华社采访了他,三大国家官方网站在2004年对他开绿灯,允许他自由地发表观点。<br><br>但是,易富贤的观点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的观点相抵触。这个官方研究团队由一批高官和学者领导,如蒋正华(曾于1991-1992年任计生委副主任),宋健(现行计生政策总设计师)。<br><br>“中国人口总量将于2010年达到13.6亿,于2033年达到15亿的峰值。”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的报告说:“应该执行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将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br><br>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的结论不但没有使计生政策放松,反而收紧了。<br><br>易富贤说:“令人遗憾的是:中央政府错过了调整人口政策的最佳时机,使得今后面临巨大危机。”<br><br>“官僚主义惯性保护了计生体制。上次他们赢了。”<br><br>易富贤的书《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一度被禁。但是2008年中期以来,渐渐在许多的国家部委里获得认同,尤其是国家统计局。<br><br>“从反馈回的消息看,决策层正在重新考虑计划生育政策。”他说。<br><br>2008年易富贤通过互联网向温家宝总理上书,痛陈废除计划生育政策的紧迫性,但未获回应。<br><br>2010年的两会期间,易富贤加大了游说力度。他向两千多名人大代表及数百名政协委员寄出了信件及宣传资料。<br><br>中国女富豪张茵、重庆外科医生田伏洲联名至少三名学者,在今年两会上呼吁放开二胎。<br><br>面对汹汹民意,计生专家主张保持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他们说突然的政策转向“太过危险。” <br><br>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统计学家侯东民表示:“如果不加控制,中国资源与环境无法负担人口自然增长。”<br><br>重要的是保持政策连续性,侯东民警告说:“步子太快会造成混乱。”<br><br>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任程恩富说: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保护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没有计划生育,就没有中国GDP的快整增长,及人均财富的迅速提高。<br><br>国务院参事马力表示:普遍地放松生育限制,目前条件还不成熟。<br><br><br>权利与方式<br><br>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在1月1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强迫性的,人们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实施计划生育的。”但是计生委也承认:在执行过程中有偏差。<br><br>官方媒体曾经报道:2004年下半年,山东临沂计生人员非法强迫妇女流产、结扎。<br><br>揭露临沂暴行的陈光诚曾被软禁,并被沂南县人民法院(以故意破坏财产和聚众扰乱交通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零三个月(易富贤注:陈光诚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塑造世界的一百人”,获得英国查禁目录颁发的言论自由奖,并获得由纽约“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信托人创立,2007年的麦格塞塞奖——“突出表现领袖”)。据国家计生委的消息,临沂暴行的涉案官员于2006年受到惩罚。<br><br>北京人权活动人士及律师滕彪表示:“国家利益的实现不能以牺牲基本人权为代价,世界人权宣言和中国宪法必须得到尊重。”<br><br>“对违法生育者罚款及人身威胁是2002年以后才合法化的。”<br><br>行政法权威湛中乐参与了中国计划生育法的起草,他却说:“计划生育政策仅仅是鼓励一对夫妇一个孩,并没有强迫人们放弃生育权。”<br><br>“公民有权对违法的计生委及工作人员提起诉讼。违法行为是因为地方政府错误地设定生育配额。” 湛中乐说。<br><br>刘楠来是中国社科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拒绝承认在面临空前人口压力的国家里人们有绝对的生育权力。<br><br>刘楠来表示:“谈人权,不能离开特定社会的文化、政治及经济条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权利。”<br><br>“离开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片面地强调生育权没有意义。”<br><br>刘楠来表示:“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的所有的报告中都指出:在计划生育这类事情上,政府必须通盘考虑个人利益与集体意志。”<br><br>贵州省一位从事计生工作八年的地方计生工作人员表示:他个人生活于“耻辱之中”。<br><br>他说:“我担心,一旦人们开始痛恨这项政策,我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替罪羊。”<br><br>翼城县习河水村64岁的车玉莲(音)从事计生工作四十多年了,她不同意上述看法,她说:“我经常被人骂‘死后断香火’。尽管村民不理解计划生育,但是,我对从事这项帮助别人生活得更好的事业仍感到荣幸。任何政策在执行中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不后悔。”<br><br><br>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延革:<br><br>1957年,在婴儿潮的背景下,经济学家马寅初鼓吹“人口适度增长”,他警告“国家养不活巨量的人口。”领导层并不赞同他的看法。<br><br>1971年,国务院将人口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之中,鼓励晚婚晚育。通过口号、电台、及政策宣讲等方式进行宣传。<br><br>1979年,几个省开始明确推行“一胎化”生育政策。<br><br>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致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一胎化”生育政策正式提升到国家层面。<br><br>1981年,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br><br>1982年,“计划生育”正式写入宪法。<br><br>1984年,考虑到农村的劳力需求,生育政策得以修正。允许一女户在保持一定的生育间隔条件下,生育二胎。严禁三胎或多胎。<br><br>1985-1989<br><br>对农村的生育限制逐步放松。“独女户”可以生育二胎。<br><br>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呼吁“全社会总动员”,重点在农村加紧贯彻计生政策。<br><br>2002年,计划生育法颁布实行。<br><br>2009年,上海计生委鼓励“双独”家庭生育二胎。<br><br><br>------------------------------------------<br><br>下面是《The Global times》报道的英文原文:<br><br>Baby steps <br><br>By Li Xiaoshu<br><br>Her baby kicking, nine months\)
人民日报旗下全国性英文日报《TheGlobaltimes》是《环球时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英文版,是继Chinadaily(中国日报)之后中国第二份面向全国(以及海外地区)发行的英语综合性报纸。
2010年4月15日的《TheGlobaltimes》发表了对我的采访文章《Babysteps》(http://special.globaltimes.cn/2010-04/522268.html),其中第4、5页是采访我的内容,篇首的强制堕胎的案例是我表弟媳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