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颜知己

生命是一种体验, 爱情是一个过程
个人资料
博文
(2005-02-15 07:04:37)
有人把女性按她们的择偶标准分成三大类型:攀龙附凤型,门当户对型,救世济贫型。对最后一种类型,很多人都以为是指那些有钱的女人,下嫁了一个穷光蛋。其实这个救世济贫并不是就金钱而言,而是就感情而言。女人都愿意把自己的爱情献给一个要靠她的爱情才能活下去的男人,她们喜欢听男人说“如果得不到你的爱,我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或是“如果你不爱我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5-02-15 07:03:46)
杨红虽然在许多事情上都是宁可“走别人的路”,但在一件事情上却有很坚定的要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那就是“爱情”。其实如果把“别人”这个词的定义放宽一些,她还是在走别人的路,只不过这个“别人”不是生活中的张三李四,而是理想爱情中的王五赵六。
杨红不知道她的爱情观是从哪里来的,她没看过多少琼瑶式的小说,也没看过多少西方的浪漫电影或者中国古典[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5-02-15 07:01:19)
两个人的第一次别扭就这么含含糊糊地过去了,周宁没道歉,杨红也不追问。
但做饭洗碗的事仍然令杨红头疼,倒不是她一个人又做饭又洗碗有多么累,她也愿意相信周宁的懒只是从小形成的习惯,与爱不爱她无关。但别人见周宁不做饭不洗碗就会以为他不够爱老婆。别人都说你丈夫不爱你,你再自信,也难免怀疑你丈夫是不是真的爱你。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5-02-15 07:00:22)
杨红跟周宁商量:“每天都是我做饭,别人都在议论,今天下午你做饭吧。”
周宁也知道有人在那里议论,但没想到杨红这么快就觉悟了,心里不快,忽然很理解为什么资本家恨那些搞工运的人:工人在那里心甘情愿地受剥削,就是你们这些人,七挑八挑,搞得工人提条件,闹罢工。但周宁怕杨红生气,就一口应承下来。杨红也舒了口气,心想他还是很心疼我的,也就是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5-02-15 04:29:15)
虽然H大青年教工食堂暑假里也还开着门,但如同任何一个大学食堂一样,办堂宗旨都是为学生说俏皮话提供素材的,色香味不在他们的议事日程之上。杨红和周宁在H大食堂吃了四年,早已吃得不耐烦了,杨红就照着,做起菜来。她虽然也象所有的书呆子一样,对书中所说的“盐少许”之类的含糊不清很不满意,但她是做实验出身的,知道实践可以出真知的,只要循序渐进地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5-02-14 11:37:13)
上高中的时候,周宁的那件毛衣就已经很贴身了,等到上了大学,就变得更贴身了。这里说“更贴身”,只是说太小太紧了,因为有些形容词是没有比较级的,不能在前面加“更”字。很多男人都知道这个道理,绝不会对一个女人说“我爱她,但我更爱你”,因为你这样说,她一定认为你撒了谎,两人当中你只能爱一个。而且能加“更”的词就能加“最”,你说你“更”爱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5-02-08 15:39:55)
男女之间,即便是做了夫妻,有很多时候,也还是如歌中唱的那样:“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或许正因为做了夫妻,离得太近,失去了旁观的距离和心态,才变得不懂彼此的心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也。
当杨红在那里愁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周宁一点也没觉察。周宁是那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对那本早就失去了兴趣,再也没摸一下,像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5-02-08 15:37:32)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杨红和周宁两个人,一个想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另一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都坚持在那里做功夫,做得多了,杨红觉得自己也渐渐适应了,不仅不觉痛苦,也慢慢有了一点淡淡的,说不清楚的舒服感觉。
杨红一面高兴,一面心下疑惑,这好像也不至於要象抽鸦片一样上瘾啊。杨红当然没抽过鸦片,但也经常听妈妈讲,说她的外祖父就是抽鸦片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5-02-08 15:33:50)
杨红的蜜月正是在暑假里。那时她刚留校,还没开始上课。周宁分在E市的一所中专里,也有暑假,所以也留在H市。两人天天呆在一间十平米的房子里,你对着我,我对着你,周宁就难免有所想望。但每次才起个头,杨红已是苦不堪言,周宁只好作罢。周宁这样多次希望,多次失望,也疼痛起来,弄得坐立不安。
杨红见周宁疼痛难忍,就建议周宁去看医生。周宁说,不用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5-02-08 15:33:02)
杨红担心自己不正常,是因为一直以来她的“老朋友”都不怎么守时。她十四岁初潮,在她那个年代也挺正常,不算晚。妈妈告诉她,从此以后,你这个“老朋友”就会每月来拜访你。
等到第二个月月底,离初潮已经一个月了,但杨红的“老朋友”失了信,没来拜访她。再过一个月,还是没有“老朋友”的踪影。大约过了半年左右,“老朋友”才露了个面,也只是匆匆点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