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侯博客专栏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博文
(2004-03-21 22:06:28)
《锡报》1947年08月05日 刊文《象征社会的不平》杨建侯 艺术上有一种动作,一种形式,一种色彩,使其发生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发生,常采用了象征的意味而作用起来的,中国历代的帝皇以神幻莫测的龙云来象征他的权威,德意志纳粹拿举手礼来象征他民族的高傲,日本帝国用太阳旗来象征他的统治世界的野心,……相反地,一屈膝表示卑下以屈腰低首表示谦逊,社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4-03-21 22:06:14)
《锡报》1947年07月18日至25日连载 文稿《我与桂林》㈠西南艺术之塔杨建侯 我久别了故乡,许多朋友都不知我到那地去?其实,两个月内我已经畅游了“风景甲天下”的桂林了。记得在二月底,徐悲鸿先生指示我要去桂林担任省立艺专、素描教授,我因为久慕它的环境优良,山水秀挺,可以充实我作画的资料,同时我(从未到过这个地方)也得将我自己的东西,表现一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4-03-21 22:05:48)
《锡报》1947年01月28日 文稿《文艺复兴的三杰》杨建侯 《文艺复兴的三杰》杨建侯(《锡报》1947年01月28日)   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以前,宗教的固执与沉暗,人生是苦闷得一点没有光线的透露着,这,因为他们主教们以为人生为含泪暂过的旅途,不过为来世作一预备,应该刻苦禁欲,不过该享受乐趣,他们认为艺术 是一种享乐,除了修饰教堂而外,不能有自由发展的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4-03-21 22:05:35)
《锡报》1934年08月22日(主编 白浪) 题字“白浪画会第三届画展特刊 悲鸿”; 撰文《白浪画会之略历》剑侯; 《白浪画会之略历》(发表于锡报1934年08月22日) 剑侯   壬申春,余游苏州美专,孙君文林拟联络锡邑艺术同志,组织画会、相互研究,以期将来对于社会文化有所宣扬也,后因孙君业务忙碌,未克臻成。是年夏,得史秉衡、高云鹏十数人热烈赞同,成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4-03-21 22:05:08)
《锡报》1933年08月21日(第二期白浪画会主编钱晓云陈晓南) 题字“白浪二届美术展览特刊 悲鸿” 刊画《肖像》(素描)杨建侯作 文稿《革命文艺的杜诗》杨建侯; 《革命文艺的杜诗》杨剑侯(《锡报》1933年08月21日)   历代的大诗家,他的诗差不多大部分都是苦闷的象征,都对于现实世界不满足,而具有反抗时代精神的作品,因为人生在苦闷的境遇中,越发要艺术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4-03-21 22:04:17)
无锡《国民导报》 1932年09月06日第四版 题字 “白浪一届美展特刊汀鹭”; 刊画《自写像》(粉)杨剑侯作; 文稿《艺术家的态度》浪夫(杨建侯) 《艺术家的态度》浪夫(建侯)(无锡《国民导报》1932年9月6日四版)   一个纯正艺术家,他不能把世界看在眼里,世界是一个多么恶劣的玩意,他若然把这恶毒的社会环境去意会,他必定会成功一个第二等的艺术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4-03-21 22:03:37)

《无锡日报》1984年04月23日第版 特写《邮票上的历史纪念》屠一清 四月二十三日是无锡解放纪念日。三十三年前,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过大江,占领了南京,同时解放了沪宁沿线城镇,埋葬了蒋家王朝。我国邮票宝库中有这一历史的纪念,编号“纪41”第四枚邮票的画面,就是解放南京的内容,由现任南京师院美术系教授的我市画家杨建侯创作,原作是油画,现藏中国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4-03-21 22:02:51)

《无锡日报》1984年03月18日第三版 特写《白浪画会》陶宝庆  介绍《白浪画会》的情况及杨建侯的作用; 三十年代初叶,无锡画坛涌现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白浪画会,创办人是今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无锡人杨建侯先生。…………白浪画会之名,出之杨建侯的笔名野岛浪夫。现市书画院长吴永康夫妇等前辈,当年都是白浪画会的闯将。由于受白浪画会影响,一些富有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4-03-21 22:02:06)

《安徽日报》1981年09月07日第版 特写《凤凰松下访三老》肖雨 (杨建侯、赵良翰、张正吟) 《凤凰松下访三老》肖雨 安徽日报1981年09月07日   最近,我在九华上访问了三位画坛名师。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杨建侯、南京市美协副主席赵良翰、南京市书画院画师张正吟。   杨建侯教授早以那著名的巨幅油画《南京解放》和生意盎然的国画《群雁来归》、《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镇江日报》1985年11月02日第三版 特写《画坛贯正气 桃李满门墙》访著名画家、南师大教授杨建侯 雨佳 在丹阳新建成的“凤亭”里,我见到一位身干佝偻、鬓发半白的老人。他仰望“吕凤子纪念室”匾额,目光凝重,久久不愿离去。这张清癯而又使人感到执着的脸庞似乎在哪里见过!对了,他不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人物传记《在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