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施:就是凡事都心存诚恳而不虚情假意;心存恭敬而不藐视他人;心存谦让而不贡高傲慢;心存和乐而不厌烦暴燥;心存感恩而不自赞己功;心存善愍而不幸灾乐福;心存法善而不贪恋物欲;心存宽恕而不吹毛求疵。
二、面施:时时保持微笑,不要板起面孔,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也不要扮着满面愁容的苦瓜脸。如有一本书这样写:「你不须花费什么,但能使人受益[
阅读全文]
From: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45924&extra=page%3D3
我是这样听说的。佛陀当在三个月后涅盘之前,住在拘夷那竭国。那时有很多菩萨,比丘以及无数大众来到佛的居所,向佛稽首顶礼(寻求开示)。佛世尊默然不语,身上的光明也未如往常般显现。佛陀身边的待者,阿难贤者向佛作礼,然后请示佛陀:“佛世尊以往在大会说法时,身体发出威显的大光明。可是今次在大会上[
阅读全文]
佛教发源于印度,迄今将近有二千五百年的时间,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由于时间的长久和地域的广阔,难免或多或少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这种面目的改变,有的是为了适应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变异;有的则是后世人们不明究竟,人云亦云。
第一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
在还没有讨论到本题之前,我们要对「智信」与「迷信」先下个定义。简[
阅读全文]
原著:《不可录》增订者:印光大师译者:在家菩萨戒弟子明寂绪言第一章.《寿康宝鉴》序言汇集—第一节.前言第一章.《寿康宝鉴》序言汇集—第二节.《寿康宝鉴》序第一章.《寿康宝鉴》序言汇集—第三节.重刻《不可录》序第一章.《寿康宝鉴》序言汇集—第四节.《不可录》敦伦理——序第一章.《寿康宝鉴》序言汇集—第五节.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第二[
阅读全文]
2007年5月12日星期六摄于LakeMendocino
[
阅读全文]
第一位是文殊菩萨,所持的法器是剑。
第二位是是观世音菩萨,所持的法物是白莲花。
第三位是金刚手菩萨,这比较简单,因为金刚手的意思就是手中持有金刚杵者,所以,他所持的法器是金刚杵。
第四位弥勒菩萨持的是龙树。
第五位地藏王菩萨的意思是“土地的精华”,所以他持的是摩尼宝,如同土地所结的果实与精华。
第六位除盖障菩萨的意思是“去除[
阅读全文]
拜佛:消除业障,开发潜能[大礼拜]—道证法师
我还有一点经验也许可以提供给您们参考一下,也许在病中会有很大的突破和帮助。我生病不久,忏公师父就指示我,要我多拜佛,消除业障。
‘业障’两个字,浅显一点说—‘业’就是行为,‘障’就是障碍,也就是由过去种种行为累积下来所产生的障碍,不论是身体或是心理的障碍。所谓过去的种种行为包括—我们心[
阅读全文]
行善妙方有十味
随缘济众,行善积德的方法。
(1)与人为善。(2)敬爱存心。(3)成人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作福。(8)护持正法。(9)敬重尊长。(10)爱惜生命。
(1)何为与人为善?
帝舜年轻的时候,在山东看渔人捕渔,看到渔藏丰富的静水深潭,都被年青力壮者争相占取,而老弱渔人,反被排斥于急流浅滩之[
阅读全文]
佛教仪式迷信否?拜佛、礼忏为哪般?
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有些人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
阅读全文]
周 齐
古时候有一位梵志,通达多种经典,很有学识,是位颇具智慧的道人。因而他很自负,以为天下没他不知的事了。梵志为了证明自己的博学智慧,便游历各国,遍求对手较量。结果,很长时间以来竟没碰到一位真正的敌手。
一日,梵志来到一座城池中,大白天里手中举着火炬行走在大街之上。城中的人们都觉得是件怪事,便问梵志:
“你为什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