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徽州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博文
(2006-06-23 15:51:02)


黄梅戏又称黄梅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流行的采茶歌,起初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主要在灯节时期活动,又称花灯。逐渐流行于湖北黄梅县,安徽宿松、望江县以及江西的九江、湖口等地。以后发展成为“两小戏”或“三小戏”,如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大约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流传到安徽省安庆一带,在怀宁发展成为“怀腔”黄梅调,具备了安徽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6-06-23 15:48:56)
  旧俗极具讲究尊师重道。民家供奉祖宗牌位,正户题名为“天地君亲师”或称“天地国亲师”,其中“师道”列为五尊之一。全省各地各行业千古流传,均有供奉“祖师爷”的习俗,较常见有:
农业。奉祀土神和谷神。周代的始祖名弃,又名后稷,在尧、舜时期被封做农官,教民耕种稷麦,故后世农业尊其为祖师,并与社神合一,称为土地神,村野之间,每隔三五里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3 15:47:38)


  歙砚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歙县本不出砚石,其石来源于徽州婺源县龙尾山。将此山所采之石运至歙县徽城镇精制,故称歙砚又称龙尾砚。由于县官到处宣扬,使歙砚闻名于世。南唐元宗时,歙守推荐制砚名工李少徽担任歙州砚务官,在徽州城设署建场。从此歙砚进入黄金时代,明、清时达到极盛,出现许多著名砚工。蔡襄诗云:“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3 15:46:55)
  宣纸和徽纸,产地相近,所用原料不同。宣纸所用的原料是青檀皮,徽纸用的是楮皮。宣纸和徽纸在唐代虽同为朝廷贡品,但宣纸品种和名气不如当时的徽纸。徽纸名品众多,其纸质诚如梅尧臣所说:滑如春冰密如茧。特别到了南唐李后主建澄心堂专储存澄心堂纸,其名声大振。后来徽纸衰落,到了明清时代,宣纸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徽纸的造纸技术,并有所创新,所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3 15:46:11)


  徽墨始于唐末。但其发展历三个时期。墨工奚超、奚廷珪父子从易水来徽州定居歙县,经松烟墨为主,深得南唐李后主喜爱,命奚超父子世代为墨官,并赐“国姓”,因此,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从唐末宋元制墨名家,大多是徽墨高手。明代是徽墨繁荣昌盛期,大师有休宁派的邵格之,歙县派的程君房、方于鲁、罗小华。程君房以漆烟墨、罗小华以桐油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3 15:44:56)


  唐宋之际,宣州是全国制笔中心,所制之笔统称宣笔。
白居易说,江南老兔吃竹饮泉长紫毫,宣州人采之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所以“尔知紫毫不易致”,“紫毫之价如金贵”。
宣州笔毫来源远不止于本地。“陈、亳、宿数州客所贩”。
宣州笔工技艺闻名天下,自唐代诸葛一姓世传其业,保持了唐宋两代,有“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之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3 15:42:31)


徽剧产生在皖南和安庆一带。明末皖南的戏班唱青阳腔和昆山调,二者互相融合产生青昆腔,又称四平调。稍后石牌艺人在滚调的基础上吸收西秦腔和当地民歌素材,逐渐从曲牌体脱出,产生一套唱腔,称石牌调,又称吹腔、安庆梆子。石牌调流传到安庆、桐城一带又演变为拨子。吹腔与拨子在演出中结合使用,融合为二簧腔,即现在徽剧的前身。
乾隆年间的徽班流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3 15:40:00)
  商店、茶馆、店坊开业或正月初第一次开门做生意,均称作“开张”。旧俗要选择吉日,张灯结彩,燃放鞭炮举行仪式,并接受亲友和同行的恭贺。共和国成立后,凡城镇工厂、商店、企业开业,产品新制成功或桥梁、公路、堤坝、水库工程竣工,均举行“剪彩”仪式,一般用红绸带扎上大红花围拦在典礼台前,敬请主持人或有关领导出面持剪刀剪开绸带,烘托热烈的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唐开元年间(719-755年)新罗王族金乔觉(金地藏)航海来华,唐至德初年(756年)卓锡九华,苦行修持,开创了九华地藏菩萨道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3 15:37:45)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二月,熙州(今潜山县)人李英林率当地农民起义,设置百官,建立政权。三月,隋派扬州总管司马张衡率步骑5万前往镇压,起义失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