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街亭之失与乌巢之失

(2021-02-14 15:29:17) 下一个

街亭之失与乌巢之失

文/飞鸿

   

        三国时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英才辈出,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大剧。其中的杰出人物诸葛亮千百年来被誉为智慧的化身,说他神机妙算料敌如神。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政治行政才能大过军事才能,治国成就大过军事成就。只是由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尊刘抑曹政治倾向,所以在这部演义小说中人为地拔高蜀汉人物而贬低曹魏人物。

 

        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三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役是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与曹操的赤壁之战和陆逊与刘备的夷陵之战。

 

        古代冷兵器战争时代由于运输工具的限制,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强调粮草后勤供应的重要性。一旦大军粮草供应断绝,军心必定不稳,一旦斗志动摇,即使不战也很容易出现溃散,这时即使统帅有再高的指挥才能也无济于事。

 

        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就在袁绍军的乌巢之失。本来在战争开始时袁军占尽优势,袁军数倍于曹军,强弱过于悬殊,致使曹操开始几乎丧失信心准备撤兵罢战放弃对抗。关键在于袁绍驾驭下属不力,不能妥善用人,致使谋士许攸叛逃。然后许攸向曹操道出乌巢袁军粮仓的致命弱点,曹操得知这一机密情报大喜过望,马上亲率精锐军队夜袭乌巢夺粮烧粮成功,一举奠定曹军胜机。

 

         袁绍作为三军统帅对自己粮仓重视不够,指派醉酒将军淳于琼及数量不足的军士驻守乌巢,遭致失掉粮仓而全局震动,以致全军崩溃。而街亭是扼守阻止曹魏向陇西增兵救援的关键路口要冲。但是由于街亭不是易守难攻之要塞,无城垣险要可守。所以当时须得派一得力上将统帅足够精兵才有可能守住街亭,得以保障诸葛亮巩固已经占据陇西的成果。但是事必躬亲的诸葛亮并不知人善任,在立功心切的参军马谡的强烈要求下让他率部分军马去驻守街亭。马谡本来是诸葛亮帐下一出谋划策和整理文书的参谋人员,并没有实际领兵作战过。其实当时诸葛亮完全可以派其他有实战领兵经验的上将领重兵去守街亭,但由于多年来马谡一直跟在诸葛亮身边,而且在诸葛亮平南时提出过“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正确方针,诸葛亮对他颇有好感。于是不顾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告诫,把街亭要地交给只能纸上谈兵的马谡去守。最终导致街亭之失。

 

        表面上马谡的失街亭时是因为他没有遵从诸葛亮的事先嘱咐在五路总口下寨扎营而是到土山屯兵所致。其实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加上无险可守,即使在路口下寨据守也很难挡住曹魏兵力数倍大军潮水般的冲击。关键是诸葛亮对街亭要道的重要虽有认识但却重视不够,派兵不足。这非常类似于袁绍对乌巢的态度。诸葛亮当时四处派兵造成兵力过于分散,没能做到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先卡住关键要冲。反观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的用兵特点就是集中兵力,敏锐的抓住战机,闪电般的迅速出击,往往给敌人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一击而中。司马懿遭贬下野刚复出时闻听新城孟达造反,他不通报朝廷就非常迅速秘密带兵直取新城,孟达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司马懿一举灭掉。因为司马懿深知兵贵神速,攻敌不备的道理,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司马懿在攻取街亭后,也同样马不停蹄亲率大军直取诸葛亮屯粮之地西城,反应比诸葛亮快了很多。诸葛亮在已经得知街亭失守后却仍在分散派兵并组织运粮,却根本没有料到司马懿大军来得这么快。等到发现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时身边已无军可调,万般无奈来了个焚香弹琴的“空城计”,与司马懿生死相赌。出人意料的是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空城面前,不顾儿子司马昭和其他将军的攻城建议,反而引军退去。表面上是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住,从此留下历史悬案。其实司马懿心机极深,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如果当时他面对西城空城,先用一队精兵直接攻城,然后以数万大军纵深包抄,必将一举擒杀诸葛亮。如此一来那么他自己在曹魏的使命也就结束了。以曹家父子对他的猜忌,只要他擒杀了诸葛亮,蜀汉北犯的威胁一旦彻底解除,司马懿的兵权很快也就会被解除,那么后来的历史就必定会改写,三国也就不能归晋了。当然,这是《三国演义》的虚构,在这次街亭之战马谡对抗的是曹魏名将张郃。

 

         街亭之失后蜀军进退失据,不肯冒险的诸葛亮只好将北伐大军撤退回汉中,无功而返。由于诸葛亮的谨慎小心和司马懿的暗中纵敌,蜀汉大军得以全军安然而退,而不象当年袁绍失乌巢那样被曹操无情追杀,遭致全军崩溃一蹶不振。但是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胜机已失,后果太严重。于是马谡就成了诸葛亮的代罪羔羊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如果诸葛亮不是过于谨慎,也可继续对战寻求胜机,但是风险提高,容易被魏军各个击破。

 

        蜀汉作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如果不思进取发展壮大就只能坐以待毙。蜀汉先主刘备和丞相诸葛亮能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但是,刘备诸葛亮在向外扩张发展时并没有把握住关键机会取胜,从而失去良机。刘备东征伐吴时没有吸取曹操赤壁之败的教训,依山林连营扎寨,犯了曹操铁索连船的同样致命错误,结果被东吴后起名将陆逊迅速抓住战机火烧连营,刘备遭到惨败。蜀汉因此失去东进发展机会。陆上连营与水上锁船虽能固守一时,但却从根本上丧失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用兵机动性,而且这种连营与连船只防得了白昼的强攻而防不了夜晚的偷袭,是败兵之道。

 

       而诸葛亮北伐攻魏时也没有吸取袁绍乌巢之失的教训,同样选将失误而且派兵不足,失去关键要冲重地,从而也失去取胜良机。《三国演义》作者借其中人物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口说诸葛亮是“卧龙出山得其主不得其时”,意思是诸葛亮生不逢时。这是为诸葛亮辩护。其实诸葛亮本来是有取胜机会的,象魏延建议的从子午谷出奇兵袭长安等,只是诸葛亮过于谨慎和对魏延马谡等不能知人善任,导致良机从手上溜走,最终诸葛亮鞠躬尽瘁劳而无功,留下千古遗憾。有人说魏延的子午谷出兵不可能取胜,那么当年韩信的声东击西分兵取汉中不也是奇正用兵冒险取胜的吗?

 

        其实进一步说,刘备在夺取西川汉中加上关羽占据荆州时,争夺天下的条件比他祖先刘邦当年仅据汉中与项羽争天下的条件要好很多,关键是刘邦能够屡败屡战,心理素质强而且脸皮特厚,输得起站得起。而刘备开始时尚能做得到败中崛起,所以得以建立蜀汉政权。但后来称帝后却做不到了,夷陵一败心理崩溃,再也站不起来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湾区金头脑 回复 悄悄话 街亭不是蜀军粮道,而是阻挡魏军连接陇西的要道;刘备夷陵之败的关键因素,在于水军被东吴击破,长江被东吴水军控制,陆上连营丧失长江交通线,变得孤立无援,最终被一一击破
飞鸿万里 回复 悄悄话 正史中蜀军摆空城计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另外三人,一是曹操南下夺取荆州追击刘备时,担任断后的张飞在当阳桥树林设疑兵断桥梁,短暂吓住了追击的曹军;二是汉中之战时的蜀军名将赵云面对曹操大军的突然迫近临危不乱,偃旗息鼓,使曹军不敢轻易妄动,接着发兵反击,以少击多,杀败曹军;第三是马谡街亭之败时副将王平依山布疑兵,击鼓壮声势,使张郃不敢穷追马谡。王平得以收拢散兵,徐徐而退,蜀军得以保全。从此王平的军事才华得以展示,从而得到重用。如果以王平为主将守街亭,蜀军就不会遭到马谡式的惨败。局面就会大不一样。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明海蓝天 回复 悄悄话 确实,司马懿善于捕捉战机,兵貴神速。他极善隱忍,机谋深远,应当是三国里最成功的人。得天下不正统,其后代未能经营好中国,很快又陷入大乱。所以,世人总是对他评价不那么高。
飞鸿万里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明海蓝天' 的评论 : 谢谢!是的,正史里是张郃领兵夺取的街亭。司马懿与诸葛亮精彩对决的西城空城计也是《三国演义》罗贯中虚构的。但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司马懿善用兵,抓住战机果断出手与正史是吻合的。灭孟达,平辽东,都是司马懿这种用兵特点的代表作。
明海蓝天 回复 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新的見解,不同凡響。演义中的事有些是非正史的。比如一出祁山时去街亭的魏军主帅是張颌而非司马懿,西城的空城計在正史上也是沒有的。但一出祁山未能取胜可能确实和用人不当,策略不对、未用奇兵有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