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 第三次研讨会发言摘编

(2017-04-09 16:08:12) 下一个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
第三次研讨会发言摘编

文/中国文化报记者-王立元 整理

图/舞蹈中国-刘海栋

 

 
 

由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湖北省文化厅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2016年9月5日至9日在武汉举办。为充分发挥展演的导向示范和学术交流作用,演出期间,首次开展了“一场一评”,即为每一台节目举办一次研讨会。国内艺术界知名专家、艺术家齐聚一堂,对舞蹈创作的观念和方法进行集中研讨。

 
 

 

互动交流

大家都可以在我们平台最右下角点击

“写留言”

留下您的宝贵观点,

您的观点也会被各位专家评审所看到!

 

马 文 静
(著名舞蹈艺术家)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的每一场演出都给我带来兴奋,带来思考,感慨我们国家真的是舞蹈大国。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没有政府的重视,不会有这样的事业。前不久我在美国呆了5个月,很多华裔舞蹈家很艰苦,当地政府不给资金支持,他们在自己的车库或者租一个教室,靠教学生来生存。我们国家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来扶持艺术创作,舞蹈的生态环境太好了。我们应该去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这是发自我内心的感受。我作为一个舞蹈老兵,希望年轻人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多出作品。

今天我想谈谈舞蹈形象的重要性。舞蹈节目虽然不长,但需要从头到尾的把控,也许比做一个舞剧更难,因为需要在五六分钟之内把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准。舞蹈形象不是一个动作,也不是一串语汇,而是对一个民族的生活的熟悉,对一个民族的情感的观察,有了体验,才能准确的提炼形象。民族民间舞造势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塑造一个经典形象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回想《鸿雁》,闭上眼睛就看到鸿雁的形象,这就是创造的,不是抄袭的,是从生活中提炼的。杨丽萍的孔雀形象,在教材里早就有了,但是杨丽萍把它做到了极致,让孔雀的头会动,塑造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形象。所以我认为舞蹈形象是很重要的。编导要在生活中寻找舞蹈形象,提炼主题和动作。

群舞《黄河赋》

编导:邹之瑞 关於 王思正

演员:张妍 张浥洙 程新然 赵惠子 李彦臻 李悦聪 翟月 纪心 

杨 笑 阳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如果没有全国舞蹈比赛,可能就成就不了我以及我们那一批舞蹈编导,正是由于这个平台让我从不清醒到逐渐清醒,从不会到逐渐会,到今天还依然在从事舞蹈工作。

 《鸡毛信》是一个好题材。舞蹈语汇好,用一个一般人不敢用的动作作为主题动作,表现在当时环境中整个民族被压抑的状态,随之进行发展,把观众吸引住了。它的情节结构好,很多情节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到最后一只血手从人群中伸出来将鸡毛信传递给一个男孩,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常年做这类作品的人,我对这个作品非常喜欢。

《悠然情韵》的演员已经42岁,但跳得很好,干干净净。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要出作品,也要出人才。如果每一个作品的演员都像这个演员这样,就有味道了,因为她是实实在在用心在跳舞的。国标舞《黄河》我也很喜欢,用国际化的舞蹈语言来演绎中国名曲,这个想法本身就很大胆。

群舞《淮河边的玩灯人》

编导:赵铁春 金明 武帅   领舞:吴尚 肖金宇 黄闻捷

黄 启 成
(深圳市艺术学校校长)

 

我认为目前缺少关于中国舞蹈发展设计的研讨平台,我们需要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根据现实的情况,结合中国的历史,用国际先进理念和长远眼光对中国舞蹈事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包括发展方向的设定、政策制度的议定、构架模式的制定、专业平台的打造、人才发展的规划、运行模式的管理等等。从制度上优化每一个环节的运转,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中国舞蹈事业的整体发展。

反思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我们也要包容。这两天都在谈同质化的问题,甚至有严厉的批评,我认为出现模仿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我们尽量少一点质疑,从问题根源着手思考对策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提三点建议:第一,转变传统思维观念,与社会发展接轨。第二,改变活动的运作模式,与专业团队合作。第三,盘活优质资源,与人民共享成果。

独 舞《心尘》

编导:王旭东  表演:胡婕 

张  萍
(《舞蹈》杂志常务副主编)

 

舞蹈编创者应该有更高级的价值判断,一定要做真正的自己,可以讲一个道理,或者讲一个题目,也可以讲一段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可以塑造人物或者动物的形象。以作品为例,《悠然情韵》打破了花鼓灯原来的动作连接,音乐用的是《渔舟唱晚》,追求的不是保留花鼓灯的民间气质,而是带有花鼓灯元素的中国风的舞蹈。变的是形,留的是神。

作品《父子》已经集聚了舞蹈和身体的审美,比如说它用的自行车,通过自行车四个不同的变向来传递出父和子的关系,这就是很高的手段,在自行车的不同空间调度上,产生出所有的构图,会感觉充满了小情趣,但是我觉得有一点不足,当车子调到背对观众的时候,父子的矛盾到了升级状态,父亲一个巴掌上去的时候,我就感觉这个作品突然低了。一个巴掌的张力真的不足以表明这对父子当时的关系,其实还可以有更好的手法。

群舞《鸡毛信》

编导: 谢飞  王玉  演员: 李萌 王彦琪 黄麟淼 王晓雯 等

王  舸
(国家一级编导)

 

昨天我看到很多作品在编舞上很真诚,不管手段高低,或者是编得好与坏,我有一种很真诚的感受。作品《寻》,虽说有些问题,但是很有想法。我认为可贵的是编导努力在作品中寻找解决方法,这种作品一定要鼓励。这个作品使用了一些道具,这些道具用在这个题材里觉得很舒服,虽然变化、调度不是那么娴熟,还显得匆忙,但是它有追求,像一个作品而不是小品。不是说讲故事就是作品,但要有一个完整的表达,这个表达是有头有尾的,有重要的观点和主题,才具备一个作品的属性,不然就会显得有缺失感。

《爱·年轮》的基本思路还是清楚的,在手段上或处理方式上显得幼稚一点。《父子》使用自行车作为道具,很危险,但还是用了,勇气可嘉。父子感情的表达还是不错的,在动作语汇的提炼上还要往前再走一步,现在是行为偏多,更进一步就可以把生活的行为变成舞蹈动作语言,这一步一定要迈过去,否则会感觉到散。后半部分的一巴掌确实有点牵强,是不是两父子一定要不开心,这个值得商榷。

群舞《寻》

编导:高东 马巍 尹恒  演员:杨安琪 卢雯 刘晨瑜 高雪蓉 张家萌等

周 莉 亚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一级编导)

 

这3天看了39个节目,学习到很多,最想说的是纯粹。关于编导在创作上选择的纯粹性,一是题材的选择,二是视角的选择,三是表现形式的选择。只有编导清晰知道自己的选择,清晰认识到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才能够做到单纯、极致,才能够做出精致的作品。选择是确定你要说什么,选择了要说什么之后再选择用什么方式去驾驭作品。编导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把握节奏。我说的节奏是广义的,一个是结构的铺排,有些作品可能是娓娓道来的,发人深思的,有些是激情澎湃的,让人兴奋的;一个是肢体语言的空间占有,分横向和纵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留白非常美妙,除了人的肢体在此时此刻存在的空间感,更高级的是看到肢体语言之后能够想象到肢体以外构造的空间环境。

这两天我把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上,反思为什么要进行创作。我觉得舞蹈是一种信仰。所以我特别想告诉创作者,台上的你都不尽兴,台下的我怎么感动,我们一定要做到纯粹。

双人舞《爱·年轮》

编导:张雄 吴雪娇  演员:张雄 吴雪娇

卢  慧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主任)

 

《嬉戏——花》、《舞动的琴弦》是运用本地域的民间舞蹈语言创作的,从节目语汇以及民族情感上来说,体现了东北秧歌的火辣、热情,以及蒙古族骨血中崇拜英雄的豪迈气质,具有很强的个性。《嬉戏一花》作为一个教学剧目是成立的,具有很强的训练功能。但比较直观的感受是动作的堆砌。题材的选择也要考虑,最重要的是立意是否独特,意境是否高级。《舞动的琴弦》让我非常感动。这个作品没有为了表现阳刚而起舞,没有强迫观众,而是很注重琴和情的融合,抑扬顿挫用得非常好,越是先抑,后面的扬越显出雄壮之美、豪迈之美,值得学习。如果结构能够一气呵成,我感觉会更好。

群舞《女书·听》

编导: 周智辉  演员: 李凡  任一帆 张锦 赵佳欣 罗紫玥 唐靖雯 郭悦

田  露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的定力,应该坚持自己的东西。我看到一些民间舞仅仅是素材的堆砌,虽然好看,但都是借鉴别人的,这不是创作作品。只有通过理解,把素材转化为你自己的,这才是创作。

《悠然情韵》把传统的东西从具像的化为抽象的,给传统舞韵注入了新的内涵。《田埂地垄一片云》把具像的民间舞和比较实的素材虚化了,产生了意韵美。但编排得太满了,最后出现一片具象的云,画蛇添足。“女书”是七言的诗体,写在扇子上的,有一种女人的特殊韵味,但《女书·听》没有这种韵味,服装有点莫名其妙,立意比较模糊。素材要通过艺术家的智慧表达在舞台上,而不能直接搬上来。

独舞《悠然情韵》

编导:万素    演员:苏雪冰

罗  斌
(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

 

舞蹈创作一直以来比较回避谈观念,尤其是现代舞,有了编舞技法之后,大家认为作品就出来了,没主题,先编动作。就像写文章遣词造句一样,总要先造一个句子,慢慢才能成为一个自然段,最后才能成为一个篇章结构,但是千万不要误认为遣词造句就等于篇章结构。在国际上参加比赛必跳《天鹅湖》,那是检验一个演员或者学生是否能够出道的前提,但到了自己创作的时候不能以此为标准。除了技术以外,我们要探讨创作本身到底应该由哪些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在具体的艺术和教学实践中是否完整形成了结构,如果没有构成,你的作品就是不能看的,就是小品。

    舞蹈编导应该有作家的思想。艺术家永远在创造,每一个新作品都是在挑战以往和挑战自我。观念对于创作来说是第一位的,独创性使你的意识不同于以往,不同于自己以前唯一认为可以有意义的东西。创作作品首先要确定观念层面的道是什么,用这个东西表达什么,其次是气的层面,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实现你的道,如果实现不了,说明这中间有问题,一看这个作品“跑风漏气”了,这些缝隙就是你自己修炼过程中不完善的地方。

群舞《黄河》

编导:王鑫   演员:宋源 柳智彦 卫诗祎 陈芯怡等

左  青
(原总政歌舞团团长)

 

《黄河赋》一开场就有大红绸的运用,时而似滚滚的黄河水,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时而又像纤绳,拉动万众一心的大船,在高潮的时候众人舞动红绸,营造出黄河之水永远奔涌向前的气概。演员的呈现是成功的,但在编排上稍微单薄简单了一点。现在各个艺术院校的学生进入到中国舞蹈的主流表演队伍,他们共同的优点是充满了青春朝气,但编导为他们编排作品时要更加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使表演尽可能贴近作品本身,避免组合化、动作化、单一化。舞蹈教育不仅要教技术,也要教如何用肢体语言表情达意。

双人舞《父子》引起我的情感共鸣。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是所有父亲共同面临的课题。这个作品有生活、有观察、有真感情,两个演员的表演也很精彩,特别是限定在一辆自行车上,无论是肢体传情达意,还是在自行车上的技巧设计,都有亮点。当然也有不足,如果编导紧紧抓住上自行车、下自行车这个细节再深挖、精挖,如果演员与自行车道具更巧妙地结合,把生活中的动作转化为舞蹈的呈现,如果结尾中儿子郑重地穿上父亲的衣服,郑重地摆正了自行车,郑重地摸着、看着父亲留给自己的自行车,开始自己人生的路程,可能会使这件作品更意味深长。

《黄河赋》以宏大叙事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情怀,《父子》又从小的视角关注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元,两个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也具有了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

双人舞《父子》

编导:郝继伟 刘海旭 高天   演员:卿庆 张洋

许  锐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

 

舞蹈创作中什么是恰当,看到一个好作品时觉得很多东西正好是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在技法和分寸的把握上都是这样,有些作品就觉得好像过了一点,这是火候,就像熬中药,熬过了或者熬得不够都不行。大家要坚持自己主体的东西,还要吸收很多优秀的东西,这是一个磨炼的过程。

《爱·年轮》选择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非常值得鼓励,对于情感的把握、编导的技法都很不错,但是小细节不够精炼,就是把人的一生的状态叙述了一遍,结构稍微有一点不清晰。《鸡毛信》的编导在创作道路上一直坚持自己,磨炼到了一个比较纯熟的阶段。创作主旋律的作品要注意分寸,在这种作品中首先要看到人,其次再看别的东西。如果人都不真实,那就一定假。这个分寸在《鸡毛信》中把握得非常好,为了送信献出生命,这个事是曾经存在过的,内心的价值追求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可能比生命更高,《鸡毛信》将这种立意把握得非常好。从具体手法来说,有三点可以借鉴:一是结构。结构和舞蹈本身的调度融合得好,传递和掩护都是身体可以完成的东西,构成了舞蹈本身融合度很高的结构,具有完整性。里面还有巧妙的闪回,有两个人的爱情,巧妙的融合在整个群舞中。二是留白空间,最后一个布满鲜血的手从人群中穿出来,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任何表达要留一点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空间,如果一个人满身鲜血跑出来,留白的空间就没有了。三是节奏处理上把握得特别好,音乐一气呵成,没有明显的停顿和转换。转换全靠调度和人物的情绪、关系转变,在流动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节奏。

群舞《田埂地垄一片云》

编导:滕永山   演员:贺蕾 林卉子 王采 郭怡文 等

欧 建 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

 

难道现代舞就应该是压抑的、低沉的、灰色的?美国现代舞最压抑的东西是上世纪40年代的,那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上世纪60年代之后进入后现代舞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是后后现代舞。我们要做的,是把前人的东西学过来,融会贯通,有一点点小突破你就是英雄。国内很多做现代舞的年轻人以为现代舞就是要世界末日的感觉,这已经是50年前的事了,后后现代舞有很多阳光灿烂的、多元的作品。

我看了《心尘》之后很难受,也许编导就是要观众难受,体会找不到出路的感觉。做一个作品还是要有一定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小我”的情调宣泄。大凡在舞蹈史上流芳千古的作曲家、编舞家都是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古往今来很多作品都是代表着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本初》可能就是人之初,很简单,又加上一个很哲学的概念,似乎很深奥,结果什么也没说。跳纯舞,身体条件、能力、技术、形象,有一点瑕疵都不行。身体没有解放到那种程度,气息就不通。一定要把题材选好,主题定好,一定要想清楚你到底在干什么,你想干嘛,这是最重要的。不管什么舞,主题都没有搞清楚,等于就是无效传达。希望更多人参与到现代舞的创作和演出中,希望看到更多好的作品。

双人舞《本初》片段

编导:李翩翩  谭远波   演员:刘卿羽  贺敏

冯 双 白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从本次展演来看,青年编导非常棒的登上了历史舞台,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精神高度。《寻》所讲的拐卖儿童这个事非常真实。现实题材特别难做,孩子丢失这件事情本身也是非常难做的。我非常佩服编导的勇气,敢去碰触伤疤,敢去碰触人生当中非常极致痛苦的、无助的东西,这个勇气一定不可缺失。《寻》从结构上,从推进程度上还有很多欠缺,特别是妈妈的形象,很多丢失孩子的父母一辈子就是痛苦的。剧中妈妈的形象还是显得简单了一点。《鸡毛信》中的举手投降的动作,碰触了当时整个民族非常悲哀的状态。《鸡毛信》敢刺痛这个点,应该说是在中国舞蹈中第一个碰触这样的问题。

 《长恨》总体感觉还不够劲,所有艺术元素都没有集中在“长恨”两个字上。唐明皇的身份、情感、身体、动作是“长恨”这个词的要害,这样就碰触了一个自古以来爱江山还是爱美人的主题。杨贵妃以及群舞与“长恨”这个主题的关系也有点游离,长长的白绫和长恨的情感表达多少有一点不搭,还缺少一点力量。   

群舞《长恨》

编导:王舸  庄丽   演员:赵宏伟 朱韵凝 张漪 吴瑛 王丹等

 

往 期 回 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