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而不是法国?

(2008-03-10 14:37:14) 下一个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而不是法国?
--英国独特的人口再生产方式催发了工业革命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发表于光明网《光明观察》周刊

注:本文说的英国包括现在的英国和1922年独立出来的爱尔兰。

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国其他地区和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从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可以看出,文艺复兴之前的3000年之内只有32位名人,而其后却有68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有人口7、8千万,英国群岛只有400万。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段时间共有10位名人,都是欧洲大陆的,没有一人是英国群岛的。在1500年之后,英国人口快速增加,其后影响世界的名人中英国却有17人(如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从英国独立出来的美国有8人,而传统的欧洲人口大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分别只有8人、9人、3人。就是说,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革命的主力主要是16世纪英国这400万人口的后裔(现在共有2亿多人口)。

如果说中国和印度是因为没有文艺复兴而没有工业革命的话,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是同样沐浴了文艺复兴的春风的其他欧洲国家发生?这个问题吸引了很多经济学家。杨晓凯在《为什么工业革命不在西班牙发生》综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强森(Simon Johnson)等人的观点。强森等人发现,西班牙、葡萄牙发生工业革命的客观条件远远比英国要好:

1、西、葡较早掌握并拥有相对优良的航海技术和经验。

2、西、葡早于英国从事航海贸易,率先占领了自然条件优于北美的南美洲,有更好的自然资源进行国际贸易。

3、马克思认为帝国主义的发展必须以剥削为手段,但英国对各殖民地的治理并非以剥削殖民地而满足祖国为目的,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却对殖民地进行剥削。所以,依照马克思以及边缘理论的说法,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帝国主义发展,应该使工业革命发生在西、葡两国。

但历史却让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而不在西班牙发生。面对这种历史矛盾,强森等人提出三个重要的假说。

1、大西洋贸易对欧洲的经济发展有关键的影响。

2、大西洋贸易的利益能催化制度转变。

3、制度转变的前提条件与国王和皇室专制权力的强弱有关。

强森等人发现大西洋贸易冲垮了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藩篱,英国对专制王权的限制明显多于西、葡,一般人均能分享大西洋贸易的利益,好处不被国家垄断独占,并且有效保护私有财产。西班牙从事大西洋贸易所得到的好处却由皇室所垄断。换句话说,英国是由民间自发地参与大西洋贸易,是“私营”,而不是王室出资靠“国营”。因此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西班牙。

杨晓凯极为推崇强森等人的这种观点,并说现在的太平洋贸易就像当年的大西洋贸易,中国的太平洋贸易有让中国“西班牙化”的倾向。

强森、杨晓凯的这些观点解释了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西班牙。但是却不能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能发生在法国。法国也是当年大西洋贸易的积极参与者,也直接从这些贸易中得益;法国大革命前虽然政治人治,但是经济却自由,并且“薄赋轻徭”,普通百姓也能分享经济利益,在大革命后,法国对专制的限制更甚于英国。依照强森、杨晓凯的观点,工业革命能够发生在英国,那么更能发生在法国。

但杨晓凯在《好资本主义和坏资本主义》一文比较英国和法国时,却又赞扬英国政府的高税率。杨晓凯认为法国的平均税率比英国低很多,它没有能力搞大规模的公共事业。依照杨晓凯的这种观点,那么西班牙政府比英国政府更有能力搞大规模的公共事业,工业革命又应该发生在西班牙才是。

因此,强森、杨晓凯对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解释虽然有很多合理成分,但是并不充分。因为他们还是采纳“以物为本”的思维来解析社会,而不是“以人为本”,他们忽略了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

其实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法国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口。英国特殊的人口再生产方式促进了物质再生产,引发了工业革命。

欧洲人口与中国人口一样,几千年人口波动在低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使得印第安人经过数千年培育成功的高产作物推广到欧亚大陆,传入的美洲作物计有玉米、马铃薯、番薯、豆薯、木薯、南瓜、花生、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菠萝等近30种,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科技,使得世界人口快速增加,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资源。马铃薯(现在仍是第世界四大粮食作物)、玉米(现在仍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番薯的单产比欧亚大陆传统的小麦、谷子、大麦、燕麦、高粱要高出许多倍。虽然欧洲人口增加都得益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但是英国却由于生育文化等的原因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马铃薯的出现弥补了谷物收成不足所带来的粮食短缺。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后,从南美将马铃薯带到英国,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使得爱尔兰人口从1672年的110万增加到1801年的520万,再到1846年的830万。当英国人口因为美洲高产作物而翻了几番后,马铃薯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人逐渐接受,人们最初迷信地认为,它会引发麻风病甚至不育症,因此一开始只用它来喂猪。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1802-1885)还曾把马铃薯称作:“可怜虫的块菌”。

1500-2000年欧洲各国人口(百万)
----------------------------------------
年份---1500-1600--1800--1900--1950--2000
英国------4----6--16.3--41.6--53.0--62.6
法国-----16---20--27.5--38.9--41.8--59.3
德国-----12---20--29.0--56.4--69.2--82.8
意大利---12---12--17.2--32.4--46.8--57.6
西班牙----6----8--11.0--18.5--27.9--38.4
葡萄牙----1----2---2.9---5.4---8.0--10.0
----------------------------------------

从上表可见,1500年法国人口1600万,英国(现在的英国和爱尔兰)人口400万左右(1348年黑死病之前英格兰人口曾经接近400万,但是黑死病后降低到200多万),法国人口是英国人口4倍。从1500年到1800年,英国人口增加到4.1倍,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19世纪,伦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而从1500年到1800年法国、德国、意大利人口分别只增加1.7、2.4、1.4倍。英国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如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增加等),引起32岁的未婚英国小伙子马尔萨斯的担忧,1798年他发表了他那令人沮丧的名作《人口原理》,认为必须控制人口,否且将会面临战争和饥荒。马尔萨斯理论在英国并没有市场, 然而却极受法国人推崇。

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后在法国引起很大的震动,为了避免马尔萨斯所描述的战争和饥荒等可怕后果,法国人积极采纳马尔萨斯的观点控制人口。按照孙中山的说法:“法国人因为讲究快乐,便极欢迎马氏的学说,主张男子不负家累,女子不要生育。他们所用减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这种种自然方法,并且用许多人为的方法。法国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国都要多,因为马尔萨斯的学说宣传到法国之后很被人欢迎,人民都实行减少人口。所以弄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为中了马尔萨斯学说的毒。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萨斯学说所染,主张减少人口的。殊不知法国已知道了减少人口的痛苦,现在施行新政策,是提倡增加人口,保存民族,想法国的民族和世界上的民族永久并存。”

马尔萨斯32岁时提出人口论,其时他还没有结婚,可能没有体会到养育孩子的艰难。1804年马尔萨斯结婚,当时他已经38岁了,一口气生了三个孩子。马尔萨斯晚年享有很多荣誉。1834年他在美国巴斯去世,终年68岁。大概正如孔子所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马尔萨斯三个孩子都没有小孩。

从1800年到2000年,英国本土人口增加速度也比欧洲大陆要快,并且英国外移人口远远比法国、德国、意大利要多。1800年美国530万人口中19%是黑人,80%是白人,白人中80%是英国群岛的,只有20%来自他欧洲国家(法国只占白人中的2%左右)。这些早期移民在繁衍上面占尽先机,比如1619至1808年间被作为奴隶贩运来美国的非洲黑人只有50万人,然而现在美国黑人却占美国3亿总人口的12%以上(后面也有黑人移民,但是数量很少,现在黑人绝大多数还是老移民的后裔,而且美国黑人老移民后裔还移民加拿大等地);1725年左右移民美国的数百个阿米什人,现在有后裔20万。在1800年之后陆续移民美洲的欧洲移民中,英国人仍居首位。法国移民远远比英国移民少,比较集中的是加拿大的魁比克省。2006年英国和爱尔兰人口共有6470万,美国人口2.98亿,加拿大3300万,澳大利亚2000万,新西兰400万,美国、加拿大人口中英国移民后裔占40%以上,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中英国移民后裔占70%以上,此外南非还有160万左右英国后裔,那么最为保守估计,英国人现在的后裔有2.15亿。就算现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中10%是法国移民(只有加拿大超过20%,其他国家都远少于10%),那么现在法国裔人口也只有9640万。就是说这500年以来,当初400万英国人增加到53.5倍(其中本土人口增加到16.2倍),当初1600万法国人只增加到6倍(其中本土人口增加到3.8倍)。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大约在2000万,那么从1800年到2006年,英国人口增加到10.7倍,法国只增加到3.5倍(中国人口增加到3.25倍,相当程度还要归功于人均寿命延长)。

18世纪中叶,欧洲市场,殖民地市场以及洲外市场的扩大,使棉纺织业获得巨大发展。水陆交通大大改善,便利工农业产品和原料的运输,促进商业繁荣,为工业积累了资金。工业革命需要两种人:大量脱离土地的科技创新人员,大量自由劳动者。只有英国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看看英国当时的情况:

1、劳动力脱离土地。

18世纪30年代,C.唐森德子爵(1674~1738)把三叶草和芜菁引入大田,改三轮制为四轮制,开始农业革命。农业家R.贝克韦尔(1725~1795)培养出“新莱斯特羊”,开改良牲畜之风。农业革命后意味着单位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在这种情况下,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使农业完全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到总人口的25%。一方面是人口剧增,一方面是土地对劳动人口需求减少,这就导致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2、工业发明。

纺织工业:

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纺织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

1769年,理发师阿克莱发明了水力纺纱机。

1779年,童工出身的纺织工人克隆普敦又结合两种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后背改良成自动棉纺纱机。

1785年,牧师艾德蒙特•卡特莱特又发明了动力织布机,并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动力织布机工厂。随后其他纺织机器相继发明,实现了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生产。当时纺织的动力依靠水力,这限制了工业的发展,于是蒸汽机被发明出来。

1769年,仪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根据前人的成果,成功发明了单向蒸汽机。

1782年,又制造出双向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800年,英国拥有蒸汽机321台、5210匹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马力。

在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气机的发明和改进,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气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运输革新

1759年-1830年英格兰2200英里的运河。

1807年,英裔美国人富尔敦发明了汽船

1811年英国也开始仿制。

1765年英国开始使用铁轨

1788年开始架设铁桥。

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1825年于英国的第一条铁路上试车成功。

1844年,英国铁路已经长达2235英里。

上述这些发明家除了富尔敦是美国人外,其他都是英国人。

3、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上面可见,英国的这些工业发明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作出发明的。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来的。

法国国土面积是英国(含爱尔兰)的1.78倍,法国耕地面积是英国的2.68倍,草原面积却只有英国的69%。1500年英国人口只相当于法国的25%,但是到1800年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已经相当于法国的59%,意味着法国人均耕地是英国的1.59倍,人均草原面积却只是英国的41%。那么可以看出,当时法国耕地丰富,一方面没有农业革命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农民在土地上就可以谋生,没有必要离家背井、妻离子散到城市讨生活,加上法国落后的交通,农民仍被束缚于土地上。圈地运动主要是草原圈地,由于英国草原用地占农业用地的比例高,相当部分农民是依赖草原的,圈地运动可以圈走很多农民;法国耕地多,但草原用地占农业用地比例低,圈地运动圈不走多少农民。由于这些原因,法国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英国,到1870年,英国只有不到23%的劳动力还在从事农业劳动,法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还接近50%。

虽然当时英国总人口仍然比法国要少,但是脱离土地的自由人员却反而比法国要多,这些自由人员既是工业革命科技创新的主力,又是工业生产所需的自由劳动力。

1850年左右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总人口2750万,还有25%的农业人口,就是说农业人口还有688万,城镇人口2062万。而英国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所需要的粮食和作为原料的农产品主要来自国外,也就是说这688万农业人口是自给自足。供换句话说,英国的耕地可以容纳688万农业人口谋生。要是英国人口也像法国那样从1500年到1800年只增加1.7倍,那么1800年英国人口只有688万,人均耕地反而是法国的1.49倍,即使不依赖草原也完全可以谋生,圈地运动起效不大。

法国人口到1850年只有3560万,比1500年增加2.23倍。要是英国人口也只增加同样比例的话,那么英国人口到1850年只有890万,等于只有200万可供转移的自由人口,只是实际上的1/10,意味着科技创新人员也只有实际的1/10,涌现瓦特等发明家的概率也只有1/10。工业革命不可能发生在英国。

有人认为刺激工业革命产生的两大最重要条件是:国际市场与资本市场。但是这两个条件在英国工业革命产生之前,已经在荷兰完成了。荷兰人创造了国家,创造了股份制度,也创造了海上贸易。工业革命为什么不发生在荷兰而在英国呢?主要原因是荷兰的人口太少,到1816年人口才200万,只有英国的1/10,如此少的人口一方面难以涌现瓦特等发明家,一方面荷兰的自由劳动力难以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所激发的生产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人口因素只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中国和印度当时属于“有之未必然”,光有人口这一要素,缺乏其他要素(如文艺复兴运动,资本市场,海外贸易,宪政制度);荷兰、法国属于“无之必不然”,虽然具备工业革命所需的其他因素,但是却缺乏人口这一当时最重要的因素。而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诸多必要条件在英国得到完美的统一,从而引发工业革命。而当时英国的苏格兰中部人口最为稠密,工业革命发源于苏格兰中部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口优势除了使得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外,还使得英裔人口在此后的历次产业革命中担当主角。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到2006年为止,美国共获得了228次诺贝尔奖,英国获得了75次,排在第三的德国只有65次。而近些年诺贝尔奖得主越来越多集中到美国,美国科学家囊括2006年所有的诺贝尔化学、物理、医学奖,随着欧洲人口萎缩而美国人口增长,今后欧洲与美国在科技上面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英国工业革命给中国的启示:

1、如果说大西洋贸易引发欧洲工业革命,那么现在太平洋贸易将催生中国和印度的工业革命。都是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当年法国和英国的故事将在中国和印度重演。虽然印度工业化起步比中国晚,但是印度凭借比较良好的银行制度和司法制度,尤其是因为没有计划生育而有比较好的人口结构,近年还有后来居上的趋势。调整人口政策已经成了中国的当务之急。

2、在圈地运动早期,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超出城市的吸收能力,出现大量无业流浪人员,威胁城市治安(现在中国广州等地也出现类似情况),英国政府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但是正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由人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稀缺的资源。现在沿海城市一方面抱怨农民工造成社会治安问题,但是想想看,现在沿海是利用全国的劳动力,没有这些劳动力,沿海凭什么发展?中国凭借全国的劳动力使得沿海完成工业化,但是今后内地工业化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劳动力?1980年开始独生政策,2003年出现民工荒(还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推迟了民工荒出现时间),这难道是偶然?

3、英国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的现有劳动力并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劳动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英国人口增长三倍,有大量的劳动力补充)。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依赖农村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富余的中老年劳动力。工业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是靠中老年劳动力的话,将他们与土地的联系切断,断了他们的生活后路,这些人进城工作时间短,然后就面临养老、医疗等问题,谈不上积累。现在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还有富余劳动力,以为劳动力能够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但是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新增加的劳动力又不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要是这个民工荒靠中老年劳动力补充的话,让他们脱离土地,对中国今后社保是一个巨大隐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中国工业化要么滞后,要是走一条依赖中老年劳动力的畸形而充满风险的道路。

4、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英国人口爆炸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并且大多是民间性质,大多是年轻人所为。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没有法国多,但是自由劳动力却比法国多,创新人员比法国多。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比美国3亿人要多,但是中国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英国普通工人就足以单独创新,但是现在面临的是第四次、第五次产业革命,对创新人员素质的要求大为提高),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比美国要少。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要是产业结构不改变,光是靠大学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可能有机会创新了),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

5、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全球市场还刚刚起步,航海贸易开辟了广大的全球市场,英国当时利用的是境外自然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当时对英国来说决定经济的是生产供给而不是本国消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资水平增长不快,只是处于李嘉图所说的生存工资水平上,当时英国的投资者主要来自本国,这种低工资模式有利于生产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本国的积累。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消费市场是关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充分利用本国的市场。由于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增加,日本和东南亚的工业化过程中,工资收入增加都比较快。英国工业化虽然以低工资著称,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增长三倍,英国的人均收入仍然翻了一番多。而中国工业化开始已经20多了,在人口增加非常缓慢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却比英国当年还要慢,甚至还达不到生存工资水平,这是很不合理的。中国现在是利用本国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要是仍然采纳低工资模式,劳动力工资太低,加上对养老的恐惧而增加积蓄,将导致本国消费的微缩,而生产的过剩必然导致产品的廉价外销(等于是消费本国资源,进口国际污染)。国内消费萎缩,将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并且由于中国现在资本来源于全球,劳动力收入低于资本收入,意味着经济利润大量流往境外。停止计划生育,一方面能够改善消费结构,一方面由于缓解养老的恐惧而增加消费信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