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凸杂谈

才高五斗不觉耻,水灌一坛只作痴。凸情不枉君付意,子志难琢我化石。
个人资料
贾平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222 凸子尘报:美国,中国和21世纪(上)

(2007-01-12 11:46:56) 下一个
去美国际,不由得想到美中关系。过去的几年,频繁往返于大洋大陆之间,数十次经历签证手续,自嘲Visa Guru。也曾几次放弃正在程序中的绿卡申请,为一线成功希望回国,后又因家庭返美。这些经历并非特殊。作为移民国家,美国偏偏对中国大陆有着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移民签证政策。几十年来,多少海外国人的年少轻狂,就是在签证、绿卡和护照之间被磨损成了老态龙钟。这些不同,源自世人皆知的历史和政治原因。随着近两年的中美经济政治关系发展,美国对华签证政策略有放宽。但在移民问题的核心--绿卡申请上,却仍然对中国大陆实行计划单列。今后中美签证移民政策的发展,由美中政治关系发展决定,而其后的推动力则无非是两国经济关系的继续深化。

从美中交流的200多年暧昧史谈起吧。过去的几年里,凸某人回到中国的时候,心里却留恋着美国的环境;人在美国了,心里又激荡起强烈中国情。人与心总得两处,为什么?中美之间的互补关系使然。200年来,中国就是在不断演化的中美国家比较之中成长、变革。因为在世界上有美国这么一个领跑者,中国的近 30年的发展省了不少劲儿。中国的国民经济的外贸依赖超过70%了。2005年,对美贸易总额2100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15%。事实是事实,要承认。

中美交流,始于1784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羊,交换的商品是美国的铝、人参、毛皮和中国的茶叶、瓷器、土布。这之后的半个世纪,美中交流主要靠美国商人的私人行为,不象欧洲列强那样有政府武力支持。然而,中美贸易额却能够攀升至仅次于中英贸易的第二把交椅。这与美国建国后的工业化高速发展紧密相关。1830年后,美国政府势力逐步介入中美交流。1843年,美国国务卿Webster提出“他国在华享有(由于美国的)特权,美中友好就不能维持”,是美国要求利益均沾的开始。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是美国获得均沾的特权。利益均沾,主观上是为新兴的美国获取平等的中国利益争取时间和机会,客观上则对他国独占中国利益的步伐有所阻抑。受阻的国家首先是俄国,随后是日本。但是1900-1945之间,俄、日侵略中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望厦》之后,美国的对华战略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历史沿革。美国对华战略,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是打击还是扶持,其核心都没有离开维持美国在华利益的安全稳定发展这一目的。中国在美国利益棋盘上,是个一巨大的市场。要让这个市场很好地为美国提供经济利益,一方面需要在中国本土培育强有力的利益代言人,从而维持中国社会的安全稳定,并使得中国利益不被他国独占;另一方面,又需要在利益上制衡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过快发展,从而防止中国脱离美国的控制力所及的范围。这两方面的既矛盾又统一。一个强大独立的中国,可能走向美国的对立面;而一个虚弱无力的中国又无法对抗美国的竞争对手在华的过度扩张。美国对华战略,就是在这对矛盾之间左右摇摆了200年。

第一历史阶段,1840年至1937年。

这一阶段的战略,从1843年望厦的利益均沾开始,到1898年的门户开放政策达到成熟。最后七七事变爆发,美国被迫放弃沿用100年的妥协战略。这一阶段,由于西方诸国先美国而获得巨大的中国利益,美国的核心战略是阻滞其与各国间的利益差距继续深化,从而为美国依靠其工业化实力在后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利益创造时间。

望厦条约之后,美国先后经历美墨战争、南北战争,联邦重建和美西战争时期,外交上被迫将中国利益搁置了半个世纪。1898年9月,国务卿John Hay照会英、俄、德、法、意、日等六国,要求在华的“门户开放”,其核心原则就是利益均沾、机会均等、门户开放。这一西方大国间的妥协战略,是美国为了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在华利益的选择。当时经历南北战争、美西战争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美国,一方面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必须进取,一方面又不可能与其他西方诸侯直接正面冲突,所以采用这样的外交方式是最佳选择。此后近40年,门户开放虽然经由六国先后同意,但并未成为各国在华行动的总方针,只是美国一直以门户开放为出发点来圈定其在中国的外交政策。正是这一外交出发点,为美国的亚洲利益养活了一个世纪敌人—日本。日本1901年接受门户开放,是因为面临在东北与沙俄的决战,从而迫切需要美英等的支持。此后的30年,日本对华野心不断膨胀,直至九一八事变后全面吞并东三省。对于九一八,美国仅仅由国务卿Henry Stimson给日本来了一个“不承认主义”的照会。即,凡日本取得的任何违反“门户开放”的特权,美国都不承认。这种软弱无力的回应,给日本后来更加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创造了国际环境。连同后来签署于珍珠港事件前的《日美谅解方案》,是后来史学界有美日瓜分中国利益的“远东慕尼黑”的依据。虽然“慕尼黑” 在远东是否存在有待商榷,美国在1900-1040年间所坚持的“门户开放”本质上的对日绥靖特性的确有之。

第二历史阶段,1937年至1949年。

第二阶段即日本侵华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段时期。被日本独占中国的昭彰野心打破了利益均沾梦想的美国,以积极扶助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为主。不过,美国民主体制上的政治摇摆性,使其在华战略上无法站对、站稳立场。这种摇摆性,表现在这一阶段中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次反复、三个时段。

抗战初期,罗斯福政府希望国民党政府联共抗日。中印战区美军司令Stilwell(史迪威)因执行这一战略而与蒋介石交恶。美蒋之间的战略冲突,抗战中后期由于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壮大,美国的战略倾向转变为联苏亚共扶蒋,及后期的扶蒋抑共战略。1944年,罗斯福总统把主张联共抗日和武装中共的Stilwell召回,换上了主张扶蒋的Hurley(斩??┪?せ?笫埂?urley在中共面前出尔反尔,无条件的扶持一个日渐腐败和组织能力薄弱的国民党政府。此后的两年间,美国全力为国民政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以对抗日渐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力量。

随着二战尾声的临近,美国也意识到一个国民党独裁的政府与其建立一个远东强大的中国目标相违背。于是,美国主张国共联合政府的力量抬头。1945年11月,面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美国国务院决定不再继续为其提供军事援助。不满于美国政府关于停止军事上援蒋的决定,美国驻华大使Hurley辞职。美国被迫换上了Marshall(马歇尔)来调停国共之间一触即发的内战。这是美国在华战略的第二次反复。马歇尔调停期间,看到蒋介石的阳奉阴违,曾以警告方式逼蒋下令停火。1946年底,蒋介石再次挑起内战,促使美国终止调停努力。1947年初马歇尔返美,美军撤出中国。1948年4月,美国完 全终止了对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援助。1948-1950年,杜鲁门政府的在华战略大致上维持局外旁观的姿态。1949年时,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曾被共和党指责为造成中国落入共产主义阵线的原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