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电邮

打造海外华语多媒体电子旗舰,凸现文化艺术学术高度,观照汉文化视角,建立首家新移民华裔看美国原始资料档案馆和补充对话体系
正文

07最佳影片排名12《A Mighty Heart》安吉利娜·茱丽讲述驻外记者故事-皮特夫妇共同投资

(2007-12-15 07:19:40) 下一个
  • 多影视热评,电视采访短片
    http://blog.sina.com.cn/yisuli 


    -皮特夫妇共同投资严肃主题,一改人对这对封面郎生的肤浅印象
     
    上次看安吉利娜·茱丽的电影还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Girls Interrupted刚来美国那阵就看过。关于她的消息其实层出不穷,每一个爱看电影的人都不可能躲过八卦新闻的轰炸,话题围绕着她最近纹身的图案和部位,或者婚姻风波,还有联合国亲善大使,当然少不了她以亲自生育与收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跟皮特组建的小家庭。给我的印象,她除了没怎么演电影,其他事情都干得风风火火。也许她改变了信念,不再通过电影镜头,而是通过狗仔队的镜头来为这个世界带来新气象?

    看过A Mighty Heart以后,我意识到这个印象对她不够公平。茱丽在电影中出演玛丽安·珀尔,华尔街日报驻巴基斯坦记者丹尼尔·珀尔的妻子。2002年1月23日,丹尼尔在卡拉奇被伊斯兰极端分子绑架。每一个有兴趣看这个电影的人都知道,大约一个月以后,恐怖分子以砍头的方式处死了丹尼尔。

    电影的焦点不在绑架和迫害,核心故事是玛丽安和同事、朋友、美国外交官以及巴基斯坦警方一起搜寻营救丹尼尔。跟其他基于真实事件拍摄的电影一样,A Mighty Heart也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在结局没有悬念的情况下,如何吸引观众?如何虚构真实,从而让作品与纪录片区别开来?

    创作者要设法让真实事件具备戏剧张力,斯泰尼康成为经常用到的手段。他们使用这种便携式的移动拍摄装置来增加镜头的动感,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出自斯泰尼康。茱丽应该是增加电影吸引力的另一个因素,她的表现相当出色,没有一点八卦新闻主角的痕迹。

    玛丽安长着一头异型卷发,法国父亲和古巴母亲混血以后,给了她深色皮肤。玛丽安说英语带着明显口音,但很动听。她为法国一家电台工作,绑架发生的时候,已经有6个月身孕。在一个多月高度紧张的营救过程中,玛丽安的表现一直都很沉稳,只有两次例外。一次因为众人无法从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中理出头绪,她失去耐心,问大家,“what the fuck is everyone doing?”很快她就恢复到常态。另外一次是在丹尼尔的噩耗得到证实以后,她冲进房间,啜泣中发出一连串的“no,no,no”。过份的伤感只能持续一时,我相信,像玛丽安这样内敛的情感才具有长久的力度。

    电影在主线以外,穿插着丹尼尔和玛丽安短暂的幸福生活。两人相识于巴基斯坦,这个穆斯林国家差不多已经是反恐战争的前沿阵地。卡拉奇看上去就是一个第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马路上跑着的汽车都是丰田、本田、尼桑,还有中国制造的客货两用---长安牌。

    华尔街日报属于美国的三家顶级报纸之一。观众如果对著名媒体驻外记者的生活有这样那样的想象,那么丹尼尔和玛丽安可以帮助他们回到现实。他们做着记者的本职工作,寻找采访线索,去不同地方见不同的采访对象,然后在电脑前写出新闻故事。不管是在巴基斯坦或者巴勒斯坦,他们都会这样工作。

    电影中有一段餐桌边的讨论。几个当地人开玩笑说,你们美国人到底对巴基斯坦了解多少?一个印度女记者说,那不正是新闻记者的作用吗?我们要帮助人们了解。当地人说,你这是浪漫化的想法。人们读过报纸以后,只会更加玩世不恭。

    也许有人会得出结论说,丹尼尔的悲剧正说明了记者作用的局限。在复杂条件下,即使理念正确,实际运行中却不能避免脱轨的悲剧。理论上说,他肩负着使命,用自己的报道帮助读者了解恐怖活动的实质。恐怖分子杀害他的时候,却给他加上了中央情报局间谍的罪名,其实他只是一个美国记者,刚好是个犹太人。

    跟斯大林的共产党员不一样,没有人认为记者由特殊材料构成,只不过好记者必须要具备某些不同寻常的气质。面对巨大的个人悲剧,玛丽安表现得超级坚强,她没有丧失对新闻这个职业的信念。惟有通过交流和沟通,人们才有可能创造一个美好世界。

    悲剧也没有在玛丽安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玛丽安说在丹尼尔遇害的这一个月,还有其他巴基斯坦人死于极端分子之手,大家都会一样痛苦。极端分子希望借此恐吓世界,但我没有被吓倒,你们也不应该被吓倒。

    电影结束的时候,镜头中玛丽安带着已经能走路的孩子在巴黎街头步行,她仍然做记者。音轨上是一首完整的歌,In A Manner Of Speaking。

    分类:影视
  •  
    2007-11-30 12:16:06
    sofa!
    very nice review btw.
  •  
    2007-11-30 12:57:31
    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感动的电影”由“游泳鱼”加为精华博文!
    来自圈子:[感动的电影]
  •  
    2007-11-30 14:34:18
    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第七电影社”由“王凯”加为精华博文!
    来自圈子:[第七电影社]
  •  
    2007-12-01 08:21:15
    本文在《飘在美国》博客圈加精推荐!

    《飘在美国》时刻关注着你的精彩博文,再接再厉!
    来自圈子:[飘在美国]
  •  
    2007-12-01 14:05:11
    每次读你的博文都被你精辟的语言所吸引,看过你的影评,总是有一种冲动,想找到这部电影来看看,但我知道,从你文字里我得到的一定比我自己看过领会的多。

    “也许她改变了信念,不再通过电影镜头,而是通过狗仔队的镜头来为这个世界带来新气象?”呵呵,说的太好了,我也改变信念了,打算通过你的文字来了解电影,而不是我自己的眼睛:)
  •  
    2007-12-03 09:02:32
    与你不同,我对各国驻外记者始终存有偏见,因为他们过多关注于政治、报道带有过多意识形态色彩,并且过于徧颇。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我都难以在他们的笔下看到一个真实和相对全面的另外一个世界。放大镜下的蟑螂无疑是陌生的庞然大物,能认出它的人都是怪人。

    但美国电影好看是无疑的,最起码在电影院的那九十多分钟是种享受。
  •  
    2007-12-06 03:39:33
    哈哈,还是看电影好。
    2007-12-06 03:43:15
    很有道理,从我自己在这里采访的感受来看,社会文化差异确实对记者的工作有很大影响。逐渐加深了解以后,对一个不同社会的认识会非常不一样。常驻中国的外国记者会越来越多,希望他们对中国越来越了解,更全面地了解。
  •  
    2007-12-09 07:39:01
    我来迟了一点儿, 《坚强的心》
  •  
    2007-12-11 04:02:35
    喜欢读你的影评,既有观感又有技术方面的点缀,听说这是所有报考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必须做到的。考虑职业变换,作个影评专家?
  •  
    2007-12-11 08:49:02
    谢谢鼓励啊...我主要是没有太多时间来看和写,虽然我自己也很喜欢。
    我喜欢看小众电影和纪录片,绝大部分地方的电影院都不会放,但dvd都能找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