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电邮

打造海外华语多媒体电子旗舰,凸现文化艺术学术高度,观照汉文化视角,建立首家新移民华裔看美国原始资料档案馆和补充对话体系
正文

霍乱时期的爱情--《The Painted Veil》

(2007-06-29 21:45:29) 下一个

英国绅士的风度在电影中不时能看到。 2005 年的电影《不朽的园丁》中, Ralph Fiennes 扮演的英国外交官跟女朋友一起进房间,他说,“请你走在前面。”(You lead the way。)听起来,他们准备出门看歌剧,其实呢,他们立即就要上床。在新电影《面纱》中, Edward Norton 扮演的英国微生物学家沃尔特拧动了自家卧室的把手,但并没有破门而入,虽然他知道自己的妻子正在红杏出墙。这一幕发生在 1920 年代的上海, 五卅惨案前后 。

绅士风度不等于超越嫉妒,然后根除报复的念头,做个圣人,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宣泄而已。在嫉妒的时候,沃尔特特别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了惩罚妻子基蒂的不忠,沃尔特裹挟着她一起去了中国内地的霍乱灾区。他说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那里的人民抗病救灾。

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上海去内地已经相当不容易。沃尔特设法进一步放大苦难,他选择了最艰难的路线。夏天在中国南方长途跋涉,即使有人抬着轿子,对英国淑女基蒂来说也是非人的折磨。所以,她只好依靠浮想联翩来排遣烦恼。通过一组闪回,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基蒂和沃尔特的婚姻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原本就是一段无爱的婚姻。因为来自家庭的压力,基蒂才会嫁给沃尔特,随着他去上海。无爱婚姻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婚外情。找了个乏味的书虫做丈夫,妻子很容易被一点点轻松愉快吸引。外交官查理只是在看京剧的时候开了个玩笑,基蒂就情不自禁,立即自我解放。她倒不是那种只需要婚外情的女人,她渴望新生。但除了基蒂自己,所有其他人包括电影观众都知道,查理只需要找乐,他不可能满足基蒂的期望。

绅士沃尔特别无选择。他去霍乱灾区,似乎在惩罚妻子,其实形同自杀。很有趣,两人都有豁出去的勇气。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基蒂让保姆端上沙拉,沃尔特劝阻,在流行病灾区吃生菜离寻死其实不太远。但基蒂不在意,那里的生活给她生不如死的感觉。接下来沃尔特夺过沙拉碗,以大无畏的精神陪斩。婚姻有它冷酷的一面 --- 当爱情耗尽的时候。

这部电影根据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改编。毛姆的本意不在于表现无爱的婚姻,他说的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救赎的故事。专业人士沃尔特除了对微生物感兴趣,其他方面乏善可陈。然而,在霍乱流行的特殊环境下,他的智慧、勇气、决断力都获得了表现的机会。基蒂看到了丈夫的美德,而这个世界上的灾难也扩充了她的视野。钢琴、舞蹈、社交圈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淑女投入到教会的慈善事业中,她彻底醒悟过来,对丈夫、对生活有了全新体验。

我在网上查询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结果意外地发现,这部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奇差。怎么会这样呢?我特别喜欢这部片子,因为它包括了一部优秀电影的主要元素。扮演基蒂的女演员 Naomi Watts 多好啊,奔四十去的女人仍然如此美丽,超凡脱俗。电影外景都在中国拍摄,将 Naomi 放进桂林山水,还有比这更理想的组合么?文质彬彬的 Edward Norton 也是艺术片爱好者最喜欢的男演员之一。另外,主题也包括中国目前热衷的话题,比如婚外情。

毛姆编的小说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在风云激荡的大背景下,两个英国人在中国获得了新生。 虽然故事发生在 1920 年代,但并没有多么遥远。年轻时候接受的历史教育告诉我,应该永远记住那个苦难深重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部片子的背景正好在那个时候。从电影中,我看到英国这样的帝国主义究竟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中国。《面纱》中的英国扮演三位一体的角色:枪炮、教堂和显微镜。他们的枪炮制造了 五卅惨案,激起国人强烈的民族情绪;他们的教堂帮助穷人和孤儿,同时过于热心地传播基督的福音;沃尔特用显微镜帮助中国人,爱心中却也掺杂着个人恩怨。

这部电影丰富了我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认识,原来教堂里不全是“水鸭子”那样的间谍,也有全心帮助受难者的修女。殖民者并不都是面目狰狞,他们中间也有和善仁慈者。也不是每一个殖民者都武装到牙齿,他们也有脆弱的情感,他们并没有更强健的生命力。沃尔特没能够活着离开灾区,他死于霍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小胖子的妈妈 回复 悄悄话 非常非常棒的影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