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仁心济世奉桑梓

(2023-05-16 00:17:56) 下一个

壬寅岁末,《中医思辨录》一书完稿,写下这段文字,权当作为是书之《后记》。

   我是13岁随父学习祖传中医的。当时的无端失学,对我打击很大。父亲一声长叹,对母亲说,让我跟他读医书,如属可造之才,则让我学中医;如不可学医,我的人生则看自己的造化了。

   父亲也许没有想到,我还真是学中医的料;父亲和我更没有想到,我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医人。

    后来,读了《黄帝内经》“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之论,才明白父亲是谨遵先圣之教,不是学医的料就不能施教,不是正确知识就不能传授,这也是医德。

    跟随先君日夕攻读中医典籍,我对中国传统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君对我也甚满意;有时我在想,如果不是人生很多的阴错阳差,我也许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

    但是,当时业医,只是“副业”,我的主业是农民。

    好在当年出集体工多是“象征性”的劳作,除了“双抢”等紧急状态外,平时一个上午能在地里站二个小时就不错了。遇上农闲,芝麻大一点事,几十人一窝蜂簇拥在那里,三人干活三十人看,真是不折不扣的“今古奇观”。

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我的学医,每天,除了睡觉,我有充足的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出工时,我从不与人嬉笑打闹,总是一边干活,一边默默背诵着刚才过的《汤头》和《脉诀》。而且,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下来,后来在高校任教,上下班的路上,我总是在默诵着《关睢》和《登高》。

   后来,父亲不幸早逝,我的学医也如断篷折辕,没有了指路明灯,让我又一次面临人生的“滑铁卢”。但是,椿庭颓倾,生活仍得继续;由于父亲几十年的治病救人,妙手回春,故乡父老把这份希冀全部寄托在我的身上。于是,我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故乡当起了编外医生,这一当就是好多年,直到恢复高考上了大学之后,才离开了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

    虽然是编外医生,在我至今依然认为,我是一名优秀的中医;当然,这只是就当时“山中无老虎”的特定环境而说的。优秀的医人是德技双修;吾于中医,仅仅入门,尚未能窥其堂奥,较之先君,隔之霄汉。古人谓病万变而医必万变,吾固不能也。但是,我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所谓勤能补拙功在不舍是也。而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具有良好似医德,继承了古代医家“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传统,尤其牢记“对病人一视同仁”“医者慈悲仁心”的祖训,践行“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的理念。因为生在农村,面对的病人都是贫困弱者,必须要有孙思邈《大医精诚论》倡导的“仁爱”思想。作为一个乡村医生,首先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故是,我始终把元末明初的名医刘勉的“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告诫自己:“富者我不贪其财,贫者我不厌其求”。

    作为编外医生,于医德上,至少有二个方面做得较好,一是坚守“四不”原则不动摇,二是坚持小钱治大病。所谓“四不”,即从不拒绝求医,从不收病家诊费,从不在病家吃饭,从不夸饰己功。病家有求,迫无奈也,故从未拒绝任何病家的要求,路途近的,早上与中午,利用出集体工的间隙,视病疗疾。路程远的,晚上出诊,常是傍晚出去,深夜归来,村路狭窄,一人疾行,夏夜萤光闪烁,远犬时吠;冬夜冻雨成冰,阒寂无人。遇上山间小道,两边山影幢幢,茅草萧萧,心中未免有些虚怯,于是牢记先君之教,默念文文山《正气歌》,说来也奇,口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顿觉浩然正气,充盈于天地之间,殊觉神清气爽,步履轻盈。

    平生业余行医,所经手治愈者甚多,可我从未收过一分钱诊疗费;有时病家为了表示谢意,馈我礼物,也一律拒收。只有个别危急病人愈后登门致谢,送上礼物,无法推辞,则由母亲打点一些小小礼物,以示回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的主业是农民,不是以行医维持生计,故不可收费;尤其是“看病不收贫家半文钱”的祖训在,吾虽不肖,断不敢有违祖训也

    说到不在病家吃饭,主要是当时故乡农村非常贫困,在病人家吃饭,主人至少要炒几个鸡蛋,这对贫苦的农家来说,真还是个“问题”。我自己家里每一个鸡蛋都要算计着去兑换食盐煤油,可谁家又不是这样的。只是,不吃饭实在难以做到,病家再苦,也想款待医生,何况我又从来不收诊费的。于是,我总是在家里吃了再出去,或者借口说还要去某某家看病,约好在他家吃饭的;这时,主人总要找点东西招待我,一把板栗,一碟花生,甚至一捧红薯干。那份真诚和热情,令人无比温暖。

    先圣有教:“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吾虽为编外之医,但深谙为医之道,从不谤毁他人,亦从不吹嘘自我,也正是如此,才得到了编内医生的尊重。那个时候,编外医生的处方根本买不到药,但我的处方可以;公社医院培训赤脚医生,我还是主讲教师。当然,这也是父亲的余荫所致,尽管先君己逝,但影响还在。

    作为编外医生,十余年的故乡行医,自认问心无愧,仁心济世,故园情深,奉献桑梓。方圆数十里,几乎每家都去看过病,也治好过不少疑难病症;虽然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我有一种成功的幸福。永远忘不了当年考上大学去上学的那一天,沿途村民自发在路边燃放鞭炮以送行的动人场景,泪眼相对的那一刻,就让我把自己的心永远留在了故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xy_731 回复 悄悄话 从不谤毁他人,亦从不吹嘘自我。
先生真是精诚为医,老实为人,当得起这两句。赞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