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个人资料
正文

華人空巢人士:也要吃好年夜飯

(2024-02-08 21:43:31) 下一个

今天是大年三十,是華人社會過大年的最重要的日子。
都說年飯重要。年飯一吃完,年也過去一大半。相信是很多華人共同的感受。

這裡,我祝福天下所有的華人退休人士,吃好年夜飯,過好自己的年。

最近,我看到一則資料:

說人類到了2030年,全球老齡化超過60歲或以上人士的比例,將達到驚人的33%,這也意味著老齡化社會事實上已經到來。說得更直接一些,是全球每三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所謂的長者。也是可怕。

我想,最可怕的還不是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的人士,而是一個負責任的社會,面對沒有任何投資回報的福利和醫療的財政包袱,這才是最要命的問題。

這些年,在我們的華人社區,對於退休人士,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叫“空巢人士”,年紀稍大一些,更說成是“空巢老人”。這樣的比喻,我感覺是比較悲涼的。

我自己有四姊妹,父母都已過世。兄弟姊妹間,大的快80歲,小的也超過60歲,都是做上了爺爺和外公的人。

老話說“父母在,不遠遊”。父母在,都往父母家裡跑;父母不在,便沒有了盡孝的責任。兄弟姊妹為了健康,各自都有自己的活法。來往自然少了很多。

我體會最深的,是今天的華人退休人士,生活方式較之20年前,變化真是很大的。老實說,今天的兄弟姊妹,打電話是越來越少,甚至沒有電話,至多是網上社交群裡,打個招呼,冒個泡,或轉發一些八卦的東西,也許這就是親人之間新的問候方式。感覺虛擬的東西雖好,但對現實的破壞作用卻是顯而易見的。

像我們這把年紀,大不大,小不小,上沒有了老,下沒有了小,還有一些與年輕人不大一樣的臭的毛病和習慣,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也許到了需要轉變觀念,建立自己的活法,快樂過好自己邊緣人的日子的時候了。

當務之急,我覺得,即使做了“空巢”人士,時代變了,也要過好自己的農曆新年。

“吃好年夜飯,過好自己的節”,按我父母一輩的人說,過年要“先裡後外”,這個秩序不能顛倒。

第一步是打掃家庭衛生。

我記得,過去父母在的時候,從臘月二十八(甚至更早)就開始打掃衛生,從廚房到客廳,從客廳到睡房,我的母親都會帶著姐姐,把家裡收拾的乾乾淨淨。也許女人的勤快,從過年的家庭清掃,就看得一清二楚了。臘月三十就一心忙吃的了。

回到今天的“空巢人士”。也許一個人,最多兩個人,學習老一輩,打掃清爽小窩的衛生,修理下個人衛生,比如剪個頭發,洗個澡,刮個胡子,貼個“福”字和春聯,然後,換件舒爽一點的衣服,坐下來喝杯凍頂烏龍茶,才來忙別的事情,還是很愜意的。

也許這是風俗習慣,也許這是風水講究。但我覺得,這都是過年的儀式感的東西,值得繼續做。

第二步出外購買年飯食材。

我記得,當年父母的年代,因為沒有多少錢,很多年夜飯的食材,都是父親提前購買,比如閹雞、豬肚、豬肉皮和冬筍,以及姜蔥蒜,一來提早買價錢可便宜一些,二來買回來的東西會踏實很多。眼見為實。


看來,老一輩的中國人(也許包括今天的中國人),凡事都提前做好準備,不打無准備之仗的傳統是由來已久的。看過年便知一切了。

今天,我們的“空巢人士”,比父母的年代手頭寬鬆多了,不用因為省錢而提前購買年貨。現有了錢便可超市買回優質的食材。

以前,跟著父母購買年貨是一種樂趣。今天自己逛超市也是一種快樂。當然,現在買東西需要眼光。能買到有機的豬肉,海鮮以及調料,還是開心的事情。

看到今天超市裡琳瑯滿目的食品,想起父母的年代,當年有錢的人真的不多,食物才相對豐富。而且,我相信,城裡人日子一定好過一些農村,毛澤東時代真是不容易。中國上下都搞平均主義,城裡人家家收入都差不多。從過年購買年貨便看得出來。

第三步做自己最愛吃的菜。


我清晰的記得,當年我父親最拿手的年飯硬菜,是家鄉燉閹雞以及乾菜筍扣肉,閹雞是父親早早農貿市場買回來的生猛土雞,然後拴在廚房角落裡,不到除夕不會宰殺;扣肉早兩三天就做成半成品。也許父親有大家庭的傳統,也許他喜歡讓孩子們高興,感覺他做年飯誰也不放心,每一樣都自己親自動手,我想這是否就是“能者多勞”的最好詮釋。

我記得,我當年吃的年飯燉雞,燉雞裡面的雞血,豬皮、以及香菇是非常好吃,是燉雞湯的最好的搭配。乾菜筍扣肉選用的乾菜筍,一定是浙江的餘姚乾菜筍,今天用時髦話講,這無疑兩道優質的私房菜。

也許食材上乘(感覺那個年代真的沒有什麼人敢造假,無產階級專政還是厲害),也許是父親手藝很棒。這兩個大菜,自我有記憶起,我家每年的年飯都是不能少的。在我看來,這是朱自清筆下的《背影》的老一輩父母的真實寫照。

到了我們這些“空巢人士”的年飯,凡事都喜歡簡單,隨心所欲,但我覺得,父母當年為孩子們準備年飯的這份熱情,以及對自己動手烹飪食物的這份滿足感,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也許是我們華人的美德,也許是長壽者的特質(我父親活了90歲)。

比如我就喜歡清蒸一個自己愛吃的土雞比;燒一個海參燴鵝掌;用上好的香菇炒一個小青菜;搞一小盅自己愛喝的老火湯,再喝兩杯平日難得的小酒。都是不錯的空巢人士的年飯菜。

第四步守歲迎新年。

除夕守歲是華人社會迎接農曆新年到來的最重要的儀式。時代不同,守歲依舊。

在大陸,北方人的守歲,好像是一邊烤火,吃餃子,一遍收看電視或打撲克;南方人則是一邊吃煎堆、餛飩,一邊說著賺錢的事。似乎都要熬到12點才算守歲合格,然後,到樓下開財門打鞭炮才算圓滿。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每年年飯吃完,便嚷著要跟爸爸媽媽打牌,說一定熬到超過12點,但每次不到12點就去見周公(睡覺),每次都是父親堅持守歲超過12點。年年如此。

可見父親那一代人,是100%繼承老一輩的風俗和習慣,生活固執而執著,而我們小輩則多了幾分靈活。

我來到香港也有15年。每年過年時,我看到很多港人都沿襲傳統,守歲到正月初一凌晨,就會跑到黃大仙燒一柱香,聽說這樣做,可以來年順風順水,賺更多的錢。在香港,港人每天有工開可是生活中很重要一件事。

這也許是我們華人過年的好傳統,好臆頭。

我個人認為,今天的“空巢人士”,為了臆頭,為了風俗,應該繼承這些美好的傳統,但可以自己的方式,把守歲的習慣堅持下去。比如可以打打遊戲;上上網玩玩APPS;看看好萊塢大片。還可以上川流平台,瀏覽很多有趣的片子,今天守歲的好玩的東西太多太多。

老實說,今日的老齡化社會,隨著國民的文化嬗變,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相信“空巢人士”會越來越多,負責任的國家和地區,社會化服務將逐步替代以血緣關係為主的孝敬文化,凸顯真正的生活本來意義。

指望養兒防老已經一去不復返。這並非子女沒有良心,或失去了基本道德,而是互聯網的出現,以及全球化的教育的扁平化,人們更加在乎私隱和個人的生活空間,空巢人士的生活,也需要與時俱進才行。

對我們華人社會的空巢人士而言,每年這個農曆年該怎麼過——過好自己的農曆年,吃好年夜飯,還是很重要的。

也許以自己為中心,淡定安排好自己,不要想太多其他的事情,或許對子女最好的交代。形式空巢,內容不空巢。

除夕之夜,作為移民香港生活的華人,這些需要脫胎換骨的文化改變,說起容易做到難。但卻是未來空巢人士的一個大方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Billzhou 回复 悄悄话 謝謝您的嘉獎。今年第一次自己過年,有點不同的感受。沒想我這樣的人,香港還有不少。想是社會問題,說拿出來說一說。哈哈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过年好,祝新春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