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投行驻华经济学家群体性堕落折射中国知识人状况

(2023-07-24 13:50:03) 下一个

投行驻华经济学家群体性堕落折射中国知识人状况

             2011年11月8日

何必

按照高晓松自己的说法……(略。)

该文字的标题是“高晓松:知识分子式的明星”。

明星就是牛吧,无论如何都会如此惹人注目。

知识分子更是个怪物了吧。

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何必注,略。)

呵呵。

今天早晨打开电脑,照例蹦出来网站资讯速览版块。上面还是让人看了血脉喷张的年轻女子袒胸露背搔首弄姿的图片,这几乎成了每天打开电脑后的必修课了。其中一张图片,一个白发苍苍的男性老者搂着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孩子如胶似漆,图片文字说明写着“80多岁专家风流过度入院”。

看了那种图片,俺除了太有酸葡萄心理嫉贤妒能之外,更是不知道这个老者是不是也是五七右派的受害者,或者如果他在小悦悦事件现场会不会出手相助。

反正,这种图片的传播,对于毒化破坏现如今中国知识人形象来说,太具有杀伤力了。我党进行互联网控制越来越严酷,但对于这种图文并茂的内容该不该以及如何屏蔽就是个问题了吧。表面上看,这种图文并没有涉及到我党任何地方,但其背后对于权威体系的冲击却是不言而喻的。

高晓松酒醉驾车被判入狱,这是个太大的新闻了吧。而他在狱中的生活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拼爹而是老老实实在监狱里待着,与其他犯人并无二致,这都很是炒作的题材吧。可谁又能说,高晓松不是在珍惜这次入狱的机会,来体验生活,让自己借机远离越来越功利浮躁短视缺德的人群,得到半年时间难得的彻底放松和清静呢?高晓松出狱,当然也就是个炒作题材,而出狱后的高晓松马上赴美进行工作,俺不知道,美国佬在给高晓松签证时,对于犯罪纪录的筛选是如何进行的。反正,美国佬对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下同)也照样是赢家通吃。对于名人网开一面。高晓松出狱,身价倍增,醉酒驾车就这么坏事变好事,半年的销声匿迹换来如此自身的通货膨胀,何乐不为呢?如此,那些大猩猩小星星们,是不是也都应该学习高晓松,弄个酒醉驾车锒铛入狱然后更加风光无限呢?这就是名人效应,更是表现出高晓松这种“知识分子式的明星”在中国这个垃圾场里是怎么如鱼得水的。

高晓松算是知识分子?哈哈。

刚刚写到这里,电脑上又蹦出来一个资讯框,孔庆东在微博上对某周刊记者大爆粗口,用三句排比式的词句辱骂记者,网民愤怒……

哈哈。

应该是四、五年前了吧,俺应央视的邀请前往去给当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策划并且开列辩论题目,张颐武和孔庆东到了栏目组所在的梅地亚宾馆,一起讨论。

后来,看到孔庆东总是以“孔和尚”的名字说三道四嬉笑怒骂,知道这也是中国人里的知识精英,早晚也会惹是生非的。

孔庆东骂记者,俺当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孰是孰非。可想而知的是,就算是记者占主要责任,可记者无名鼠辈,孔庆东大名鼎鼎,人们当然会把火力集中在孔和尚那里,骂名人是最安全最解气也最能够出人头地的了。特别是骂中国人里面的知识精英,那就更过瘾了,知识人嘛,现如今已经堕落得一塌糊涂,不骂真是于心不忍。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英语里,这个力量也和权力是同一个词。也就是说,知识就是权力。那么,知识的拥有者也就是权力的所有者。在现如今权力对权利剥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无法骂中南海,还不敢骂你丫挺的孔和尚么?

回到刚才的问题上,这种对于知识人冷嘲热讽,实际上是人们对于权力的厌烦憎恨的表现,更是对于权威的消解和庸俗化。我党进行互联网管制,却不可能阻拦人们对知识人的评头论足及其背后对权力的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像前面那个80多岁风流过度入院的老专家,像高晓松,像孔庆东,以及现如今太多的知识人都成为众矢之的了吧。

比如,中国所谓新左派的领军人物汪晖,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剽窃造假之事,到现在也没有盖棺定论吧。中国新老左派万众一心为汪晖鸣不平,可又无法证实汪晖确实没有造假,于是乎就干起了无赖勾当,指责自由派的代表人物朱学勤的论文也涉嫌造假,并且搜罗了形形色色的证据来掷地有声。我是贼,你也好不到哪儿去。就像周立波的一个笑话里说的,骗子发短信让他往一个账号里汇入三万元,他回复说款已经如数汇出,过了些时间对方再发来短信说——“骗子!”汪晖和朱学勤到底谁造假了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俩谁敢说自己没有造假;而既然领军人物代表人物都如此,现如今的中国人还有谁敢说自己没有造假过。(中国所谓新左派基本上都是国外拿到学位并且国外大学就职者回来的,唯独汪晖是土生土长的土鳖博士,与左大培、樊纲等是硕士时期的同学,汪晖现在面对剽窃之说,是不是非常后悔没有像新左派其他人像王绍光、王小强、崔之元、潘维、甘阳等等主儿那样到国外去完成博士论文而却把自己交待给了中国这个假冒伪劣的圣地?哈哈哈。)反正,汪晖和朱学勤造假打得不亦乐乎,而人们则从中体会到,中国的知识精英没有什么好东西。

因此,上面引用文字的最后,涉及到了国外投资银行驻中国经济学家群体性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这篇文字里涉及到,现如今国外投资银行驻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已经没有了谢国忠、许小年、哪怕胡祖六甚至屈宏斌、陶冬那样的人,进入了“无英雄、无明星”时代。

嘿嘿。

英雄的产生背景是什么?兵荒马乱;明星产生的土壤是什么?平安无事。而现如今,投资银行中国经济学家们既无英雄,又无明星,也就是说,既无法面对兵荒马乱的状况,也无法应付国泰民安的情形,整个就是窝囊废一帮。

这点确实是有目共睹吧。

此前,俺曾经就瑞银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的一番言论冷嘲热讽过吧。汪涛在针对预测中国通货膨胀走势时出现让人破涕为笑的大谬不已为自己辩解说,那些预测是根据正常情况下做出的,却无法预测气象变化,今年初中国大规模异常气象灾害导致了预测失准,她辩称“我是经济学家不是气象学家”。哈哈。如果是这样,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战役都不要打啦,什么草船借箭,什么火烧连营,什么诺曼底登陆,军官们都可以说“我是军事家不是气象学家”来为自己无法预测天气及其对战事进程的致命性影响找借口。

可想而知的是,汪涛如此失误后,会怎么样呢?更加小心翼翼,避免重蹈覆辙。于是乎,更加墨守成规,严格按照教科书上的模式来生吞活剥食洋不化。这种预测失误,并不会被认为是她自己的错误,而是专业不对口,以揽权卸责作为结局。

咱们可以对比一下谢国忠吧。他不管是在摩根斯坦利还是离开之后成为“独立经济学家”,都还是那么一副口无遮拦看空唱衰的架势。即使是在2004年到2005年间预测中国房地产不出半年就会崩盘可最终并没有发生而被人们讥笑说是“大跌眼镜”之后,还是痴心不改,继续看空唱衰,独树一帜,到现在也还是特立独行,让人刮目相看。老左派乌有之乡上早就对谢国忠骂得昏天黑地,用他的英文名字“安迪谢”来如数家珍指名道姓劈头盖脸,就像为汪晖开脱时指责朱学勤那样振振有词。可不管现如今中国的左派还是右派对谢国忠的非议,他还是依然固我,如假包换,很是难能可贵吧。

可后来,国外投资银行驻中国经济学家群体们越来越江河日下,越来越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

俺曾经针对纽约大学经济学家、著名的末日博士鲁比尼针对中国以及欧美经济状况做出的看空唱衰预测说三道四过吧。一个最直接的问题,中国可能出现鲁比尼么?中国体制内的经济学家就甭提了吧,(还记得谢国忠对中国房地产看空唱衰时,中国体制内也有一个大嘴与之一唱一和,就是中国社科院的易宪容,可这位老兄现在干什么呢?发文铿锵有力指出,中央汇金购买四大银行股票是在向全世界发出明确信号,做空中国是要付出代价的!哈哈,要不然说,知识人堕落的速度还是很惊人的吧。)一个个的模样是如何,尽人皆知;而现如今咱们看到,原本应该没有什么政治乃至职业风险的国外投行驻中国经济学家们,也无一幸免系数翻身落马,成为一个整体性堕落的人群。现在能够对中国经济做出些许胆大包天判断的,屈指可数不?谢国忠、刘军洛、郎咸平(这个主儿嘛,从2007年春天俺第一次见面就没有好印象,反正口碑越来越不怎么样,越来越人嫌狗不待见,他那种不可一世自命为全世界排行第一百多少位经济学家的尊号实在让人笑掉大牙吧,而且他的论述的抑扬顿挫也很令人目瞪口呆不?)……可哪一个是体制内的?哪一个的投行的?全部落在了体制和机构之外。

如果鲁比尼在中国,会怎么样呢?当然也不会生存在体制内,也不会被投行驻中国经济学家群体所容纳(这点,看看谢国忠、许小年、胡祖六等人的去向就一清二楚了吧)。那么,鲁比尼会有着什么样的待遇呢?这个问题,就如同人们津津乐道地发问,如果鲁迅活在毛泽东时代或者现在会如何一样。历史无法假设,国内外同样无法假设。反正有一点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像《纪念刘和珍君》那样的文字,不可能有报纸刊登并给予稿费,也不可能在民间的类似互联网上传播。一个《零八宪章》就让刘晓波换来了十一年有期徒刑,如果纪念刘和珍那样的文字粉墨登场,胡锦涛还不把鲁迅弄得比高智晟还要悲惨?以此类推,鲁比尼要是在中国,早就尸骨无存了。

投行驻中国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墨守成规了无新意,没有了任何创造力。面对着瞬息万变民不聊生的中国,这些经济学家们选择了集体性的选择性失语。一个个都沉湎于经济模型和理论范式之中,表现出毛泽东批评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状况,得过且过,只要按照教科书的训诫和指导一丝不苟地推导出结论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说这种结论是不是与中国现实状况珠联璧合或者南辕北辙,那就不是他们要承担责任的事情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俺经年累月地说,在中国,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经济学现象,所有事务统统被政治化,不管是通货膨胀还是人民的币汇率,无论是房地产还是资本市场,不论储蓄率抑或存准率,概莫能外。人们越来越共识于,中国根本没有纯粹意义上的银行,那么同样,中国也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于是乎,现如今,不管中国体制内的经济学家,还是投行驻中国的经济学家,都只不过是一群表面上看拿着越来越诘曲聱牙的经济学词汇故弄玄虚可实际上却在中国事务面前越来越被边缘化了的跳梁小丑群体。类似中国经济软着陆、中国经济还能够保持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会继续在全世界一枝独秀之类的大言不惭,出自这些人的嘴,也就顺理成章了。

实际上,投行驻中国经济学家群体的快速滑落,映衬着中国人之中的知识精英的整体性状况,也就是每况愈下,堕落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俺接触过的投行驻中国经济学家,也越来越默默无闻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这个趋势,在所难免,并且还会愈演愈烈。

当然喽,中国知识人群体性的堕落,背后则是中国堕落的眼花缭乱让人目不暇接。

咱们能够有幸看到如此境况,千载难逢不?

嘎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