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三 昭忠祠

(2023-06-11 03:58:27) 下一个

 

身入昭忠祠,魂为英气淘。

满墙皆赞语,一室尽雄豪。

灿灿光荣榜,铮铮壮士刀。

声名垂日月,功德泰山高。

 

清明节,史维华与甲班的乔贵沣、王民、刘伟贤、应成友几个人一起到县“爱园”,凭吊烈士陵墓。

这五个人家里,在战争年代都有参加八路军、新四军的人,故对军人有特殊感情,对烈士们特别崇敬,故于清明相约谒陵。

“爱园”最早建于里仁西北裴圩。当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新四军领导和泗沭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北裴圩给抗战烈士们安个家,便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建立了陵园。园名和碑文都是李一氓同志书写的。

解放后,政府觉得北裴圩太偏,便将陵园迁至县城,便于人们祭扫。园名与碑文仍是旧刻。

同学们进入陵园,只见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杨柳依依,桃花香浓。烈士墓前有的立有碑石,刻有姓名;有的仅有坟墓,而无姓名。这都是当时牺牲后,时间紧迫,草草掩埋的,日子长了便忘记了姓名。其中李照东、刘永安、魏其虎几位革命英雄的坟墓特别显眼。都是水泥砌成,均立有墓碑。

五位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墓地穿来走去,一座墓一座墓的看了一遍,他们想寻找自己家乡的烈士。

在墓地的高台上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碑,上面刻满了碑文。应成友看了一会看不懂,便问:“这是什么文章,也没有标点符号,不好读。”

乔贵沣说:“维华,你读的古文多,看看怎么读。”

史维华说:“这是用隶书写的古文。过去,古文多不加标点,只凭语意和虚字来断句。另外,碑文多用篆书、隶书、楷书,显得庄严稳重,也是对逝者的尊敬。这篇碑文开头便揭露了日寇如‘封豕长蛇,盘踞上国’的罪行,而后叙述和赞颂了江淮人民浴血抗战,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碑文最后慨叹曰‘盖反攻如早,胜利已获,今日动荡之敌后,岂非和平之乡村;今日殉国之烈士,岂非建设之干部耶!’。这是对和平的渴望,对牺牲者的惋惜。”

刘伟贤说:“经你这么一解读,我懂了。李一氓真不简单,碑文写得这么好,是个才子。”

史维华说:“你说对了。李一氓和郭沬若都是三十年代著名进步刊物《创造社》的人员,文字根底很深,能诗能文。抗战时他是我们淮海区政府主任,在张圩、北裴圩都住过。”

在陵园的西门附近还立有一座碑,是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是梁兴初和刘兴元立的。

乔贵沣说:“这两人我们听说过,但详细情况不知道。”

史维华说:“我略知一二。刘兴元是山东莒县人,曾任新四军独立旅政治委员。抗战后到东北野战军任职,解放后被授予中将军衔。梁兴初,江西吉安人。抗战初和刘兴元都是八路军115师的,1940年两人被调到苏北新四军独立旅,梁兴初任旅长。战斗在淮海一带,立下赫赫战功。抗战后期被调到山东作战,有‘梁老虎’之誉。抗战胜利后,被调到东北野战军,任38军军长。抗美援朝时,率领军队第一批入朝作战。指挥了松骨峰战斗,打得美军丢盔卸甲,哭天叫地。被称为‘铁血将军’,彭老总称赞38军为‘万岁军’。后来著名作家魏巍采访了松骨峰战斗人员,写了《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已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和刘兴元一样,梁兴初也被授予中将军衔。”

应成友说:“好家伙,你把人家的籍贯履历都了解了,还说略知一二。喂,你从哪里知道的啊?”

“独立旅的事我也知道一点,我大哥当年就在新四军。只是我没有维华了解这么多。”王民说,“老应,你住在运南,那里是国民党统治区,对六塘河北情况不太了解。我就住在张圩,所以常听说独立旅的事情。”

在陵园的中间,建有一座昭忠祠,里面有一块巨大的光荣榜,上面书写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牺牲的本县烈士姓名。五个同学仔细地在榜上寻找着自己村里的烈士姓名,不时地指点着,议论着,赞扬着。

昭忠祠里,有许多当时在两淮地区战斗的新四军、八路军党政领导人的题词和地方群众所赠送的光荣匾。如:“功在千秋”、“气吞山河”、“永垂千古”、“功同日月”、“长虹贯日”等等。

瞻仰完烈士陵园,大家心情激动。乔贵沣说:“史维华,你平时喜欢写诗,代表我们写几句,表表我们的敬仰之情。”

刘伟贤说:“要写得庄重些,不要像眼镜诗那样,使人发笑。”

应成友说:“你最好在我们走出门之前写好,我们站在烈士墓前朗诵一遍,诉诉我们这些接班人的衷肠。”

史维华听了,用手拍拍自己的脑袋说:“好!写不好不回去吃饭,不过诸位得陪着我。”

他说完便踱着步走了起来,走了一会便站下,从口袋里掏出纸笔,在纸上写了起来。写好以后,交给王民说:“老王,我们当中你年龄最大,你代表我们朗读吧!”

老王说:“好!我来读。”他们又一起走到烈士墓前,王民高声朗诵道:

杜鹃声里燕飞高,烈士碑前尽碧桃。

浴血江淮歼敌寇,千秋功绩励吾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