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四 工具书

(2023-06-29 14:15:31) 下一个

 

工欲善其事,须先有利器。

众多工具书,搜索难题易。

 

中文系请历史系纪教授给学生讲工具书。据说,早先纪教授是中文系主任,后来调到历史系去了。

工具书是什么?纪教授说:“概言之,工具书就是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它系统地汇集某方面的资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供需要时查考使用。根据工具书的基本性质和使用功能可以划分为检索性工具书和参考性工具书。另外还可以根据语种、学科内容、规模大小等标准进行分类。”

“从编辑目的而言,它主要供研究者查考、检索而非通读,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从编排方法而言,工县书总是按某种特定体例编排,以体现其工具书性、易检性。从内容而言,它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比较成熟可靠,叙述简明扼要,概括性强。”

纪教授说:“我国工具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公元前八世纪周宣王时就有字书《史籀篇》,据说老子当时就是管理这些资料的,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传说孔子还曾拜他为师,从他那里借阅了不少资料。后来汉代有扬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別录》,刘歆的《七略》等语言文字类工具书。汉代以后则愈来愈多了,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

老师说,搞学术研究,写学术论文,或者需要检阅图书的,都应该具有工具书的知识,都应该知道从什么地方查询有关资料。

字典、词典是最普通的工具书,主要用于读书学习。《辞源》适合帮助阅读古典文学。《辞海》则是百科全书,涉及知识面广。《中国古代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古代名人简介,一书在手,你了解古人就方便了。《中国古代地理图集》,则可以从中查看古今地名的变更,有利于研究地理和历史。

纪教授讲课,没有讲义,也没有讲稿,他只是拿着巴掌大小的一张纸片,站在讲台上,左右移动看,滔滔不绝地讲,偶尔看一下手中纸片,谁也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东西。这小纸片和他那高大的身躯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讲话虽然不紧不慢,但同学们仍跟不上记笔记,特別是他举的那些例子中的书名、人名,由于不熟悉更难记。史维华则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这些名字上,即使抓住一个字也记下来。他想只要知道一点信息,他就有办法还原它的全貌。

纪老师在介绍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时说,这书是作者任四川学政时,因诸生不知该读何书,而为他们开列的学习经史子集、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在介绍《永乐大典》时说,这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的大百科全书,共一万一千多册,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可惜这部巨著早已流失,有的说是被朱棣带到坟墓里去了,有的说损失了,现在只剩了一点点副抄本。原本相当大一部分是被帝国主义掠夺到国外去了。

史维华听到这里,既感可惜,又感心痛,心想这样一部世界顶级巨著,竟然消失了,不仅是中国人的损失,也是世界人的损失。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纪老师又补充说:“《永乐大典》是当时大学士解缙领衔主编的。集中了全国知名学者,耗时六年才编成。书稿全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用毛笔书写而成,而且一律是长方形的台阁体,形似欧字,太漂亮了。在今天都可当作练字范本。但这部既有历史价值,又有书法艺术价值的光辉巨编却灰飞烟灭了,不得不令人痛心。”

谭学珍心想,难怪纪老师从中文系被调到历史系,原来既通文又通史,人家说文史不分家,果真不假。看来我们学文时,必须学史。尤其是学习古典文学,更离不开历史。

史维华听了纪老的课,心想中国古文化的损失何止《永乐大典》。还有许多古建筑、古雕塑、古村落都荡然无存了。据说新疆地区,在汉朝时有个楼兰古国,现在却成了一片沙漠,踪影全无。世事变迁,岂只是沧海桑田啊!文物古迹要长期保存下来,必须世世代代加以保护。然而那些不重视文化的帝王将相,大小官员又怎么会对其爱之护之呢?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烧毁阿房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每到改朝换代,发生战争,则毁坏更多。

同学们听了纪老师讲授工具书,虽感兴趣,但无讲义,没有抓手。史维华想到在南师学习的乔贵沣,便写信给他,问那里老师有无此类讲义,如有则请搞一份寄来。谁知信刚发出一星期,乔贵沣便寄来了南师编写的一部工具书讲义。纸张虽然粗黑,但是内容珍贵。

悠悠长历史,典籍古来多。

可惜烽烟里,焚烧剩几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