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青

本博客全是原创, 绝对不转发他人作品.
正文

浅谈中国哲学及中西方哲学的思想差异

(2021-03-31 10:44:08) 下一个
浅谈中国哲学及中西方哲学的思想差异
 
 谷青
 
【导言】哲学给人的印象是一门严肃、刻板的学问。通常而言,幽默风趣与哲学无缘。但在文学中,幽默风趣可大有用武之地。我既不是搞哲学的,也不是搞文学的,故而能“游刃有余”地徘徊于二者之间:既可以在拙文中不必拘泥于严肃,又可以在文章中搞一点小幽默,尽管我缺乏幽默的天赋。
       笔者还想说明一下的是:如上所述,我不是搞哲学的,文章中除极少的观点出自我自己以外,大多数观点来自国内的哲学界。所以,这篇文章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篇综述。
 
 
本文的作者及读者均非哲学专业人士,因此有必要先把哲学的定义明确一下,以免作者谈论哲学时离了题,也可让读者自己意识到是否被忽悠。
 
哲学的定义简单说来就是智慧之学。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起源的,哲学在希腊语中是“热爱智慧”、“智慧的朋友”的意思。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它是从理论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故而,哲学是一门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思想和方法的学问。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为:哲学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罗素认为: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并受到神学与科学攻击的是哲学。
 
从西方学术史来看,哲学衍生出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因为哲学领域随着历史的延续而不断地延伸,并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问题的兴趣改变而发生改变。
 
在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原创于日耳曼人和德国。1874年,日本学者首先用汉语“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日本的“哲学”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来,中国学者便把“哲学”这个译名用于中国传统思想方面,以指称中国古代研究“形而上”的学问。再后来才有了“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中国哲学”的学科也随之建立起来。根据这个过程,似乎是先有了西方“哲学”观念的引进,人们以它为思维范式和框架来处理中国传统思想,然后才有了“中国哲学史” 的概念和说法,以及“中国哲学”的学科。其实不然,“哲”字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早就存在于中华文化中。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就将“哲人”一词用于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相当于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且,事实上,在公元前1046年前后编写的《易经》中,中国就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在远古时代就存在着哲学思想,只是没有系统化,成为一门学科。在康有为等人将日本的“哲学”译称介绍到中国后,哲学才在中国逐渐形成一门学科。
 
因为“哲学”及“中国哲学”两个词不是中国“发明”的,在哲学史上,中外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也没有哲学家。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文德尔班等人对中国没有哲学的形象有着极其负面的影响,以致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2001年9月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访问和学术交流后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应当说,黑格尔等人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很不全面的,因为他们认为孔子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缺乏思辨的内容。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孔子虽然是“中国的苏格拉底”,但他并非哲学家,在整个东方根本没有哲学。但是,孔子哲学并非中国哲学的全部,老子和庄子的道之思、《易传》的形上之思、魏晋的玄理之思、宋明的道器理气心性之思等,并非缺乏思辨性。显然,黑格尔等人对中国哲学缺乏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中国哲学观是极端片面的。针对黑格尔等人的观点,一些对中国哲学有深入了解的西方学者提出了与之完全不同的中国哲学观。
在西方学者中,认同中国哲学、以“中国哲学”为哲学者大有人在。早在17、18世纪,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西方学者就开始以西方哲学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哲学”,以西方哲学的范式来诠释中国哲学,并写出了西式的《中国哲学》著作。
 
早在中国使用“中国哲学”的概念以前,西方学者就已经广泛使用“中国哲学”这个词了。意大利学者利玛窦(1552-1610年)用过“中国哲学家”一词,并认定孔子是“大哲学家”;意大利哲学家维科(1668-1744年)用过“孔子的哲学”一词;法国哲学家马勒伯朗士(1638-1715年)也使用过“中国哲学家”一词,并著有《一个基督教哲学家与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比利时学者卫方济(1651-1729年)不仅使用了“中国哲学”一词,而且还以拉丁文著《中国哲学》(1711年);曼肯尼著有《中国哲学史》(1727年)。莱布尼茨(1646-1716年)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一文中,不仅使用了“中国哲学” 的概念,并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一些是“中国哲学”的著作。德国哲学家沃尔夫(1679-1754年)认为,早在17世纪前的几百年间,西方世界就赞颂着“中国哲学”,他还提出了如何研究中国哲学的问题。狄德罗(1713-1784年)为《百科全书》专门撰写了《中国哲学》一节,不仅使用了“中国哲学”概念,而且勾画了中国哲学简史,阐述了自己的中国哲学史观。黑格尔(1770-1831年)虽然以自己所划定的哲学领域而对中国哲学有非议,如认为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等,但他在谈论哲学史时却无法回避“中国的哲学和宗教”,要谈孔子的哲学、老子的哲学、《易经》哲学。由此可见,在中国学者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普遍使用“中国哲学”概念,两者之间的时间差距至少有三百年,尽管“中国哲学”一词不是中国“发明”,而是“舶来品”。
 
下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思想差异。
 
中西方哲学的思想差异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从文化的差异来说,中华文化属于精神层面较多,主导思想是跟着感觉走,个性上喜欢内敛。中华文化更重视群体利益,体现在社会管理中喜欢集中;西方文化对物质方面要求很多,喜欢科学,因为科学能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个性爱好张扬。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体现在社会管理中更注重民主。所以,中国哲学思想更注重感性和经验,用玄思的手法去加强感性。西方哲学思想更注重理性,用科学的方法去阐述理性。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让人往后看,因为我们的先哲们明白人类的发展每往前走一步就会有危险。而形成对照的是,西方的哲学思想是让人一直往前看,讲求发展。这种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使得中国人的思想比较保守,而西方人却富有创新精神。
 
中西方的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渐渐形成了迥然相异的文化精神。从总体上来讲,中国哲学思想上体现出来的传统中国文化,非常注重现实性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主要强调学以致用,从哲学上说就是有实用主义的倾向。而在西方哲学思想上体现出来的西方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批判意识,主要强调学以致知,在哲学上它往往表现为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生活而遨游于永无定论的形而上学问题的倾向。
 
前面说过,哲学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每一个现世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哲学在思想观念上有一定的超脱和先进等特点,也许这正是中国人没有像西方人那种“学以致知”和“为学术而学术”的求知态度的原因所在。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中国哲学由始至终都追求着实用性,而且中国哲学和政治有着太密切的关系。所以有人认为,西方人比中国人更适合搞学术,中国人比西方人更适合搞政治。
 
中国哲学思想让人们在各方面的学习上少走许多弯路,但是最终正是因为我们少走了一些弯路,导致中国人缺少西方人那种寻根问底的学习精神。中国哲学思想留给民众的是完完全全中国化了的哲学思维方式。比如说 “中庸”,这个思想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模式,同时还影响着中国人做人和做事的过程。
 
科学的逻辑性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流。逻辑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对于后人学习和理解哲学提供了很大的理论帮助和方法上的启迪。西方哲学刚开始时并不重视实践,一直都是关注天上的事物,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这个观点将才西方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苏格拉底的“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模式,为后来的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以致寻根问底的学习、思考方式成为了西方人的习惯:瓦特看到锅盖跳,就会追究为什么,因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掉地,也追究为什么,因而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还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正是由于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使中西哲学各自发展成带有自己鲜明的传统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哲学思想。尽管中西方哲学的思想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并没有优劣之分,只能说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里,中西哲学思想的特点不一样、作用不一样,不能在肯定一方的同时而全盘否定另一方。
 
有学者认为,中西方哲学的思想差异主要原因是文字的不同,由此导致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以致产生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
 
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多个地区的人类都有自己的象形文字。到后来,他们把象形文字通过符号来表示,出现了符号语言。那时由于没有统一的国家,文明初期的人类交流成了很大的问题:当两个地方的人交流的时候他们用符号语言来表达,为了让对方明白讲述人在讲什么,讲述人表达的时候必须要有逻辑的陈述。语言的逻辑表达方式就会产生逻辑的思考方式,进而产生逻辑的哲学。西方科学的产生与逻辑的哲学密切相关。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科学家在那个时代其实是哲学家,因为他们研究数学、物理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证明哲学的问题。
 
再看一下中华文化。由于从商代甲骨文的时代起中原地区就是相对统一的国家,人类交流不存在问题。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且统一文字后,中国的文字发展方向基本定型。中国的文字也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来的,而且中国的象形文字从古代的发明一直沿用至今,其间并没有符号语言的变迁。因为象形文字的一大特点是直观,每个字都有它的图像意义。所以,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不用讲求逻辑对方也能明白。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其中没有逻辑,只是几幅画面,我们就能理解语句中的意思。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有很多东西是不讲究逻辑表达的,而只是讲意境。
 
导致中国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差别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不同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关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异同趋势,胡适曾经预言:文化具有同源性,因为文化都来自物质生活,从物质生活发展起来的,并延伸到精神。物质需求的相似性,决定文化的趋同趋势。所以,中西方哲学思想也会随着时代的延伸、文化的发展而逐渐趋向类似和统一。
 
(写于2015年5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