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雨前的博客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个人资料
正文

南洋学会考

(2022-06-14 06:25:29) 下一个

如果到谷歌上查找"南洋学会",则搜索结果显示的是成立于1940年的"新加坡的一个学术团体,以研究南洋学为宗旨"。同年该学会创办的《南洋学报》,是东南亚地区刊龄最长的一份国际性华文期刊以及南洋研究的重要刊物。实际上,最早的"南洋学会"和《南洋学报》是一个学生社团及其刊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若要正名,应是此"南洋",而非彼"南洋"。

南洋公学是晚清政治家和实业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盛宣怀经光绪皇帝奏准,于1896年创办,初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以后又逐步设立了特班、政治班、商务班、东文学堂。在初创时期校曾先后更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 (1905-1906) 、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 (1906-1911)、南洋大学堂 (1911-1913) 和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1913-1921),这是一个由专科学校向工科大学逐渐过渡的时期。清末民初实学兴起,1906-1920年间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唐文治 (字蔚芝,1865-1954) 执掌"高等实业学堂-工业专门学校",立足于"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原则,才将"实学"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

1906年学校设置商务专科和铁道工程班后,专科学生组建研究会,成为学生社团组织的发端。此后各类学生社团与组织纷纷建立,至1921年夏交通大学改组并校前的十余年间,先后成立的各类学生社团近20个,使得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中国近代学校的学生社团组织产生与兴起大多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因此"高等实业学堂-工业专门学校"时期的交大社团与学生组织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全国范围内亦属少见。南洋学社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自1915年1月正式成立至1920年代中期停止活动,南洋学会是学校历史最久的学生社团之一。

1907年,学校专科研究会改组为工程学会,主要活动是管理西文图书、练习英文和邀请名人演讲。1914年冬,上中院学生"感于本校精神之涣散、情谊之淡薄",发起扩充学会组织,赞成者众。12月30日下午在上院国文教室召开筹备会议,傅焕光、沈良驊、周贤颂等人阐述组织扩充学会的必要性。筹备会议上成立了九人参议会,后由两位起草员拟定学会章程,经参议会讨论修订,决定将工程学会改名为"南洋学会"。1915年1月13日,南洋学会在学校大礼堂宣告成立,张时雨、傅焕光当选正副会长,并推举唐文治先生为名誉会长、各教员为名誉会员。

由于当年学校宽大适用的空置房间很少,因此南洋学会成立后暂借上院楼下的体育集会室开会,楼下九号则为学会办事室。如遇大型集体活动,则借用学校大礼堂。图为英国文艺复兴风格的上院,1900年落成,1954年因年久失修拆除。上院顶层钟楼与1891年所建的上海海关大楼钟楼相似,内设直径六尺的大钟为当时沪西唯一的标准钟。大礼堂位于上院底层,1926年为纪念唐文治校长更名"文治堂"。有诗描绘上院曰:"钟楼矗立广场空,气势长怀创始功。曲径浅园欣漫步,明窗绛蜡助专攻。典型尤仰规模远,忧国还留朴实风。双树何年成荫益,相期共勉采山铜。"

《南洋学会章程》共11章33节,开宗明义"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焕发精神、引起兴趣为宗旨"。《章程》规定,本校 (包括专科和附中) 学生均可申请加入该会成为会员,教职员和离校学生可成为名誉会员,1916年会员即达400多人,一些初期会员后来成为中国近代科技、工程、教育界的先驱和开创者。其中最著名的是铁道工程学家凌鸿勋,他于1920年代历任交通大学代理校长和校长等职,1927-1943年间先后担任陇海、粤汉、湘桂等铁路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被誉为继詹天佑之后的"铁路圣人",1948年4月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凌鸿勋于1950年代在台湾新竹担任交大复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新竹交大校园内的"竹湖"、"竹轩"和"竹铭馆"就来自他的字"竹铭",该校与新竹清华仿效牛津、剑桥每年举行的体育对抗赛,也是从各自的老校长梅贻琦和凌鸿勋 (竹铭) 的姓名中各取一字,命名为"梅竹赛"。另外如电机学专家李熙谋,1941年任交通大学重庆总校教务长,赴台后出任新竹交大首位校长;以及电力专家陆法曾、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傅焕光等人都是南洋学社会员。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唐文治、凌鸿勋、李熙谋。

南洋学会初成立时有正式会员120余人,每学期会费五角。学会设职员与评议二会统领全会事物,并设出版、言语、游艺三部。学会每学期召开大会两次,每月至少举行两次常会。2015年3月10日南洋学会组织了第一次活动,邀请时任校医、中华医学会主要创建者之一俞凤宾博士作了关于全民卫生问题的学术报告。南洋学会成立后,即创办了会刊《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学生杂志》,简称《学生杂志》,这份刊物成为唐文治校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学思想的一面镜子。杂志的主要创办者包括总编凌鸿勋、中文编辑主任张荫熙、西文编辑主任许坤等人。

《学生杂志》为中英文合刊,前大部分为中文版,后小部分为英文版,英文刊名是"The Nanyang Students' Quarterly"。 杂志的栏目有论著、工艺、科学、体育、文苑、杂俎、说部、记载等,在工艺和科学两个栏目中每期均发表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数、理、化、天文、生物、地质等基础科学的各个领域,先后发表学术性文章62篇。在其他栏目发表的游记、杂感、小品、诗词等,反映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学生杂志》为32开线装竖排本季刊,由中华书局代印、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代售,至1920年共出版14期,其发刊之旨"务求材料丰富,学理精当,以助教育之发达"。

唐文治校长对该刊大力支持、期望甚高,并经常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他在1915年6月出版的创刊号序言中指出:"盖徒知文明之足以治天下,而不知甲胄戈兵之已随其后,悲夫!近代学子稍稍研求科学,徐而究其实,乃徒知物质之文明。……我知中国必将有圣人者出,先以无形之竞争,趋于有形之竞争,乃复以有形之竞争,归于无形之竞争。……我校诸生讲求工业,谋印杂志,公诸当世。余特发挥文明之学说,以勖勉之益,将以振起我国民也。"

中文编辑主任张荫熙也在《发刊宣言》中指出:"吾国进步之滞在有形之交通,尤在无形之交通。本校造造之材在有形之交通,亦在无形之交通。" 欲"以一二人爱校爱国之心为天下千万人爱国之心," "以一二人好察好问之性起天下千万人好学之性,此本杂志之所为刊也"。这两篇文章堪称民国初年中文期刊发刊词的经典之作。创刊号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刊登各类文章40余篇,出版后不久即销售一空,南洋公学同学会会刊《南洋》第二期《敬祝姊妹杂志之出版》一文称赞道:"欣然披读,第觉其宏博详赡,美不胜收,而尤以研究实学之论为多,是诚母校精神之所寄。"

《学生杂志》创刊号还刊登了学会中文书记陆以汉的文章《南洋学会记事》,详述了南洋学会从筹备到成立的经过。文中记述了学会成立后于1月19日至 4月22日间举行的前六次常会。每次全会除会长报告和讨论会务事宜外,均邀请嘉宾及本校校师生作中文或英文专题演说。在第五次常会上,演说者们分别使用国语及各种方言,如萍乡土语、湖南土语,以及福建、广东、上海、苏州话。创刊号发表的学术性文章:有金云的《论多次方》,陈长源的《炮术与落体抛射体之相互关系》(续至第二期),李石林的《化学上之心得》,杨肇燎的《记奈加那瀑布之电气工业 》,金汤的《肥皂泡及其膜之张力》,凌鸿勋的《土木工程之界说及其作用》,蓝兆乾的《科学救国》(续至第三期) 等。

根据《南洋公学 —— 交通大学年谱》记载,仅1916年一年之内,南洋学会就先后邀请李家白、黄明道、林道扬、莫尔逊、胡自美、周厚坤、李登辉、黄炎培、蔡元培、梁启超等名人或校友莅校演讲。1917年4月26日,学校隆重举行校庆20周年纪念大会 (实际应为1916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校庆活动。会期三天,前后放假共八天,期间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盛况空前。南洋学会在校庆当日出版了《学生杂志》第二卷第一期 (校庆20周年纪念增刊),学会还发行了《图画纪念册》等校庆出版物。

自1909年起学校每年举行祭孔仪式,至1918年已有十年历史,学生杨锡冶谱成祀孔乐章,唐文治校长亲自为其写序。《〈孔子圣诞奠乐章〉小序》与《孔子圣诞奠乐章》均被收入当年三月出版的《学生杂志》第二卷第二期,该期刊名也是唐校长题写的。杨锡冶,字左陶,南洋学会首批会员,求学期间主修理工科,但其在绘画、摄影和音乐方面的特长已崭露头角。1935年杨在美国应聘担任迪斯尼公司特效动画部主管兼首席动画师,参与制作了《白雪公主》、《幻想曲》、《小飞象》、《小鹿斑比》等经典动画片。

1917年为纪念20周年校庆,学校创议兴建图书馆,交通部拨款三万元。唐文治校长在《学生杂志》校庆20周年纪念增刊上撰文《拟上大副总统请提倡本校图书馆捐款呈》,北洋政府前大总统、前总理、交通部自总长以下官员以及本校师生纷纷捐资,陆续共筹得捐款约六万元。1918年举行图书馆奠基典礼,唐文治校长及全体职员齐赴行礼,奠基是在墙角内安置一个铜制圆筒,内装"立础记、图书馆图样三种、合同一册"。《本校图书馆立础记》由唐文治校长撰写,他在文中感慨道:"欧美之国各省邑中,图书馆林立……以视吾国何其暗然而无色也。" 全文被收入《学生杂志》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号。

1919年初图书馆正式破土动工,10月10日行落成礼,12月出版的《学生杂志》第三卷第一期为图书馆号。 1918-1919年间,南洋学会举办多次学生演讲比赛,内容和题目包括"国家个人之观念" "世界大势与中国议和席上之位置"等。1917-1920年间,南洋学会还编辑出版了三期《科学杂志》。如下两幅南洋学会会员合影照分别刊载于《学生杂志》第二卷第二期 (1917) 和第三卷第一期 (1919),二图居中者为唐文治校长,下图右后方的背景建筑即为新建的图书馆。

1920年9月,会长柴福沅提议改组南洋学会:1. 取消会长制,代以干事会,公推干事长;2. 会员各自认定某部某股,参加切实的会务。经会员投票选举干事11人,其中干事长彭昕、副干事长曹丽顺,干事会下仍分三部:1. 出版部,办理《南洋学报》的编辑出版;2. 言语部,分英语、演说两股;3. 游艺部,分打字、摄影、台球、参观四股。各部设部长一人,各股有股长一至二人。学会为了更好地为师生服务,由柴福沅发起于1920年冬组成南洋商业公司,以每股大洋一元的招股办法,筹集资金300元。在学会营业部下设立董事会 (执事人员有进货、帐房、广告主任),并雇掌店二人。

南洋商业公司所售货物均以课业用品为主,糖果茶食为辅,所得赢利作为学会经费,专司其事,进行有序,初具规模,生意兴旺。1920年11月12日,编辑和出版两部将《学生杂志》与另一学生组织"南洋公学科学世界社"的刊物《科学世界》合并,创办了半年刊《南洋学报》(The Nanyang Journal),于1921年1月刊行,共出版三期。与《学生杂志》的新闻性、学术性与文理工兼具的性质不同,《科学世界》是一份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因此在合刊后的《南洋学报》上,科技及英文文章明显增多。

1920年底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11月12日唐文治校长以"学风愈觉不靖"及眼疾为由辞职,谢绝一切挽留,交通部即任命凌鸿勋为代理校长。12月14日交通总长叶恭绰为改组交通部部属院校呈文大总统,1921年2月政府批准"交通大学组织大纲",3月成立交通大学董事会,推举叶恭绰为交通大学校长。7月1日交通大学完成改组工作,分为北京、上海、唐山三校,8月1日正式更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英文名为"Chiao Tung University, Nanyang College"。自此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正式谢幕,进入交通大学时代,7月份出版的《南洋学报》第三卷第四号上刊载了陈寿彝的文章《对于本校改组交通大学之我见》。

1921年底改订的《南洋学会简章》中的学会宗旨,增加了"焕发公众服务精神"。干事会中的11位干事职务分工为:总干事、副总干事,以及庶务、会计、文牍、编辑部、出版部、言语部、技术部、游艺部和营业部等干事。干事由会员选举,任期以一年为限,不得连任"等。同年10月改干事会为理事会,选出理事长张延祥、副理事长陈体荣,书记减为一人。规定原来的三部增为六部,并将新成立的课余俱乐部并入该会游艺部,会务更加兴旺。技术部所属摄影股举行了全校摄影比赛;参加打字股的股员付费1.5元,即可享有三年内每周三小时练习的权利。

南洋学会游艺部下分新剧、昆曲、中乐、西乐、京剧、幻术六股。元旦举行游艺会演出节目,如新剧股编演的《社会阶级》(鸣不平),寓讽意于滑稽,淋漓尽致,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称赞。言语部的中、英语两股,都以提倡口才为宗旨,时有演说、辩论的集会和全校性的中、英语比赛,游艺部的新剧、台球(乒乓球),技术部的打字、摄影都颇为活跃。此外,学会还组织了春游杭州、会员同乐会、放映电影等活动。1922-1924年,南洋学会会员增至450多人,会务大为发展。

1922年上半年,交通系内阁在北洋政府的派系斗争中垮台,叶恭绰被迫离去交通总长的职位,流亡日本。交通大学在经历了董事会风波、四易校长、三校拆分等事件及学潮后,1922年7月交通部训令"将交通大学改设两校",沪校易名"交通部南洋大学",直到1928年重新合并——此为后话。1926年12月下旬,南洋学会召开全体大会,通过新定章程,改为委员制。这是《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上记录的最后一次活动,从此南洋学会走入历史。

笔者写作本文的原因之一是先祖父曾于1911-1919年间在唐文治校长掌校时期的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中院和上院就读,他是南洋学会的第一批会员,多位南洋精英均为他的学长或同窗。祖父一生小心谨慎、无党无派,南洋学会大概是他老人家参加过的唯一"组织"。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受到复旦老同学曹沅的启发,他还帮我找到了南洋学会的章程、记事及会员的合影照片,特此致谢!此外笔者还参考了《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及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网上的文章,未注明出处的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博文链接:建设者和旁观者——祖父的一生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12/25631.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