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末崛起-第一卷 定西北-第1-6章

(2020-09-14 22:12:21) 下一个

第一卷  定西北

第1章 金积堡

将刀从一个满脸胡子的人胸口抽出来,刘锦棠听着后方的鸣金之声不甘地撤了下去。

回想起自己10岁亡父,母亲改嫁,祖母含辛茹苦抚养自己和弟弟刘鼒(zi,四声)。15岁那年,叔父回乡募勇,为报父仇毅然从军。之后年年征战,心头不禁一阵疲累。从军时叔父刘松山已经于两年前代替病死的王珍成为老湘军的首领,受左宗棠节制。从军前妻子刚生下儿子,等再次回家已经是五年后,太平天国已被平定,自己也是老湘军中的总理营务,叔父之下第一人。虽然自己离家之前就给孩子起好名字刘国祉,但儿子对自己却是没什么印象。于是闲暇弄儿为乐,孩子渐渐和自己亲近起来。但是快乐总是短暂的,过年之后没过几个月,叔父通知起军剿捻匪,只好舍下怀孕的妻子再次上路。一直到第二年儿子出生都没有回家一趟,只好按约起名刘国安。

前面一两个月还好,大部分时间是坐着看僧格林沁在那大发神威,领着各种战功,虽然大家心里抱怨,但毕竟自己安全。但是后来当年5月18日僧格林沁战死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朝廷命令曾国藩剿捻,要死不要活,逼得他只能动用湘军死命打仗。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打仗的人,屡战屡败,朝廷震怒,换了李鸿章做钦差大臣,终于扳回了局面,

将捻军打成东西两军之后,老湘军就一路追着西捻的屁股在打。来来往往就是三年的时间,终于在1968年6月剿灭了张宗禹,归家省亲。

不料又是才三四个月,朝廷又调老湘营平甘肃回乱,只好回军。至军方知,叔父刚和二十年前聘的婶子在洛阳刚洞房十几天,就已经接到军令整军备战了。

冬天的时候全军抵达陕西,归陕甘总督左宗棠节制。作为老湘营副官,刘锦棠跟随叔叔刘松山到左宗棠总督衙门议事。此次出兵目的是剿匪和剿回,最终决定先将土匪剿平,然后再剿回。一是土匪战斗力不强,可以用来练兵,让士兵熟悉一下战场;二是扫平自己的军需之路,并且断了回乱的后路,免得回乱虽平,回却变匪。

回军之后,叔父派自己率军三千攻打怀远大理川的回匪巢穴,牵制回匪;然后亲帅主力八千余人攻打小理川、店子寺、周家崄。半年时间,往返奔波近千里,击溃了马万得、马棘子号称数万的回民流匪。

到了八月份,天气正热。各路回匪因为清军的打击不得不抱团。刘松山帅部击溃了回匪,但是由于用人不利,只抓到了匪首百余人,其余都各自逃窜。知道自己没能将所有乱匪一并捕杀,于是上书自请处分。折子到了左宗棠处被压了下来。左宗棠有临军专断之权,于是将刘松山革职留任。

虽然自请处分,但是战役并未中断,继续向西依次拔除西北路各个回匪占据的堡子。这时候董福祥坐不住了。他虽然控制了陕甘十余州县,但也禁不住清军这么蚕食鲸吞啊。于是董福祥集中了自己手下大部分力量两万余人在瓦窑堡与清军大战。结果董军打败。刘松山也自此开始真正认识到这个董福祥的彪悍之处。通过和当地民众的交流,刘松山认识到董福祥是官逼民反,并且在反清之后仍然努力保护本境内汉民安全。他觉得董或可以收服,于是在之后的几个月内没有重兵围剿,二是层层紧逼,同时也派人送信给董福祥,努力以脱罪来说服董福祥投降。最终,在刘松山攻破自己老巢镇靖堡之后,董福祥终于被打服了,于是投降了刘松山。刘松山也在这几个月的层层围剿中认识到了这个小自己八岁的汉子是真正维护自己民族的,于是将他的手下一起收编,作为民营,依为左膀右臂。

刘锦棠有一次和叔叔聊起董福祥。他问叔叔为什么对这样一个降将如此倚重。刘松山回答说:“一个能够在乱世保境安民的人,不会是从内心想造反的人,不会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再者,就算他再反了那又如何?在敌众我寡、敌占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我都能灭了他第一次,那灭他第二次又有何难?并且,我能一次次灭他,但他只有一次再反叛的机会!”

在消灭董福祥的战役中,董福祥部前后投降多达十七万人。战役结束后,榆、延、绥、鄜四郡皆肃清,进攻马化龙部金积堡的路已经被扫平。

第2章 近崩

秋天的时候,天气转凉。围剿董福祥的战斗仍在继续,但是主力已经向灵州(今灵武)挺近。路上攻破了回寨数百个,之后攻破灵武,收到朝廷旨意官复原职。败退的回匪于是派人送信给刘松山,希望朝廷能够招抚他们。刘松山感到他们并不是真心想招抚,而是想趁此喘息,于是将计就计,攻破了回匪的寨子大小数十个。

十二月董福祥投降,于是用他攻打灵武,为打消左宗棠和刘松山对自己的疑虑,董福祥亲冒矢阵,上阵肉搏,多处受伤,为夺取吴忠立下了头功。

吴忠南面就是金积堡。金积堡位于灵武西南大约25公里,东通花马池,南通固原,西靠黄河,是回匪中实力最强的马化龙的老巢,经营已久。

夺取吴忠之后,金积堡就近在眼前了。回匪依然是沿着秦渠和汉渠筑墙挖壕,节节抵抗,同时骑兵骚扰粮道和侧翼。

老湘军东边花马池和定边城被马化龙的人攻占了,老湘军的粮道再次中断了,幸而之前已经有意积累了粮草,短期内无短缺之虞。于是刘松山命令大军缓行急战,意在消灭马化龙的有生力量,同时也把从灵武到金积堡路上的各个庄寨缓慢而坚决地拔除,以防西宁、河州、临洮、靖远等地的回匪来救援。同时,虽说是防,但也不无一点点的期盼他们来救,那样就是他们劳师远征,正好南侧中路的左宗棠大军就可以在金积堡将其聚而歼之。左宗棠大军早已经在11月中旬就已经到达金积堡西南五公里的秦渠一代了。而左宗棠本人则是进驻平凉,距离金积堡约600里。

12月份,在攻占堡寨过程中,总兵简敬临率楚军突入乱军阵地,被乱军包围,士卒死伤甚众,简敬临等也被击毙。此时金积堡附近已经聚集了二十余万回民军,大小哨卡、庄寨遍地,

1870年2月14日刘松山(字翼长)在进攻马五寨时被人诈降,枪击中左乳重伤。刘松山知道自己将亡,于是托孤于董福祥:“悔不听尔之言,致贼中吾要害。吾死矣,三湘子弟随吾深入不毛,犹子锦棠于军事尚有经验,可辅则辅之,不然尔自为之。”。董福祥垂涕而泣曰:“不敢有二心”。遂置松山尸身,同张俊李双梁至吴忠堡购棺含殓。

湘军是和绿营、八旗不一样,是私兵。士兵只认自己的统帅。刘松山死后,军中无主,激战正酣。于是董福祥按照刘松山的遗嘱,提议刘锦棠接任,驾轻就熟,裨益良多。营中有老军官觉得刘锦棠年龄小,不服气。于是董福祥按剑而言:“刘毅斋(刘锦棠)是翼长统领的亲侄子,亲自从老家带来的,在军中也已经过十年了,一直是总领营务。翼长统领死了,这老湘军就是他的,这个道理讲到中堂大人那里也是对的。反正我是支持的,谁不服可以和我单挑,或者找中堂大人讲理!”。于是各人都不说话了,默认了刘锦棠接任。

第3章 合围

其时正是攻打马五寨紧急之时。于是刘锦棠与董福祥等人议定,暂时保密叔叔的死讯,继续加紧攻打马五寨。本来马五寨就已经是岌岌可危,在董福祥等人的攻打之下,三日后即城破。

马五寨被破之后,大军暂休整期间,刘锦棠私下见了董福祥:董将军在当日我叔叔死后仗义执言,力挺我接掌老湘军,并在之后战斗中大力支持我,我以后以叔父之礼待你!董福祥连忙起身谦让,几次推辞不过,于是说:你是翼长统领的亲侄子,更是他一手带起来的;我自从反正以来,翼长统领对我信任以加。你说把我当长辈对待我真的担当不起。这样,我痴长你几岁,以后兄弟相称如何。刘锦棠于是同意。

左宗棠几日后知晓刘松山死讯后,心下忧虑,大将已失,如何保证战役的顺利进行呢。刘锦棠从军已经过十年,兵凶战危,万一再战死,北路军将群龙无首。于是急忙修书告知刘锦棠,此时你叔叔刚死,你刚掌管全军,要以稳为主。你可以坚守现在战线,或者可以退回灵州修整。

刘锦棠接到左宗棠书信后,与董福祥等人商议。老湘军几名将领犹豫不决,而董福祥认为,当前战事正在紧要关头,大军形势虽然眼前良好,但是甘肃、陕西的各回匪现在也在来援助金积堡马化龙。一旦北线大军不再进攻,甚至退守灵武;那么回匪将会受到很大鼓舞,会把现在僵持甚至清军占优的局势一手葬送掉,前面刘松山统领的死就太没有意义了。董福祥的看法正和刘锦棠一样,于是说服了几名老湘军军官,决定继续攻打各堡寨。

刘锦棠对当前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回书左宗棠,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刘锦棠认为大军现在气可鼓不可泄,应当继续坚决地剿灭回匪。永宁洞和峡口是战略重地,夺取这两个地方,能够有效阻止陕回和甘回对马化龙的大规模援军,同时还能够避免马化龙的逃跑。另外,粮道现在在回匪的攻击之下已经断了,必须要重新打通,要不然大军在两旬之后将不得不退兵。

左宗棠收到回信,感到非常欣慰。刘锦棠这过十年的仗不是白打的,能打能动脑子,老湘军在他手里应该不会比在刘松山差多少,加上董福祥等人的相助,在北线保持战略优势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对刘锦棠的这些部署与战果,左宗棠很满意,上奏清廷,“荐其才可大用”。清廷立即下旨,加封刘锦棠三品卿衔,令其正式统领老湘军。

刘锦棠接任之后首先加强了粮道防护和对永宁洞的防守。之前叔叔已经攻打下来的各堡寨复叛,于是召集各将领议事。刘锦棠说,从各回匪降而复叛,和之前花马池、定边等地的情况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回匪在叛乱中屠杀汉人,大家都是汉人,所以只有死了的回匪才是不会叛变的。在之后的战斗中,除永宁洞、峡口等战略要地不容有失之外,其余一时一地的得失将不记为战功,战功将以歼灭回匪的人数计,投降的回匪战功减半。

接下来,刘锦棠按照之前叔叔的策略,疾行缓打,以歼灭回匪的有生力量为主。在之后的几个月内,他率兵攻占了灵州至吴忠堡之间的各堡寨,前后耗时数月为攻取金积堡打开了通路。

一直到了七月底,天气正热,偶尔暴雨。中路各军也已经合围金积堡。刘锦棠于是上书左宗棠,言城中有十数万人,且堡中有堡防守非常严密。先前北路军已断绝回匪从北面的粮食来源,可围而不力打。外来援救之匪,可于峡口处稍纵,放其进入,期间尽力灭其人员与粮草,但严禁金积堡之敌外逃。如此可待其粮尽自溃,然后灭之。

左宗棠看后觉得正和自己心意。于是命令各军,加强围困,一旦匪军出城,坚决消灭。日常则在金积堡四周筑炮台,不断轰击。

有将领说这个办法有伤天和,左宗棠回复,当初死在回匪刀下的两千万汉人会保佑的。

第4章 定策

以一人一天2斤粮食计算,十万人每天需要二十万斤粮食。之前金积堡中已经从各处搜刮,总计存放了约十万担粮食,大约一千万斤,足够十万大军吃一个半个月的。本来马化龙以为已经足够周转,没想到后来局势变化,援军不断进入,又不好拒绝,最多时达到三十万人。金积堡周长9里,人员摩肩接踵食睡无地,有说坚守的,有说出击的,不时有冲突发生。粮食来源被断,现在四面围城,粮食只够二十天月,战争激烈的话甚至也就够十几天的消耗。

马化龙等人认识到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于是他多次遣人表示自己愿意投降,但是左宗棠坚决不受。

直到九月中旬,左宗棠见各处来援的回匪已经反应过来,不再力求进入金积堡,而是观望甚至逃跑。

再者,从回匪的活动中,发现城内粮食已经用尽,于是左宗棠决定接受马化龙等人的投降。马化龙等人多次投降被拒,本已绝望,有了救命稻草赶紧抓住。于是亲赴左帅营中请降,表示愿以一人“抵罪”。马化龙及其子马耀邦向清军交出各种火炮56门、各种枪千余杆。

左宗棠于是召刘锦棠、雷正绾、黄鼎、金运昌、徐文秀等北路和中路将领议事。各人均表示反对,回匪已是瓮中之鳖,围困即可清缴,功劳最大,何必接受投降,功劳次之?其中刘锦棠态度最为坚决。言语之间,态度激昂,恨不得杀尽陕甘回民叛匪。

左宗棠则认为“此次陕西汉、回仇杀,事起细微,因平时积衅过深,成此浩动。此时如专言剿,无论诛不胜诛,后患仍无了日。且回民自唐以来,杂处中国,蕃衍孳息,千数百年,久已别成气类,岂有一旦诛夷不留遗种之理!?”。所以“剿抚兼施”才是上策。

会议最后,毕竟左宗棠是上官,最终说服了大家接受马化龙投降,但是决定作为“首恶”,他自己既然都想以一家三百余人的性命换金积堡一代余匪的死罪,那么他就必须死,并且满门死绝。刘锦棠虽然最后同意,但仍然气愤难平。

会后,左宗棠单独留下了刘锦棠。左宗棠望着刘锦棠,好久没有说话。刘锦棠也一反刚才的激烈态度,只是稍微负气不言。许久,左宗棠说“‵此次陕西汉、回仇杀,事起细微,因平时积衅过深,成此浩动。此时如专言剿,无论诛不胜诛,后患仍无了日。且回民自唐以来,杂处中国,蕃衍孳息,千数百年,久已别成气类,岂有一旦诛夷不留遗种之理!?′,这句话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刘锦棠身形微微一震,他听出了左宗棠此次说的和先前说的虽然言语一致,但是重点变了,将最后一句加重了。于是试探着问道:“中堂的意思是‘回人虽然集中在甘陕新疆,但也已经遍布中国,根本没有办法杀绝的。’,所以要‘剿抚兼施’?”。

左宗棠微微一笑:“再说”。

刘锦棠稍顿:“因为杀不尽,所以不能尽杀”。

左宗棠捋须微笑。

于是刘锦棠问道:“那么陕甘回匪呢?”

左宗棠立目而言:“杀!”

稍倾,又说:“回民杀汉民十,就算以命抵命,其他九人如何?”

刘锦棠稍微沉吟一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反而问道:“中堂大人受圣命平回乱,至今已四年,前两年主平西捻军,后两年主平回乱。剿回匪至今,陕西回匪已经尽剿,宁夏府仅金积堡苟延残喘,旦夕可灭。唯余甘回仍在,但已在金积堡伤了筋骨,日后虽或有反复,但以中堂大人之谋,至多两年可平。为何中堂大人仍无喜色?”

左宗棠于是说:“甘陕回乱虽大,但离京畿之地近,朝廷重视,兵粮也调用方便充足。但是再往西,还有阿古伯和俄罗斯,已经占据了新疆地方,距中原有七八千里之遥,一旦开战,所耗甚大,朝廷难许阿~”

刘锦棠于是献计:“在下见识浅薄,不知道新疆之事。但是在此次平陕回和宁夏府回匪的过程中也曾想过类似的问题。希望能对大人有所助益”

“其一。陕西、甘肃,战后人口稀少,可以仿湖广填四川例,奏请朝廷以土地来招山东河南江浙四川等地汉民来此耕种。此事宜速不宜迟,方可对西征以有力的人员和粮草支持。”

“其二。西北道路不平,恐是运粮最大困难。征民修路,朝廷耗费良多,且误农时,易疲民。现有金积堡二十万回匪将降,何不将之罚做苦役十年?只需出粮,只计进度,不计生死。如此粮道可迅速修成。另,属下听闻英吉利有铁路,运量甚大,是否可以修之?”

“其三。此次朝廷可以五万之军灭回匪五十万众,枪炮之力难以抹杀。左公是否可以奏请朝廷于甘肃选址建造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日后新疆若平,则亦可在新疆建造,以就近支持抵抗俄国。”

听到刘锦棠的话,左宗棠猛然觉得,自己好像小瞧了这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同乡汉子,若假以时日,或可成为自己在甘陕的继任者。毕竟自己身为朝廷重臣,可战可建但不可能久居平稳之地。

这些想法只是瞬间闪过,左宗棠沉思稍许,让刘锦棠专门写一封私信给他,详述相关想法,不论对错。

刘锦棠于是告退。

退出之前,左宗棠对刘锦棠说:“我为朝廷重臣,除个人喜好,还需考虑朝廷战略,所受掣肘甚大;尔等既为将军,好好打仗即可。”刘锦棠心领神会,躬身而出。

第5章 末日

众将既已议定,则通知马化龙帅众来降,若再反复,则堡中回匪尽屠。

马化隆自知末日已到,只希望能够以一家之亡替二十万回民军之亡。他杀性虽大,但是也是为了让别人害怕并听命于他。到了这种必死的境地,还是希望能够保留下自己反清的一些种子。但是并不是所有家人都能理解,四儿子和六儿子就把自己家最小的小孩藏了起来。马化龙发现后,严厉地斥责了他们。

他说:“不要以为只有我们能杀汉人。现在清军多少眼睛在睁着看着我们,希望有一个理由把这里的二十万人给屠掉。你以为他们没有查过我们家有多少人?你以为这次瞒过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一旦他们事后发现,死的就不会只有现在堡里的这群人了!”

于是众人默默。

其实,马化龙说的很对。现在各军统领都在盯着他的家族,希望能够找到正当理由,哪怕一个小小的理由来杀了他和堡内回匪为自己的家乡父老报仇。

马化龙帅全族三百余人出城投降,同时在左侧远处用大车拉着城内汇总的大炮56门,枪械上万。

左宗棠代表清廷在大营中接待了马化龙和几个回匪首领,勉励他们戴罪立功。马化龙等人小心询问城内回匪的处置方案。左宗棠说“此事有圣断,为臣者不得胡乱揣摩”

马化龙等人继续追问。左宗棠脸色沉了下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或将苦役或将戍边,全凭圣裁。若不愿,则天威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马化龙等人唯诺不敢言,实则心下安稳了许多,能活命就很好了,苦役应当时间不长,顶多不过戍边筑城。他们是不会想到,苦役的时间不止是十年,并且最终这些人活下来的也不过十之一二。

虽说马化龙自度必死,但是还是存着万一之望,毕竟最终决定他生死的是远在北京城的皇上。若是自己可以戴罪立功,那么皇上手下一哆嗦自己就能够活下来了。并且自己聚集了这么多人都打不赢几万的清军,别说自己投降之后其他堡寨的零零散散的回民军了。自己劝说他们投降,也是能够给他们一条活路。

马化龙投降后第一日清军就命令堡内回匪三日内全部出堡,单衣赤手,分别在四侧城墙外排列。三日后不出者,杀。左宗棠也在其投降后立刻派八百里加急向京城通报,并请示处置。与此同时,其他几个主官也同时递上了自己的折子。

20万人,无边无沿。光是从四个城门分别走出并在城墙下方列队就花费了整整两天时间。摩肩接踵,城脚下臭气熏天。

左宗棠身为主官,自然是只需要制定处置方案,具体工作不用自己去做。他把降兵的处置直接交给了刘锦棠和他的北路军,自己则率领中路和南路军押着马化龙四处说降各堡寨,无法说降的,灭之。

从金积堡到北京有三四千里地,就算是八百里加急,那也要十天以上才能回来。果然,十二天的时候,朝廷旨意下来了。同治皇帝同意了左宗棠的“重者诛夷,轻者苦役与迁徙”的意见,但是也考虑了其他军队将领和地方官员等的意见。同治帝指出:马化龙即使立功,也“不得以收复各处代为乞恩减罪,必以伸法,而快人心”。同治帝同时口谕,圣旨将后到,届时左宗棠临机处置,择机宣布圣旨。

左宗棠心下苦笑,确实是快人心了,但是各处回匪见此情况,必将坚决抵抗,剿回战事怕将因此多费半年以上。不过也好,至少各军将领满意了,也算是利于以后的指挥。现在还是加快进度,尽可能多地说降各股叛匪吧。

于是左宗棠亲帅中路军押解马化龙和其他匪首及其亲信在宁夏府及其周边招降,并将降兵送往刘锦棠处。另派南路军进军西宁,剿抚并用,并将招抚的回民军迁至数处易攻难守之地集中管理。

到了12月10日,圣旨终于姗姗来迟,左宗棠于是派人叫各部统领15日到帅府议事,手头事项安排副手继续施行。此时陕西与甘肃宁夏府基本已无较大村落的回民存在,要么已经逃至甘肃,要么已经投降,被刘锦棠同意安排筑桥修路。当然刘锦棠对此并不熟悉,具体负责筑桥修路技术的还是左宗棠从英国外聘的。

左宗棠之前曾经向同治皇帝请求修铁路,但是不许。于是只好用变通的办法,表面按照清朝日常的驿道样式或者普通路来建,但实际却是都按照铁路的要求来做规划、打地基等,准备一旦朝廷允许,将能很快改建成为铁路。同时,为方便当地人出行,路也修的比一般的路要宽一倍。反正人工不要钱,不惜人力地来修路架桥,进度还是很快的。

圣旨到达之时,刘锦棠处做苦役的回回已经达到了五十万人。虽说可以不恤人力,但各项事务仍然繁杂无比,再加上之前从未做过民事,更是焦头烂额。圣旨到,不啻于救了刘锦棠一命。

第6章 收尾

收到左宗棠的通知之后,刘锦棠急忙上路。圣旨是10号到的左宗棠手里,左宗棠要求各军将领15日到大营,刘锦棠接到军令之时已经是12日下午了。于是,他赶忙安排了手下暂时接替自己工作,13日上午就出发了。

路途有九百里,刘锦棠紧赶慢赶,终于在15日午时一刻到了大营。这时候就算是南路军打西宁的人都已经到了有半个时辰了。稍微吃了点东西,会议就开始了。

左宗棠首先宣读了圣旨,然后安排各军工作。

宁夏府已经平定。老湘营是此次剿回乱出发最早的,并且一直以来都是打头阵打硬仗,没有大的休整过。此次金积堡之战,回匪死伤达五六十万,再加上投降的二十万,其有生力量已经减少大半。可见,接下来的战役应该比较容易,同时考虑到军费紧张,于是决定老湘营裁撤,时机待定。

中路军一路向西攻打西宁,南路军负责清扫兰州以东大大小小的回匪。

对于回匪的投降,大家还是有争议。最终决定,战前主动投降的,接受,诛其恶大者,其余罚做十年苦役,由刘锦棠看管并服苦役;战事之中因为打不过朝廷而投降的,皆杀。

经过这样一战,陕西省人口从一千三百万降到了七百万;宁夏府人口损失一百五十万。甘肃省其他地方还未平定,但是以战事论,人口也会降低很多。根据朝廷的统计,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人口为两千万,战后甘肃人口将会降低一半以上。由此看来,从内地向陕甘移民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左宗棠说:“战前我已经向朝廷禀报,皇上已经同意,并着各省组织了移民。陕西移民工作已经在同治十年(1869年)初就开始了,因为临着山西和河南,并且路途也好走。所以当年西安附近的春种秋收基本没有耽误,也正好有了来年的种粮。到了同治十一年(1870)的时候,已经从河南和山西到了陕西大概一百万的人,虽说仍是民生凋敝,但是春种秋收已经基本正常。”

“现在各省移民工作正在加紧。今后短时间内还是要靠河南和山西,尤其是河南。湖北湖南各府也在鼓励移民,只是现在大路都需要经过河南,所以动作比较慢,估算明年春天的时候应该至多会再来三五十万的到宁夏府,甘肃其他地方战乱未平,暂时还不能接收移民。但是接下来这一年,凉州府往东的各地应可以平定,所以移民工作还是不要停。毕竟移民需要走的路程越来越远,离家乡越来越远,想移民的也会越来越少。”

“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是要修路,准备粮食住所等等。最近的四川到甘肃来反而是最难的,所以接下来重点之一是修通成都府进入甘肃的路。所以,刘锦棠,你接下来主要需要规划好如何修路,另外移民的规划工作也要做好。”

将剿、抚之策公布至各地。

会后,左宗棠专门将刘锦棠留下来。他要求刘锦棠考虑一下自己老湘军裁撤的情况,其他手下将领的安排,同时要他提供一份接下来的民事工作方案,以便刘锦棠归乡之后接替他的人的工作。然后刘锦棠也和左宗棠说了希望能够尽快送叔叔灵柩归乡安葬,左宗棠允了。左宗棠说,什么时候回乡决定于刘锦棠手头工作什么时候完成。

刘锦棠回营之后就开始安排苦役修建宁夏府境内各水利设施和道路。考虑到接下来需要从四川、河南、湖北移民到陕西和甘肃,他更是分出一大部分人修了三条从宁夏府向外的路。第一是从中宁县向东南方向修路,一路经同心县、泾源县、过甘肃华亭县、到陕西陇县和千阳县,共计九百里。第二是从灵武一直向东修,经盐池县、定边县、靖边县、绥德县到山西吕梁为止,共计一千一百里,但由于左宗棠只是陕甘总督,所以实际也就修到陕西山西交界的吴堡县,一共一千里。第三则是从中宁县到兰州的官道,六百里。这三条路线,他分别安排了10万、5万和5万人。另外他还派了2万人从陇南向四川修路。

随着战事的进行,投降的回匪越来越多,三个月后(从马化龙投降开始计算),刘锦棠手上的苦役已经到了五十万人。光解决这些人的粮食住宿,刘锦棠就忙得脚不沾地。如果不是还要用他们修路造桥修水利,他恨不得直接把这些人杀掉。毕竟如果用汉民做这些工作,既要给钱,又要考虑他们身体承受能力、离家远近等等。而回匪,留着他们的命就是让他们干活的,能不能活到十年后,看他们自己造化了。

于是刘锦棠在得到左宗棠允许后,陆陆续续向修建从陇南向成都府的路的方向又送去了十万人。其余新增俘虏便是以万人为单位修建宁夏府的道路、水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