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半日闲

偷得浮生半日闲,了却心头万年愿。一颗脆弱孤寂的心灵,需要你的慰籍;一个混沌漂泊的魂魄,等待你的温存。
正文

第六章 创造论与进化论(转)

(2006-03-07 18:03:39) 下一个

前面几章已经提到,自从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后,进化的思想象野火一样迅速在思想界、科学界蔓延,对圣经所启示的创造论提出空前的严重挑战。虽然圣经的历史性已被考古学的证据充分证明,不少人仍把进化论当作科学真理,认为创造论不符合科学,是无法接受的。进化论成为许多知识分子接触、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阻拦。在谈论信仰时,不能不涉及创造论和进化论的论战。

有关这方面的专著中,潘柏滔博士所著的《进化论一科学与圣经冲突吗?》对进化思想的发展史、达尔文进化论的证据、基督徒对进化论应有的态度等都有详尽、全面的论述,资料丰富,分析中肯,值得认真阅读。由于创造论和进化论涉及面很广,本章仅就我自己在思考过程中认为比较重要的层面加以阐述,与大家分享。

一、进化论是尚未被证实的假设

进化论被写进很多书里,不少学校也在课堂上宣讲进化论。人们自然会认为进化已是事实(the fact of evolution),认为进化论是科学定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进化论并不是科学规律,它只是达尔文基于他视察到的一些现象而提出的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并没有被证实,目前正受到严重的挑战。

上一章谈到,科学研究的对象所必备的一个条件是为重复性。宇宙、生命、人类的起源是已完成的事情,无法重复,故已超出科学研究的范畴。宇宙是进化来的还是由神创造的这一问题,科学无力作答,既不能肯定,也无法否定。对此,进化论学者和创造论学者都有相当的共识。

亨利·莫瑞博士(Henry M.Morris)在《科学创造论》中指出:“最近再版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序言里,英国进化论领导人之一的生物学Mathews教授承认:‘相信进化与相信特殊创造完全一样一两者都被信者确定为真,但至今却没有办法能加以证实。’”

所以,进化论只是一种假说,一种没有被证实、也无法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加以证实的假说。这一点是首先需要澄清的。

二、两种模式

既然进化论和创造论不能用科学方法证明或否定,关于起源的看法是凭信心而不是凭眼见建立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客观地、合乎科学地来讨论起源问题。因为我们的信心不应该是凭主观意愿或轻率、盲从的,而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而建立起来的。基督徒接受创造论是因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圣经是神的话语,相信圣经是完全无误的。圣经明白地教导说,宇宙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同时,他们也确信,神启示人类的两本书——圣经和大自然——决不会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一定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宇宙万物是神创造的而非无目的地依机遇进化来的。

为便于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建立两种关于起源的模式,即进化模式和创造模式。进化模式是: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自给自足的封闭体系;其中有自生自长的律,使一切可以由简到繁、由紊乱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进化、发展;这种进化、发展至今持续不断。创造模式是:宇宙万物由超然的造物主所创造和维护;现在,创造过程已完成,进入了护持阶段。本章将着重讨论有关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或“物竞天择”)等方面的科学观察及成果。看看现代科学的资料更符合哪一种模式,那么,该模式可以作为较正确的模式予以接受。

三、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科学界公认的宇宙普遍规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说,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成,但其总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是恒定的。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能量和质量可以互变后,此定律改为能质守恒定律。这个定律应用到热力学上,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这一定律指出物质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一度曾被无神论当作宇宙永恒的根据。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描述热量的传递方向的:分子有规则运动的机械能可以完全转化为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热能;热能却不能完全转化为机械能。此定律的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每一个自发的物理或化学过程总是向着熵(entropy)增高的方向发展。熵是一种不能转化为功的热能。熵的改变量等于热量的改变量除以绝对温度。当高低温度各自集中时,熵值很低;当温度均匀扩散时,熵值增高。当物体有秩序时,嫡值低;当物体无序时,嫡值便增高。现在整个宇宙正在由有序趋于无序,由有规则趋于无规则,宇宙间熵的总量在增加。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找们,宇宙不是在进化,乃是在退化之中。曾长期在美国西北大学执教的物理学家贝克博士(DrEdson Peck 指出:“我们的宇宙中熵值有增高的倾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宇宙象一个发条逐渐慢下来的大时钟。”诚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些暂时逆热力学的自然现象,如生命现象,动、植物由受精卵开始,从简到繁、从不分化到分化,最后成为一完整的动物或植物。所以说“暂时”,乃是因为这些动、植物最后也要衰老死亡、解体。

暂时逆热力学的生命现象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要有蓝图或指令。这就是在精子和卵子的DNA中所携带的来自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在这些基因的调控下,一颗绿豆发芽长成一株绿豆苗,鸡蛋孵化后成为一只小鸡。第二是要一个能量转化系统,以供给发育时期所需的能量。光合作用、消化作用、血液循环和呼吸作用等都是这样的转化系统。

 进化论者认为,地球是开放系统,可以不断从太阳吸收能量以弥补在熵增高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因而进化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矛盾。但是,他们把能量的多寡与能量的转化相混淆了。问题不是太阳是否有足够的能量维持进化过程,而在于太阳的能量怎样用来维持进化过程。如果把一头野牛放进一家瓷器店,野牛用它巨大的能量在店内作功的结果只能是一场破坏。同样,如果盖一座楼房没有设计图纸,没有建筑师统一指挥,乃是让各种机器自由运作,让人们把水泥、砖头随意堆砌,楼房也无法按蓝图盖成。

如果进化是宇宙的普遍现象,那么在宇宙中一定有宏大的能量转化系统和指令系统,使万物能逆热力学第二定律,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进化。但是,人们在宇宙中找不到这样的系统,故进化的模式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直接相冲突的。

创造的模式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吻合。起初神创造天地时,‘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创一4)这告诉我们神起初创造的世界是冷热分开的低熵世界。世界被创造后,即慢慢开始退化。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但圣经早在两千多年前清楚地指出了宇宙中熵不断增高的自然趋势,“天地都如外衣渐渐旧了,”(诗一O26)“天必象烟云消散,地必如衣服渐渐旧了。”(赛五一6

热力学第二定律还告诉我们,宇宙不是永恒的。按此定律,宇宙的熵值在不断增高。总有一天,当宇宙各处的温度完全均匀一致时,熵增创最大值,一切能量都不再能作功,只剩下分子的随机运动。此时宇宙就到达等温热死阶段,一片死寂荒凉。这就是宇宙的终点。现在宇宙还没有进入最后阶段,说明宇宙的过去还不够长,宇宙必有一个起始点。宇宙必有起点和终点,不是永恒的。创造模式相信宇宙是神创造的,故宇宙不是永恒的。

如果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可以引伸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第一定律说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也就是说,宇宙不能自己开始;热力学第二定律却说宇宙必定有一个开始。这样,宇宙只能有一个不受第一定律支配的超然的开始。这样的开始不可能是自然进化而是神超然的创造。

四、宇宙的起源

虽然起源问题无法直接用科学的方法重演,但科学家们仍在观察、推理的基础上对宇宙的起源提出各种假说。现在,大爆炸论被广泛地接受。李志航博士在《科学对基督教的挑战》和梁斐生博士在《真金不怕洪炉火》两本书中对此都有引人入胜的论述。

宇宙不是永恒的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德国医生奥伯斯(Olbers)从一个简单的观察中提出宇宙不是处于衡定状态的假说。大家都知道星与星之间的夜空是完全黑暗无光的。奥伯斯首先想到,这说明宇宙中星球的数目是有限的,不能使宇宙的每个角落都发光。其次他假设,由于星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星球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小;或者由于什么尚不清楚的原因,万有引力会被抵消,使星球间的距离不断加大,即宇宙可能在澎涨。但这种假说未引起当时科学界的注意。

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天文学家观察到了红移现象(redshift)。他们发现距地球很远的星球或星系射到地球的光比主离地球近的星的星光弱而且较偏红色,即偏向可见光中的长波光谱。在声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都普勒转移( Doppler Shift):当一个运动物体接近我们时发出的声波频率偏高;当它远离我们而去时发出的声波则偏向低频。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当火车驶进站时,站在月台上的人听到它的鸣笛十分高亢,当它离站驶去时,笛声则变得低沉。因此天文学家们把红移现象解释为:远处射出红光的星球正在以高速度远离地球。

几年后,爱因斯坦于1917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遍相对论,震动了科学界。一些科学家发现相对论的公式包含有宇宙不恒定的结论。但爱因斯坦不同意此见解,他当时以为自己的计算有误差,于是在方程式中又加进一个常数,以抵消宇宙有不断澎涨或收缩的可能性。

1931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博( Edwin Hubble)用当代最大的二百寸天文望远镜惊奇地发现在银河系外还有千千万万个天河系,而且这些天河系明显地不断迅速向外扩张。在事实面前,爱因斯坦承认他在相对论公式中所加的宇宙常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尽管他感到有些刺激,并认为不尽合理,仍勉强地接受了“宇宙有个原始的必须性”的假说。由于理论和观察都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此后科学界再不怀疑宇宙确实是在澎涨了。

大爆炸理论的确立

基于宇宙在不断澎涨的事实,早在四十年代,旅美俄裔物理学家伽莫(George Gamow)等科学家就预期说,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那么原始火球一定会留下某种痕迹,一定可以在太空中找到某些余留的背景微波辐射。当宇宙不断澎涨时,这种幅射波也会跟着澎涨,宇宙的温度也不断下降。他们计算的结果,现在这种幅射所代表的温度是在一-268℃左右。只是,他们的预测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当时,一般实验室没有足够精密的仪器来侦测这种微波。

1965年,美国电讯公司的贝尔( Bell)研究所的两位科学家彭兹雅(Arno Penzias)和威尔逊(Robert Wilson)用一种敏感的天线装置测量银河系的电波时,记录到很多杂音。他们一直以为天线有毛病。但天线经过彻底检查,确保无误后,这些杂音仍然存在,而且从各个方向测量的结果完全一样。这种杂音的强度所代表的温度是-270左右。

与此同时,以狄克(RDicke)为首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群物理学家也在寻找太空微波。他们理论计算的结果是,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而来,其遗留的爆炸微波所代表的温度应是-263左右。有趣的是,这两个研究小组并不相通,而且他们都不知道伽莫等人在 1948年所作的计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得知了彼此的研究情况,并认为彭兹雅和威尔逊接收到的杂音正是大爆炸后余留至今的微波幅射!当他们的研究结果在天文物理学报上发表后,引起强烈震动。其他科学家随后所从事的观测和计算,也完全一样。由于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彭兹雅等获得 1978年诺贝尔奖。

此外,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中最先形成的元素是原子量小于7的元素,主要是氢和氦。氢和氦在宇宙中的比例的理论推算与现今在宇宙中测定的是吻合的。二十年来,物理学家用核子加速器研究不同核子、粒子高速碰撞的结果,用以推测宇宙形成过程中不同核子的比例,其推测结果也与今天实际观测的比例一致。

大爆炸理论能合理解释宇宙的澎涨,又有与理论推算相符的直接证据(遗留微波辐射),尽管在细节上还有不少问题,现已成为广泛被接受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热门理论。

 

大爆炸理论的超然性质

 

大爆炸理论的观点、推论和实际观测结果中,包含了许多奇特、不可思议和超越自然律的部分。对此,梁斐生博士在《真金不怕洪炉火》一书中有详尽论述。我这里只简要地举出几点。

 

第一,现在多数宇宙学家都认为,在大爆炸之前,没有能量、物质、时间和空间。可是,如果什么都没有,爆炸怎么会发生呢?而且,宇宙这种“无中生有”的起源是与热力学第一定律不相符的。

第二,前面提到,当一个过程处于初始阶段时,冷热不均衡,熵质很低,然后冷热趋于均匀,熵值不断增高。但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彭罗斯(Rnoger Penrose)却提醒人们,原始爆炸的火球原是处于热澎涨平衡状态,具有极高的熵值。这又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尖锐地对立。

第三,根据宇宙新澎涨论,在大爆炸发生后的 10-2310-23次方)秒的一瞬间,宇宙澎涨了10倍,其澎涨速度远远地超越了相对论中的光速极限。

第四,正如把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要求精确的火箭发射速度一样,大爆炸后宇宙澎涨的速度快一点、慢一点都不行。科学家们计算后指出,宇宙澎涨的速度超然地精确!

第五,现在大多数学者对大爆炸后 10-5010-50次方)秒以后的过程已有不少共识,但对大爆炸后10-3510-35次方)秒之内的情况却根本无法窥测。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温度极高,一切自然律都失去了功效。换句话说,宇宙是在超自然的状况中产生的。

最后,我们一般人都会认为,如此剧烈的大爆炸的结果,一定是杂乱无章的,就象炸弹的爆炸一样。然而实际情况却大出人的预料。美国太空总署为侦测大爆炸遗留的背景微波幅射而特别发射的卫星于 1989 11月升空后两年内收集到的资料表明,宇宙每一个方向的背景温度完全一致,只相差万分之一凯尔温度!到 1992年,科学家从该卫星收集到的几亿个测量数据中发现,它们只相差万分之三度!也就是说,大爆炸所产生的微波细浪是出奇地均匀、平滑!然而,从这种极度的均匀状态中又何以能形成各种不同的元素、产生各种不同的星系、星云,形成现在所看到的不均匀的宇宙呢?

上述这几点,都是自然律无法解释,人类有限的头脑无法测透的。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指出,宇宙不是永恒的,宇宙必有一个开始,一个超越自然律的开始。这个结论与进化的模式无法协调,却与神创造宇宙的创造模式完全吻合。

 

宇宙的起源和科学家的信仰

 

我过去以为,我相信现在很多学生、学者仍然以为,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最客观、可靠的,因为科学家是不偏不倚、完全公正地从实验、观测数据中得出结论的。不幸,事实并非如此。这里姑且不论那些不时被暴光的伪造实验数据的丑闻。对一般科学家而言,由于世界观和信仰不同,在科学研究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重视或偏爱自己所预期的结果,会接受和坚持那些证据并不十分充分、但符合自己世界观和信仰的假说或理论。真正要做到客观、公正,敢于在真实面前修正自己的观点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在宇宙起源的研究中也看得很清楚。

不少受人文主义影响的科学家坚持宇宙永恒、自然演化的无神论观点。在红移现象被发现、推测宇宙在不断澎涨的假说提出后不久,爱因斯坦推出相对论。当别人指出相对的公式中含有宇宙澎涨结论时,爱因斯坦不接受,以为自己的计算有误,所以特引进一个宇宙常数以消除宇宙澎涨或收缩的可能性。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一时疏忽,而是他不相信宇宙有个开始。以至他最后公开承认失误,接受了宇宙在澎涨宇宙必有个开始后,心里仍感到别扭,他在和朋友的通信中说:“宇宙澎涨之说,对我有点刺激。”“承认这些证据的可能性,似乎不合理。”但这位科学巨匠是值得钦佩的,他毕竟有承认错误的勇气。

宇宙澎涨获得充分证据后,伽莫等科学家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大爆炸论的假说,但不受科学界青睬。在四十年代末期一批物理学家提出宇宙衡态论(Qteady State),认为宇宙虽在澎涨,但宇宙可以从一个尚不知晓的地方不断产生新物质(可能是氢),以填补宇宙澎涨后留下的空间,使宇宙的平均密度保持不变。此假说并无充分的事实依据,但因它既能解释宇宙的澎涨这个事实,又表明宇宙不需要有个开始,因此立即获得科学界的广泛支持。可见,世界观有时比事实更重要。

现在,大爆炸理论已站住脚跟,衡态论已失去优势。但仍有科学家不愿接受宇宙有个开始的结论。于是又有人提出一种新的假说,循环论( Oscillating Theory)。这个假说承认宇宙是由大爆炸而来,宇宙在澎涨之中;但由于万有引力,有一天宇宙不再澎涨,进而开始收缩,密度和温度不断增高后,复变成原始火球,于是又发生大爆炸。如此澎涨、收缩,周而复始,所以宇宙仍然没有开始。循环论也并没有什么事实根据/李志航在《科学对基督教的挑战》论及循环论面对两大难题。第一,除非宇宙的物质再增加十倍,否则没有足够的万有引力可以阻止宇宙的澎涨。第二,根据物理学和热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宇宙具有不断澎涨收缩的周期,每一周期中光子对核子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如果宇宙无尽地澎涨——收缩循环,今天光子对核子的比例应是无限大,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但也确有不少科学家在研究宇宙起源中进一步认识了神。因发现大爆炸余留的微波幅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彭兹雅(Penzias)就公开表示,圣经的记载和当前天文学的最佳科学佐证不谋而合。当美国著名的Lawrence Berkeley实验室的科学家于1992年发现大爆炸遗留的微波幅射是那样均匀雅致,那样精美绝伦时,他们说这好象是亲眼看到了神一样!神一直借着《圣经》和大自然向人们启示他自己。凡真诚寻求真理的科学家都能认识他。

 

五、生命的起源

 

在生命起源问题上创造论和进化论的观点也截然不同。创造的模式认为从原始到高级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大能的神各按其类造出来的;生命只能源于生命,各种生命皆来自永生的神。但进化模式却认为生命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由有机物演化出氨基酸、蛋白质,最后演化为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产生了生命。和宇宙的起源一样,生命的起源已经完成,超出了科学研究的范畴,无法直接用科学方法阐明,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模式的合理性。

 

米勒的实验

 

1953年,生物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James WatsonFrancis Crick发现了去氧核醣核酸( DNA)的双螺旋结构,揭开了生物遗传的秘密。另一件事是米勒(Stanley LMiller)从无机物中制造了氨基酸等重要的生命所必须的物质,被认为是支持生命由无机物逐渐进化而来的“无生源论”的重要科学证据。

米勒当时是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他模拟人们认为的在生命出现以前的原始地面气层的成分,在一个烧瓶中加入氢气、甲烷和氨等还原性气体和水蒸气。将烧瓶密闭后插入两支电极,通电后可以产生电火花。七天后,他烧瓶中收集到一些有机物,其中竟有几种氨基酸!他的实验结果轰动了科学界。因为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按恩格斯的说法,“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有了蛋白质,生命的产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米勒的实验所揭示的也许就是生命从无机物起源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证明生命是进化论而来的。四十年来,米勒和其他人用类似的实验方法,利用不同的能源,如紫外光、高温、震动波等,从还原性气体中获得了更多种类的氨基酸、葡萄醣、核醣、核酸所含的几种硷基等生物体内含有的重要有机物。

然而米勒的实验并不象当时许多人预想的那样,拉开了创造生命的序幕。相反,对米勒的实验的意义,人们提出愈来愈多的质疑。比如,关于反应物的浓度问题。米勒实验中所加入的反应物(各种还原性气体)的浓度远远高于原始气层中这些气体的实际浓度。反应物浓度低,则这种由无机物生成有机物的合成反应就难于进行,或者一旦合成后立即又会分解。

有人指出,按米勒和他的同事们所假设的原始气层环境计算,米勒实验中制成最多的甘氨酸的分解速度比合成速度快,因此在原始大气层中形成的甘氨酸的97%在抵达地面之前就分解了,剩下的少量甘氨酸要扩散到三十英尺深的深海中才不致被紫外光破坏。

再则,有人推算,米勒实验中的电火花在两天内提供的能量相当于原始地球表面四千万年所接受的能量的总会。也就是说,米勒在烧瓶中观察到的化学反应,在实际原始气层中是难于发生的。

李志航在《科学对基督教的挑战》一书中说,“怪不得连从事此项研究的BrooksShaw两人都得承认:‘这些实验宣称是无生物的合成结果,实际上却是借着有高度智慧与活生生的人精心设计而成功的。”’坚持进化论观点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在1984年出版的一本书内也坦承道:“我们能不能有一天研究出导致生命来源的化学进化过程?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答案。就算一个活细胞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仍不能证明自然界在数十亿年前采用同样的步骤。”

然而,米勒实验遇到的最严重挑战却是关于原始大气层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原始大气是还原性的,没有氧气存在。由无机物合成胺基酸等的实验也是在无氧状态下进行的。如果有氧气存在,这种合成作用或者不能发生,或者分解作用超过合成作用。

近一二十年来关于原始岩石及太空研究的资料指出,地球的大气层中不一定含有大量的甲烷、氨气等还原性气体,而且有含氧的可能性。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人驾驶的海盗号(Viking)太空船在火星登陆后发现,火星没有生物存在,但火星却有氧化性的气层。因而地球的原始气层中含氧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虽然对于大气中含多少氧气才能完全阻止氨基酸等有机物的形成尚无定论,若地球的原始大气层中确实含有氧气的话,米勒等人的实验的意义就当完全重估了。

 

DNA的形成

 

退一步说,即使米勒等人的实验确实在原始大气中实际发生过,也就是说,假定氨基酸等能在原始大气中由无机物产生,这离生命的起源仍然还有遥远的距离。生命有许多特点,最主要的是要有新陈代谢( metabolism)和繁衍后代(reproduction)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来自于DNA的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是由基因调控的,而基因则是DN A的片断。除少数原核生物(主要是植物病毒)靠RNA繁殖外,绝大部分生物都由DNA的复制进行繁殖。所以,要产生生命,首先要产生DN A(或RNA)。最简单的生物噬菌体(专门吃细菌的病毒)就主要是由一个外壳和内含的DNA分子组成的。但DNA的自然形成面临着两大难关。

DNA本身并不复杂,是由四种不同的核甘酸相联而形成的长链。复杂的是DNA分子中这几种核甘酸排列的顺序( Sequence)。 DNA正是借着这四种核甘酸的不同排列顺序产生了不同的基因并由此产生不同的生物及其他生命所必须的化合物。我在第一章提到的那样,这四种核甘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然而这些巨大的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中,只有一种可能性是可以产生第一个生命的。自然产生这一正确组合的可能性之小就不难明了了。

梁斐生在《真金不怕洪炉火》一书中引用过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根博士( Manfred .Eigen)的演讲中所说的话:“一个含有221个核甘酸的分子,其复杂程度的数学量等于这些核甘酸所能形成的不同排列的总和一共是42214221次方)或者是1013310133次方),”而“10105个这样的分子就足以充满整个宇宙!”这10133次随机组合之中,只有一次组合是可以产生第一个生命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让这10105个分子随机组合,组合的速率为每秒一万次(104),假设宇宙的年龄为三百亿年(1018秒),那么,从宇宙形成到现在,一共可以产生的组合方式是10127次(10105X1018X104),还不足以产生一个有正确核甘酸排列组合序列的DNA分子!

根据美国太空总署的资料,最简单而“有生命”的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四百个氨基酸。也就是说,需要至少由一千二百个核甘酸组成的DNA分子使该蛋白质能够产生。人们在最简单的原核生物中看到的DNA分子,含有几千个,而不是221核甘酸。可见,无论宇宙的年龄有多长,“进化”速率有多快,单靠随机组合而产生第一个生命所必须的DNA分子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其次, DNA分子形成时,需要一种叫DNA聚合的蛋白质,把一个个的核甘酸连接起来成为DNA分子。但我们知道,蛋白质要在DNA链上的基因的指控下才能合成。象“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一样,在第一个生命产生之际是先有DNA分子呢?还是先有这种DNA形成时所必须的蛋白质(DNA聚合)呢?答案是,必须两者同时形成,缺一不可。凭机遇单是形成DNA分子已几乎无可能,更何况还要靠机遇同时形成DNA聚合。如果一定要用进化的、随机产生的观点来解释第一个DNA分子的形成,未免太牵强了。

 

化石的证据

 

如果生命真是从无机物逐渐进化而产生,然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话,化石中一定可以找到这种进化的证据。可是化石的证据对进化论的观点是非常不利的。在地质和古生物学界,把寒武纪早期(约57亿年前)作为“隐生宇”和“显生宇”的分界。因为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几乎找不到生物的化石,而寒武纪早期,几十个门(Phylum)的动物的化石突然同时出现,被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这是进化论无法解释的。

詹腓力博士( Dr PhiliP 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