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衣衫褴褛的植物学家

植物学家写的科普、时评、游记、散文
个人资料
feite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德国小镇尼安德峡谷、尼安德特人和人类进化

(2020-10-06 21:34:33) 下一个

2000年的夏天,笔者趁着还在德国美因茨(Mainz)大学留学的机会,参加在德国鲁尔区(Ruhr Gebiet)的波鸿大学(Ruhr-Universität Bochum)举办的德语区(德国、奥地利、瑞士)第15届“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生物学”会议。当时,曾计划去同在鲁尔区的小镇尼安德峡谷(Neaandertal)游览。无奈,时间太仓促,只能作罢。那次开会,甚至没敢打扰在埃森大学读博的瑞乾同学。瑞乾是我在同济大学学德语时同窗一年的好友。没有去见瑞乾的另一个原因,是跟另一个同学文伟约好了,要去他家小聚并寄宿他家的。文伟在杜易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Duisburg)读博,学习计算机识别。埃森、波鸿和杜易斯堡都是德国鲁尔区众多的工业城市之一。

 

小镇尼安德峡谷实际上离杜塞多夫只有12公里的路程,但自己没有车,得赶公共交通,这12公里也不近,特别是你没多少时间的话。尼安德峡谷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为那里的风光绮丽,是因为那里的洞穴里曾经发现了研究人类进化最重要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Homo neanderthalensis)。

 

 

将“Neanderthal”翻译成“尼安德特人”,并不是完美的翻译。“thal”在德语中是“tal”的旧时的拼法,意思是“河谷、峡谷”。所以,将“Neanderthal”翻译成“尼安德峡谷人”,似乎更恰当。当时在德国留学的另一位好友,伦武,也是在一个峡谷小镇读博,Clausthal(克劳斯塔尔;下萨克森州)。

 

尼安德峡谷最初只是一个石灰岩峡谷,因其崎岖的风光、美丽的瀑布和洞穴而闻名。但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采石业除去了大部分石灰岩,并显著改变了山谷的形状。正是在这样的采石作业中,最初的尼安德特人的骨头在一个名为Kleine Feldhofer Grotte的洞穴中被发现。现在,骨头所在的洞穴和悬崖都已经不复存在。

 

19世纪,该峡谷被称为Neandershöhle(尼安德洞穴),而在1850年之后被称为Neanderthal(尼安德峡谷)。它以17世纪德国牧师Joachim Neander的名字命名。Neander是他的姓Neumann的古希腊-罗马(Graeco-Roman)的翻译。这两个名字的意思是“新人”。诺伊曼(Neumann)住在附近的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并热爱峡谷,这是因为这峡谷给了他创作灵感。该峡谷以前称为Das Gesteins(巨石)和DasHundsklipp(狗的悬崖,也许可以翻译为“野兽悬崖”)。

 

 

18568月,在尼安德峡谷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尼安德特人的三块骨头,而让这个小镇一夜成名!大约5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的发现,更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里程碑。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很相似而又不同,曾被认为是人类的姊妹群(sister group),直到1907年在德国又发现了人属的另一种——海德堡人(Homoheidelbergensis)。现在一般认为,尼安德特人是海德堡人的姊妹群,他们之间有着最近的共同祖先(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他们一起是人属另一种——杰尼索娃人(Denisova)的姊妹群。杰尼索娃人于2008年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杰尼索娃洞(Denisova Cave)的古遗址中发现。而人属的这三种所组成的尼安德-索娃枝(Neandersovans),是现代人类(Homo sapiens)的姊妹群。现代人类的祖先大约在75万年前与尼安德-索娃枝的祖先分开(diverged),分别进化成人属不同的种,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尼安德特人从13万年前开始,生活在整个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直到大约4万年前,全部灭绝。尼安德特人已经有挺高的智力。他们有了石材工具业,还可能能够生火和建造窑炉,至少能做白桦树皮胶粘剂、类似于毯子和雨披的简单衣服,能编织,能在地中海中穿越航行,能利用一些药用植物、以及处理和治疗一些重伤,懂得储存食物,并使用各种烹饪技术,例如烧烤、煮沸、烟熏。

 

 

最有趣的是,尼安德特人跟蒙古人种(东亚和东南亚人)和高加索人种(白人)的祖先曾经有过通婚,因此亚洲人和欧洲人的基因中有尼安德特人的痕迹;这使得亚洲人和欧洲人对一部分疾病天然免疫,但却更容易受到一些病原体(如新冠病毒)的侵害。笔者将在下文谈论尼安德特人遗传给我们的这部分基因跟新冠病毒的关系。敬请关注!

 

----------

作者简介植物学家,四川石棉人,《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维也纳法规》和《墨尔本法规》的中文译者;兰州大学学士,中科院硕士,美因茨(Mainz)大学博士;自2006年起为世界上植物学研究前三甲之一的美国密苏里植物园教授。其研究兴趣为维管植物的分类、进化和生物地理;洞穴植物多样性与起源演化;发表SCI论文179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论文169篇;发现和发表植物新科2个、新属8个、新属下等级58个、新种215个、新组合83个;发表30个植物大类群的进化树,是近十年来世界上最活跃、最高产的蕨类植物学家;其研究被世界主流媒体报道,如法国《国家地理》、英国《卫报》、美国《耶鲁环境360》、《圣路易斯杂志》和《圣路易斯邮报》。

 

《植物学家的野外考察手记》内容简介

    作者多年来在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进行野外考察,探索人类未知的植物新种、植物多样性和演化。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溶洞天坑、高山峡谷,还有路边淳朴的村民小院、简陋的乡间旅馆,都留下了他和团队成员的脚步。

    他用日记真实地记述了一个个植物新种的发现过程——走过泥泞的小路、穿过一人多高的草丛、蹚过湍急的河流、从几十米的峭壁上靠一根绳索攀爬、……摔伤、碰到毒蛇、被蚂蟥叮咬而血流不止、受蜱虫威胁、遭遇毒贩都是家常便饭。然而,在他们发现美丽的生境和新的物种时,一切的艰难险阻都如浮云过眼了。他也用日记真实地记述了大山中山民的真实生活,为他们的美食感叹,也思考自己可以为大山中的孩子能做些什么,在见到遭破坏的生境时更是痛心疾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是贯穿这本书的暗线。

    书中有大量真实的物种和生境的高清图片,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般的探险。博物学爱好者也无需去翻阅大量的论文,而能直接让物种发现者本人给他们细细讲解,快哉!

    该书也是实用的非大众景区深度游的旅游指南,里面记述了大量的泰国、菲律宾、美国及中国西南当地旅馆、美食、文化方面的信息。

    该书将于2021年春天,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

近期原创之美国的故事系列(关注公众号后,可查看):

部分有关病毒的公众号文章转移到《文学城》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6798/

2020/10/02:《大选与金钱:看看美国的顶级富人支持川普还是拜登?》

2020/09/15:《那些年美国人吃蝙蝠引起的疾病。。。》

2020/09/13:《地球上最致命的15种生物:新冠病毒算老几?》

2020/08/16:《非洲新冠:为什么死亡率极低?》

2020/04/29:《历史上20次大瘟疫的特点、新冠肺炎与气候变化》

2020/04/26:《可怕的发现:新冠病毒耐热性究竟有多强?》

2020/01/15:《泰国印象:记植物学家的野外探险》

2020/01/09:《这里的初冬,竟然如此美丽!》

2020/01/02:《毒品走私?在美国-墨西哥交界水域,我们发现惊天秘密!》

2019/12/27:《墨西哥:乘潜艇(submarine)探索加勒比海》

2019/12/25:《闪游伯利兹:这个很少有机会了解的国度!》

2019/12/20:《洪都拉斯:罗阿坦岛(Roatán)上无所求》

2019/12/18:《加勒比海上的游轮:资本主义在此腐朽、堕落着。。。》

2019/12/16:《梦碎音乐之都——新奥尔良(New Orleans)》

2019/12/07:《游美国的女士州孟菲斯令我向往》

2019/11/29:《火鸡、土耳其和感恩节:为什么火鸡土耳其的英语都叫turkey?》

2019/11/25:《游巴布勒公园:揭秘美国密苏里州立公园之父

2019/11/22:《这个公园,世上唯一:半小时内近距离观赏成群的野牛、麋鹿。。。》

2019/11/19:《密苏里的少林传奇:记麒师傅武馆和刘隼艺校庆典》

2019/11/14:《美国也有盲人摸象?游密苏里的大象石公园》

2019/11/11:《密苏里的九寨沟:游姜森峡谷(Johnson's Shut-Ins)》

2019/11/09:《深秋100景:这里的秋色算不算世界上最美?》

2019/11/07:救命树的故事:重游密苏里的泡菜泉公园》

2019/11/03:《赏红叶,救美人:去森林公园赏秋路上的奇遇》

2019/10/28:《嗨在金秋:记圣村的K歌耙蹄》

2019/10/22:细嗅蔷薇:寻找沼泽蔷薇,见识美国农村》

2019/10/11:《到密苏里欧沙克Ozark,寻找恩额曼瓶尔小草》

2019/10/05:《《彝族舞曲》的故事》

2019/09/30:《在圣村参观蒋未未的艺术展》

2019/09/23:《参观伊利诺伊州一所社区大学,让我震惊不已。。。》

2019/09/09:《圣村巴蜀同乡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