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正文

\'子欲养而亲不待\'考

(2020-02-27 07:18:57) 下一个
 
韩愈《杂说》四中有一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前以为,这便是成语"伯乐相马"的来源,其实不然,韩愈亦用典于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韩婴,涿郡鄚人。《史记》和《汉书》记载,汉文帝时他曾任博士,汉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后人又称他韩太傅。 韩婴是著名的经学家尤以《诗经》研究见长,世称"韩诗",与辕固生的"齐诗"、申培的"鲁诗"并称"三家诗"。著有《韩诗内传》、《韩诗外传》、《韩说》等。南宋后仅存《韩诗外传》,还可能已经后人修改,而"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语,便出自《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卷九的原文是:“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相同的故事和引文,在《 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中也有记载。
当下市井中,常见有"子欲养而亲不在"者,如吴秀波主演之《大将军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便堂而皇之,而民间尚有''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孝而亲不明''等多个版本,均为此语之衍生。
有的大师认为"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假赝之处,是因为"在"是现代汉语用词,而"待"才是古汉语,文字时差近两千年。我则不以为然。古汉语中,''在"为"健在"释义时,有据可查。《论语·里仁》中便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之句,可见这位大师之考有待商榷。
出处虽为"子欲养而亲不待",然"子欲养而亲不在"亦通,但意境高下,却有分别。
"在",是一个表象用词,内涵为点的截止;"待",是一个阶段用词,内涵为线的描述。"在",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外延为普通信息的传递;"待",是对心理感受的描绘,外延为主观愿望的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在"刻画了一个简单的悲剧场景,表达了孝子们丧亲的客观事实;"子欲养而亲不待"则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包含了父母、子女双方无法割舍的互动,将人生的这一遗憾渲染得更加无奈。"子欲养而亲不在"是景,"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情!
王昌龄的《诗格》有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可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方显意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偶題》),当年诗人贾岛为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一字之准确传神而苦吟不止,方有今日的"推敲"一词。古人治学,先求达其义,而后致其工,这是士人应有之操守。
总以为,人生最折磨之事,一是期盼,一是等待!张爱玲说,"人的一生中有大大小小的等待" ,最初,我们等待着自己快快长大,后来又等待着心上人爱的回应,再后来等待孩子的出生,再后来等待发财梦的实现,而最后的等待,便是对亲情无尽的挽留······
小女桃花,年方一十,前路漫漫,谁与君行?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唯愿各自珍重,恪守这份亲情的承诺,保持此生挚爱的等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