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正文

\'牛爷,那我跟这坐会儿\'

(2020-03-01 06:36:21) 下一个
《正阳门下小女人》中,戏骨倪大洪饰演蔡全无这一角色,关于蔡全无的名字,饰演"牛爷"的该剧总制片人、编剧郝金明借徐慧真之口,释义为: 蔡全无的父亲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小时候蔡全无念过私塾,并不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有一句古话叫“知者减半,省者全无”,这是蔡全无名字的由来,意思是知道也要少说两句,或不说(无即不惹祸),言多必有失,祸从口出。也就是告诫人“言多必失,不该说的不说”。
 
以"牛爷"戏剧性的构思,父亲为儿子起了个有寓意的名字一一全无,希望他恪守"言多必失"的准则,奉行圣人"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教诲,进而完善做人的操守,而蔡全无这个角色,也恰如父愿的成为了一个表面木讷~~"一年也说不了几句整话",实则内心通透的人。倪大红坦言:“这个角色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因为他不说话,最难演的也是因为他不说话,他是一个接地气的小人物。”倪大洪的创作是成功的,无可厚非,但对"牛爷"对"全无"的释义,本人却无法与其同坐一条板凳,借用剧中第七集蔡全无因成功讲课而成小酒馆里的"名人"后所说的一句台词~~"牛爷,那我跟这坐会儿"。
"知者减半,省者全无"一语,出自《增广贤文》上篇,原文上下句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在家由父,出嫁从夫。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增广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既然是普及读物,又是古书名句、民间谚语的汇集,便有多种版本流传。比如"水至清则无鱼"的下一句,便有"人至察则无友"、"人太急则无智"、"人太察则无谋"、"人至贱则无敌"等多种形式,而"知者减半"的下一句,亦有"省者全无"、"愚者全无"两个版本,于是乎对该句的解释也就见仁见智。
 
对版本"知者减半,愚者全无"的解释:
 
甲.世上的聪明人若减少一半,那么愚笨的人也就没有了;
乙.把所有自认为是智者的人减去一半,那么这世上就没有愚蠢的人了。也就是说那些智者才是愚者。(因为他们不懂得人至察则无谋);
丙.人并不如自己认为的那么聪明,所谓的聪明人中顶多一半算的上真正聪明的,没有真正一无是处的蠢货;
丁.即使是有才智的人所提出的建议也只能听信一半,更何况那些无知之人所提的办法,更是不能采纳。
 
对版本"知者减半,省者全无"的解释:
 
甲.知道也要少说两句,或不说(无即不惹祸)。言多必有失,祸从口出;
乙.知道一点半点的又要减半,完全知道并能明白其中真谛的就一个也没有了;
丙.有可以说一知半解,若全然明白便不会有开心快乐;
丁.对事物的全部了解的人也许只有一半是对的,而对事物的来龙去脉完全通晓的人几乎是没有的;
戊.这世上只能说半数人知道一些,没有人是什么事都懂的;
己.自认为聪明的人应抱有谦虚的心态,即使是之前已知认定的常往之事,也要有存疑观变化。因为能做到时时自省,及时更正的人,根本不可能。
 
从各位大师们的"神回复"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便是对"知者"的理解分为两派~~"聪明人"和"知道"。
认为"知者"是"聪明人"的,无疑是认定"知"为"智"的通假字,并以《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为论据。而认为"知者"为"知道"、"知识''本义的人则毋庸赘言。
通假字,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种现象,是古代文字历史发展变化的一种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
通假字的形成有如下成因:
一.由于文字初期造字有限,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多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二.因避讳替代;
三.焚书坑儒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四.古人在记录时常依据声音来记录,即“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
五.古人写了错别字;
六.民间普遍用通假字,以讹传讹,用惯了。
《增广贤文》成于明代,且属幼童启蒙读本,理应不需讲解就能读懂,因此才能通过此书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全书出现"知"字共计58处,上篇22处,下篇36处,均为"知道"、"知识"的意思,如"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下礼仪无穷,一人知识有限"。可见,文字发展到《增广贤文》时,"知"为"智"的通假已成历史。
《增广贤文》对人性的认识,是以说教的口吻,以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来洞察社会人生,其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社交,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城府,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我认为,"知者减半,省者全无"并非如"牛爷"所理解的阐述一种"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处世城府,而仅仅是想表达最简单的劝学思想~~读书有知识的人少了,明白事理的人会更少。
表达相同观点的句子还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黑发不知勤学早,看看又是白头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
欲昌和顺须为善,要振家声在读书。
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凰池。
 
"牛爷"高才,以两个《正阳门下》将老北京的风骨展现于大胡同、四合院的家长里短之间,而于"蔡全无"之名字考,纯属一家之言,实乃热爱之余的走心之举,班门弄斧,仅博大方之家一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