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发自吉祥果原创文章《了知并破除悭贪,打开福报阀门 》

(2021-07-11 10:32:26) 下一个

了知并破除悭贪,打开福报阀门

送论坛诸位仁兄一句金玉良言:不要总是求,越求越不得!
因果是自然之事,施舍是自然之福,
有求之心,是诸位修福的第一障碍。

论坛的师兄,何时变成:只知勇猛布施,不知索求为己,则福报当下至矣。

你心中索取什么,希望得到法界众生什么,这种念头越是强烈,你希望索求于众生的东西,你会加速失去。
你心中布施什么,希望给予法界众生什么,这种念头越是强烈,你希望布施给众生的东西,你会加速得到。

念念索取追求什么,你会加速失去这种东西。
念念勇猛布施什么,你会加速得到这种东西。

这两句话,是法界的真理之一,佛经中比较偏重宣说后者,即布施什么得到什么的原理。
但是对于“索取什么,会加速失去什么”的原理,虽然不是偏重宣说,但是经典依据也是非常确凿,下文引用悭贪心的本质来解释。

可惜很多人对于这一真理,缺乏深刻认知,因此造成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极大障碍。


请参看下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夏安居竟,往至佛所,礼敬问讯。佛以慈心,慰喻抚恤:汝等住彼,得无苦耶?慈心矜笃,极怀怜愍。阿难见之,而白佛言:世尊,慈愍垂矜特隆,不审世尊,发如是心,为远近耶。佛告阿难:若欲知之,当为汝说。过去久远,不可称计阿僧祇劫,有二罪人,共在地狱,狱卒驱之,使挽铁车,剥取其皮,用作车鞅,复以铁棒,打令奔走,东西驰骋,无有休息。时彼一人,筋力鲜薄,狱卒逼之,躃地便起,疲极困乏,绝死复苏。彼共对者,见其困苦,兴发慈心,怜愍此人,顾白狱卒:唯愿听我躬代是人,独挽此车。狱卒瞋恚,以棒打之,应时即死,生忉利天。阿难当知,尔时狱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尔时,于彼地狱受罪之时,初发如是慈矜之心,于一切人,未曾退舍,至于今日,故乐修行慈愍一切。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贤愚因缘经》佛始起慈心缘品第六十三

以上案例,真懂的人,并不多。希望现在诸位看到这个帖子,真能懂。关于上述佛经依据,大多解释都是从慈悲喜舍心、菩提心的角度诠释,固然也很圆满。但是大家绝少从自然规律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角度,去解释和提及。实质上,互换菩提心,发愿代受众生业报,本身就是对这一自然规律的圆满应用-----索则失、予则得!

是的!索则失、予则得!
牛顿第三定律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这里是有体现的。
包括在藏传的互换菩提心的修持上,牛三定律在里面的作用原理,都是有体现的。

你向法界发起索取的心,法界就会回馈同等向你索取的力量,令你失去你本有的或者追求的东西,请永远记住这句话!
这就是索取什么,更容易失去什么的力学原理!

你向法界发起给予的心,法界就会回馈同等向你给予的力量,令你得到你发心给予众生的那种东西,请永远记住这句话!
这就是布施什么,更容易得到什么的力学原理!

不管你索取的是善的、恶的、有利的、有害的,你索取什么,就很容易失去它,
不管你给予的是善的、恶的,有利的、有害的,你给予什么,就很容易得到它!

你索取众生恶业,你自己会加速失去恶业。
你索取众生财富,你自己加速失去财富,

所以,你的索取心,有求心,就是你福报的第一障碍!
所以,你如果真正懂得这一甚深奥理------则你应当索取众生恶业由自己代受,这是你失去恶业的智慧之选,而不是索取法界和众生的财富和利益,如果你不想失去这些的话。反之,你应当给予众生财富和利益,如果你很想得到财富和利益的话。

如果诸位懂得上面这些话的甚深奥理,
那么互换菩提心的相关观想内容,其在作用力层面的作用奥妙,全部都在这里,至于互换菩提心其他层面的道理,是另一回事。
佛经所说,悭贪障碍财富的原理,其作用力层面的原理,也全部在这里,悭贪的其他原理,是另一回事。
希望有智慧的师兄,懂得我在说什么。
也就是说,作为凡夫的我们,应该扭转我们自己的心向。不能再继续走弯路了!
怎么扭转心向?
藏传互换菩提心的心向,就是我们应该建立的心向:索取众生恶报由我代受,赋予我之福德给一切众生。

如果诸位真的当下深契此理,扭转心向,当下就可以转运、灭罪、福报财富现前,甚至所求圆满。
因为佛法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就在这几句话。
互换菩提心的基础原理,也正是建立在“索取众生苦、给予众生乐”的心向和愿力上面。
只不过,互换菩提心的方向,和我等凡夫索取给予的方向,内容,完全不同。因为,我们索取的是众生之乐,给予的是众生之苦。

互换菩提心,是索取众生的恶报,因此修持互换菩提心,当下消业。
但是众生呢?是索取众生和法界的福报,因此,众生当下就比较容易失去福报,并给自己造成财富障碍。
这就是索取什么,反而会加速失去什么的原理,这是法界的自然规律,不以人为感情为转移。

诸佛菩萨深知此理,
故而,
我们应该修持的互换菩提心,是索取众生的恶业恶报,而不是索取法界众生的福报,是布施给予众生福报善报,而不是恶报。


下文探讨:如何精确给“悭贪”定义?

《地藏经》说:悭贪者受所用缺绝报。
《宝箧印经》说:悭贪业故,生贫穷家,衣不隐身,食不续命。

《十善业道经》远离贪欲(悭贪)得成就五种自在 
1、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2、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3、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4、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5、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诸位,看了上述经典,应该知道,悭贪是福报的最大障碍,能破除悭贪,则福报自在。
可是试问诸位,谁能精确的,符合佛法印的,为“悭贪”做出最精确无误的定义呢?
现在很多声名显赫的大德说:追求超出自己需求的财富,就是悭贪。
又有很多知名人士说:过犹不及,财富的追求有个限度,超过限度,就是悭贪。

我在这里,明确告诉诸位,他们的定义是错误的,错误到连“悭贪”的边都不沾。
如果你不能对悭贪做出精确无误的定义,你对于很多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很难找到正确的方向。
你所有追求的世间福报,出世间的修行,都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

其实,上文实际是用“中道”思想,来定义“悭贪”,所以他们认为追求超过自己需要的部分,就是悭贪。
但佛经中,从来没有用“中道”的标准来定义过悭贪,若不信,诸位可以拿依据来辩论。

有人说,哎呀,我穷得明天都揭不开锅了,孩子明天都没学费了,老婆住院费没了,马上被赶出医院了,自己快要饿死了,我都这么惨了,你还不让我和佛菩萨求吗?那我告诉你,就算你穷得现在只有一条裤衩了,你也不能生“索取有求”的心,如果你即便如此困苦,仍然念念安住勇猛布施给予的心,没有一念索取的心,那么,你这些问题,很快会在各种因缘下得到解决。因为你给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你有给予法界众生利益的心愿和心力方向,法界和众生就自动会有给予你的心力方向。

如果你觉得自己穷得只剩下一条裤衩了,你必须索求,必须有索取的心,那我告诉你,也许你连这条裤衩也会失去。
因为你给力的方向是错误的!你给予法界一个索取财物的心力方向,法界就回馈你一个索取你财物的方向,没准最后连你裤衩都被索取走了。
这就是内心用力的方向错误,不单纯是行为错误,而是心力的方向已经错误了。

如果你内心给力的方向错误,即便佛菩萨帮助你,你自动也会将菩萨加持帮助的善福因缘,自动推到一边去!
很多人说自己求佛求菩萨,说是怎么不灵,这就是原因之一!
不是佛菩萨没帮你,没加持,是你自己推掉了,自己障碍了!

悭贪心的精确定义:就是“只愿索求获得不愿布施给予的心”,根据悭贪心的猛利程度,轻重不同。
悭贪心包括了两个心力方向:
其一,将法界和众生利益索取给自己的心力方向,
其二,不将自己利益给予法界和众生的心力方向。
请务必注意:
互换菩提心,恰好和这两个心力方向相反:索取众生恶业恶果给自己受,将自身利益给予法界和众生受。

那么,我怎么来用佛经依据证明,我对“悭贪”的心力方向之定义是正确的呢?

《中阿含经》卷三十一曰:我见世间人,有财痴不施,得财复更求,悭贪积聚物。
《中阿含经》的这个意思,不是明显只有索求的心力,没有给予的心力吗?

破除悭贪心的一般方法:
勇猛布施自己最贪执的那种对境,也就是说,你最喜欢什么,就布施掉什么。
财布施破除对财富的悭贪,
法布施破除“法悭”

破除悭贪心的唯一殊胜方法:互换菩提心!
有人会说,破我执,破法执,空性慧,这些都是破除悭贪的殊胜法。
可是,这只是修持互换菩提心获得的结果,而不是下手处!

是否破除悭贪心的唯一衡量标准:唯有将善福布施给予的心力,毫无将善福索求获得之心力。即便有索取之心,也是索取众生恶业恶果代受。

我们明确的说:
悭贪心,和外在财富数量是不是过度,毫无关系。
比如,昔日世尊,见阿那律尊者穿针,视力看不清,大喊:“谁愿修福,为我穿针?”世尊当即回答:“我愿!”
世尊已经圆满一切福报,但是竟然不舍穿针之福!
按照某些人“过度求福即悭贪”的论调,世尊岂不是也成了悭贪?


由此可知,过度求福即悭贪的论调,纯属无稽之谈。
不但是无稽之谈,而且佛陀教导我们“求福无厌”。

再问,市井之上,常见乞丐流窜,衣不隐身,食不续命,他只希望衣食温饱,你说他的追求,算不算过度追求?既然他们的追求不算过度追求,那按照“不过度即不悭贪”的论调,难道我们可以说:乞丐们都断除悭贪了?因为他们的追求只求温饱,并不过度嘛!所以,佛教大德用“中道、中庸”的见地,来定义“悭贪”,本身就是自以为是。

稍加思维辨析,即知道“过度求福即悭贪,不过度即不悭贪”的论调,根本就不是佛说悭贪的原本含义!而且错了十万八千里!毫不相关!

所以,过度求福即悭贪的论调,纯属一些中国法师在中国“中庸”文化背景下一厢情愿的定义。他们将中国《易经》《中庸》中一些“过犹不及”的“中道、中庸”思想,去给佛经中的一些概念做定义,结果是错得极其离谱。

虽然佛经中,也有类似“中道”的思想,比如《四十二章经》“琴弦松紧适度”之说,就属于佛教的中庸中道思想。但是中道思想,不是随便哪一个佛教的概念,都适合来胡乱引用,用错了地方,就很危险。

因此,只要你的心中丝毫没有索求之心,念念都是给予众生的心,你尽管去修福,哪怕你的财富超过李嘉诚,超过比尔盖茨,超过毗沙门天,超过忉利天,超过摩醯首罗天,超过大梵天,,乃至于达到和佛陀一样的福报,也没人有资格给你定义悭贪!

悭贪,只和心力的方向是索求还是给予有关系,和外在财富数量的多少,乃至和财富多寡是否过度,毫无关系!

如上文所言:若悭贪和外在财富是否过度获取有关,那么,很显然:越富贵的人越悭贪,越贫穷的人越不悭贪,乞丐甚至毫无悭贪。这显然不成立。从这里推理,我们就知道那样去定义悭贪是错误的。乞丐一样悭贪,甚至更悭贪,如果不悭贪的话,他怎么会是乞丐呢?富贵者可能反而不一定更悭贪,因为不悭贪才会富贵嘛!所以,很明显,用追求财富是否超过需求的限度来定义是否悭贪,这是信口开河的讲法,无关佛经本义。

不能对“悭贪心”这一概念精确定义,就好像上阵杀敌找不到敌人,破除悭贪心犹如杀敌,可是你找不到敌人,子弹上膛,但是你对不准敌人,胡乱开枪,如此浑浑噩噩,如何杀敌?如何破除悭贪?

所以,佛法的一些名词的含义,必须反复对比各种大德开示,对比佛经论著,最终找到最精确无误的定义,且不可随意听到一个说法,就深信不疑!

精确定义了“悭贪心”及其本质,精确掌握了破除悭贪的方法,才具备破除悭贪的能力!
悭贪心一旦破除,就等于打开了你财富的死结、打开了一切福报的死结!
悭贪心一旦破除,就等于摧毁了阻碍你福德种子生长的最大障碍!
悭贪心一旦破除,就等于给佛菩萨对你赐予福报加持,清扫了障碍!


吉祥果
2013.10.19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