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忆敦煌

(2024-01-06 19:37:23) 下一个

说起甘肃的旅游景点,恐怕最著名的就是敦煌了。可是如我在甘肃生活了近八年,却一直没有去敦煌旅游过。即使在兰州工作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在那边有朋友,我也没能找机会去趟敦煌。我的敦煌之行是离开甘肃四年之后回兰州休假的时候才得以成行的。

二零零二年的冬天我回兰州探亲。那时候电影《英雄》正在热映。电影很美,我去电影院看了两遍。据说电影的外景大部分是在敦煌拍的。正巧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朋友王君那几天也在兰州,他热情地邀请我去敦煌一游。于是我决定抽上两天时间去弥补我在甘肃多年的这个缺憾,第二天就独自一人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从兰州出发坐了一夜的火车,第二天早上到达敦煌站,也就是柳园站,然后乘出租车去敦煌市区。敦煌站离市区一百二十多公里,沿途都是戈壁滩,是全国离市区最远的火车站。到敦煌已经过了中午,先去街上吃饭。敦煌的羊肉粉汤很不错。坐在敦煌的老街上,喝着浓厚的羊肉汤,暖和过来的脑子就开始神游了。这是我到过的中国最西点。想到这座河西走廊西端古城的石窟,壁画,阳关,戈壁,以及这里几千年来的变迁,立刻就感受到了一股历史的苍凉和神秘。自从霍去病的汉家铁骑击破匈奴,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中原文明开始在这个绿洲驻足。两千多年来,匈奴人,汉人,蒙古人,以及众多的中亚民族在此聚散,无数的客商沿着丝绸之路来往,各种政治,文化,宗教在这里碰撞与融合。在经历了许多的朝代与城邦的兴废之后,所有的热闹和零落如同戈壁滩上的风拂过,留下了这座小城静静地矗立在沙漠绿洲之中,和我一起沐浴着这冬日午后的阳光。

因为时间已经有点晚了,王君安排我下午先去距敦煌市区七公里的鸣沙山和月牙泉玩。我在鸣沙山骑了骆驼,玩了滑沙。鸣沙山真高,沙橇从高高的沙山上滑下来很快,但是没有发出传说中的沙鸣。可能是因为那天刚下过雪,阴面的沙坡上还有一些积雪,沙粒比较湿润的缘故。

月牙泉就在鸣沙山下,泉边有一古寺。沙山,古塔,月牙泉,远远看去整个景区的构图浑然天成,非常和谐,似大师手笔。即使早已了解月牙泉由来,在现实中真的看见沙漠中出现这么一弯泉水还是不由得感叹造物的神奇。冬天的月牙泉面有一半结了冰,另一半水平如镜。泉边有些许干枯的芦苇红柳。这时候夕阳西下,沙山被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衬着蓝天,倒映在水面上,有一种沉静的美。

傍晚时分王君带我去了莫高窟。苍茫的暮色中,西面一溜低矮的小山荒秃秃的,和西北别处的小山没什么两样。山脚下有一条小河已经冻住。在河畔的断崖上,高低错落地分布着大大小小几百个洞窟,那就是著名的莫高窟了。在莫高窟的对面不远,是敦煌研究院。这是一座汉代风格的楼,古朴典雅,楼形很好地和背后的三危山融为一体。再远处能看见的就都是沙丘了。

夜宿莫高窟宾馆。冬天是那里的旅游淡季,那天晚上整个宾馆只有我一个客人。一夜无梦,我早早地醒来了。看时间大约是凌晨五点吧,想出去走走,才发现夜里宾馆的服务员把大门一锁也回家了。我只好从大门链子锁的缝隙里钻了出去。外面真冷,天气预报说夜里气温是零下二十多度。没走多远就上了沙丘。东方还没有发白,天上没有月亮,只有满天的星斗闪烁。这是怎样的星空啊!沙漠里,周围没有任何人工的灯光,这是我看过的最亮的星空。群星在清冷的夜空里寂静地灿烂,一如千万年来的那样。它们曾经这样见证过我们的祖先把艺术和宗教在这里升华。莫高窟还在沉睡,只能看见一排平伏的背影,在夜色里充满了神秘和庄严。启明星在东方的天空如同一盏明灯悬挂在沙山上。有冷风吹过,传来佛塔上轻轻的铃铛声,在黑夜里听着格外空灵。在外面转了一会儿,没有三脚架,我用手持相机照了几张夜景。凌晨的严寒冻得我手脚冰凉,在东方开始发白的时候,我逃回了宾馆,钻进被窝暖了好一会儿才热和过来。后来想,凌晨的这一番折腾,也许就是我这天正式进入莫高窟的一个序曲,或者说一个仪式,使我在哆哆嗦嗦中得以一拜莫高窟苦寒荒芜的自然的一面。

用过了早点,王君就带我去莫高窟了。对于很多去敦煌的游客来说,进莫高窟就是一个朝圣的过程。敦煌的历史大都烂熟于胸,里面的壁画也都曾略窥过一二。大家都是怀着同样的心情,来寻找心中的那个敦煌,来享受一种情境。当进入那个郭沫若先生手书的莫高窟牌楼的时候,我的心情也同样的神圣。王君找了一个研究院的导游来陪同,他们俩带着我一个一个洞窟很详细的参观。那天只有我一个游客,我们转得很从容,总共看了有几十个洞窟。导游尽量按着洞窟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参观,从南北朝到隋唐,再到五代以至宋元,好让我能理解佛教的本土化的传播进程和壁画风格的变迁。这里不仅有著名的壁画,也有精美的塑像,每一个洞窟都各有特色。虽然历经岁月,但是大多数的壁画和佛像还是保存得很好。导游讲得很详细,我听得很激动。虽说我之前也拜访过许多的佛教寺庙和石窟,但这是第一次仔细聆听壁画和佛像的故事。随着导游的介绍,佛陀的庄严,菩萨的慈祥,飞天的曼妙,伎乐的舞动,民间的疾苦,历史的兴衰,以及魏晋的风度,隋唐的气象,都一幅幅生动地展示在我的面前。慢慢的,眼前看到的不再是佛像和壁画,也不再是我以前在书本和网络上了解到的那个碎片化的敦煌,而是一股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完美交融和累积着的文化,宗教和艺术的洪流,虽然保存在这偏远的荒漠之中,但是仍然无比鲜活,美不胜收。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莫高窟被称作中华文化璀璨的珍宝,为什么她能吸引一代代的艺术家来学习守护。那天真有一种泡在历史和文化的海洋里的感觉,我好像是被这股洪流裹着浸着身不由己地漂流。大半天时间的游览,我仿佛是被一种丰富到有点窒息的激动包围着,久久不能平复。进窟的时候因为按规定存放了照相机没有拍照,现在只恨自己那天也没有做个笔记。如今已经记不清看过的所有洞窟,能记得的就是整整一天的那种激动。

后来想,如果我是搞文史或艺术的,我也许会和很多前辈一样选择留在这里,在蓝天和黄沙中沉浸在艺术的河流里工作。王君是做保护的,扎根敦煌二十多年学以致用也颇有建树。

因为时间的关系,那次我没有去看附近的阳关遗址和雅丹地貌,但是仅仅那天的莫高窟之行的感受就足以让我觉得丰富到近乎奢侈,以致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觉得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不过如果说的是东亚文明, 向西发展, 那个时期确实如此。 长安和罗马当时有很多联系。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前几天也看到一位网友写敦煌。 很赞你们的分享。
东亚文明怎么是西来呢? 敦煌的的壁画和雕塑唐代元素较多。 更早的也有。 当然唐代的佛教是印度来的。敦煌形成的时期, 英国还是一个封建王国,美国还没有呢。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东亚文明西来的证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