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海归 小故事(四)

(2018-04-07 04:09:48) 下一个

除了在海外动员外,国内要求留学生家属写信,动员他们在海外的子女亲属,争取他们回国。虽然与国外的普通邮件都已禁止,但政府于1949年12月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有关留学生回国的各项问题,包括与国外留学生的联系,保证留学生与家人的信件畅通。各省市还成立了“留美学生家属联谊会”,定期活动,交流“动员”经验。他们还经常请刚回国的留学生一起联欢,从他们那儿打听自己海外亲人的情况。北京的张青云就是从刚回国的高联佩那里打听到弟弟在美国的新地址的。

“上海留美学生家属联谊会”有这样一段报道:“在回国的留学生中,不少是经过家属或亲友的努力争取而促成回国的。1957年回国的留美工程理学博士罗祖道,其父亲和姐姐发挥了很大作用;1958年回国的留美物理学教授黄国祥,就是通过他岳父做了很多工作;1958年回国的留美土壤力学博士钱寿易,从与科学家钱学森的通讯联系中得到了启发,加上他姐姐、爱人和家庭的动员而回国;1959年回国的留美物理、机械硕士冯永祥是在老师张霭墨(上海市留美学生家属联谊会副主任委员)的推动下,由其父亲请回来的。”

罗祖道回国时已经37岁了,当人问他为什么放弃优越的生活回国,他说“家父年迈,我回来是应尽之道”。另外,他单身一人,到了1959年40岁,才与舞蹈家胡蓉容结婚。

冯永祥,威斯康辛大学机械工程和物理双硕士,29岁回国,也是未婚。在美工作学习共10年,勤工俭学,在一个美国人家里当过厨师,是威斯康辛中国同学会主席,已入美国籍。回国前曾参加瑞士世界青年联欢会,与中国代表接触,了解回国问题。父亲冯积明,解放前是上海瑞和进出口行老板,公私合营后任上海工艺品出口公司草帽科科长,有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行为,但因儿子在海外留学,未处理,条件是必须要动员儿子回国。

 

争取有机化学硕士姜尧的过程相当艰难。姜尧30年代就出国,解放后姜尧的父亲姜子贤和弟弟姜三纲多次写信动员他回国,但姜尧表示已在海外20年,“勿谈回国”。父亲虽想念儿子,但心里也有顾虑,多次向政府了解,儿子在美国的成就和著作在国内会有多少科学价值,回国后的待遇和地位会怎么样。原教育部副部长林汉达曾是姜尧在美国的同学,现在成了右派,父亲很担心儿子回国后说错了话,也会被打成右派,请求政府“对刚回国的人多多包涵”。政府在动员姜尧的同时还要做父亲的思想工作。毕竟有思念故土之情,姜尧接受了香港方面的邀请,有意在香港大学任教,又遇到许多挫折。“上海留美学生家属联谊会”与国务院专家局、姜三纲所在单位包头钢铁设计院共同协调,打算安排姜三纲去香港与哥哥见面,表达国家的热情期盼,甚至愿意帮助解决姜尧在美国出书的版税问题。结果,一拖再拖,到了1959年无果而终。

在陕西西安工作的季福南因积极动员嫂兄施履吉回国遭组织审查。原因是为了得到施履吉在美国的地址,曾写信和在香港的国民党反动人员联系过,而且施履吉回国后的表现让组织上不很满意。这一下子他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清了,尽管他把所有来往信件统统交给了组织,他的政治结论迟迟拖了两年才做出。一旦清白,他立刻调动工作去了江苏常熟。

施履吉,哥伦比亚大学生化博士,1955年回国,跟生物所行政副所长康子文有冲突,看不惯设备管理和领导工作作风,曾提出离开生物所,甚至说周总理有来去自由的政策,要回美国去。以后被选为院士。

 

谢希德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物理博士,回国前心情很矛盾,她首先想到新中国刚成立,科研条件和物质条件远不如美国优越;还考虑到对马列主义不甚明了,对共产党了解也不多,还听说国内政治运动骇人听闻。当时在菲律宾的父亲谢玉铭也强烈反对她回国。她在国内的弟弟谢希仁不断给她写信,宣传新形势,还详细描述了清华是如何热烈欢迎钱三强回国的,一而再、再而三动员姐姐回国,对谢希德下决心1952年回国起了关键作用。父亲以后移居台湾,至死也不跟女儿联系,让谢希德很伤心。

 

李敏华也在麻省理工攻读博士,她姐姐李瑞华在上海想做些小宗买卖,每次写信提回国的事少,买东西的事多。先是要妹妹买些派克钢笔,一次寄三五支,发现销路很好,利润丰厚。以后胃口大了,看回国的留学生多起来了,就要妹妹托人带收音机,并多带真空管,型号是35GL、12SG7等;打字机牌子要好的,如Underwood和Royal;缝纫机要Singer的。她还认识在纽约的进出口商,“只是你们在波士顿,比较困难”跟他们接头。李敏华和丈夫吴仲华1954年回国。

范秉哲解放前是云南医学院院长,当地名医,在西南地区声望很高。刚解放,因家里有地产,怕被抓斗,带着一家子从越南逃出国境到法国。妻子谭蕙英原是地下党,曾被清除出党,因此对党也心怀恐惧。云南省统战部一直把他当成争取对象,通过他以前的学生曾恕怀、杜棻不断写信,范秉哲一家于1956年回国。严格讲不该算海归,只是高教部留学生管理司和国务院专家局都参与了争取工作,而且为从事研究工作他自费购买了价值6000美元的先进医疗设备带回国,所以并不能仅仅算是“爱国民主人士”。

老海归 小故事(三)

老海归 小故事(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