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晓舟

如果不能重生,就让我回忆过去;如果迷失了方向,就让我重新审视曾经走过的路。
正文

《超简美术史(12)》——古典主义和巴黎阿提喀主义

(2022-11-26 09:53:08) 下一个

6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绘画是17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它偏重理性,注意形式的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古典主义在法国著名画家普桑的领导下达到顶峰。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欣赏艺术带给人们的那种古韵之美。在19世纪,法国又兴起了新古典主义美术。

尼古拉斯·普桑(1594年-1665年)

尼古拉斯·普桑是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尼古拉斯·普桑崇尚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提香,醉心于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虽然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构图,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

他和巴洛克画家主要区别在于:他强调的是理性而不是激情;他强调的是朴素、庄重而不是华丽与夸张。他提倡的是一种永恒、和谐、理性、宁静的艺术,为古典主义艺术奠定了原则。总之,他很有才气也很有个性。他师古而不泥古,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对人类的未来抱有一种美好的向往,同时,把美好的理想寄托在普通人的身上。

(画25)《诗人的灵感》尼古拉斯·普桑作

1630年初,拉斐尔(Raphael)在罗马画了一幅名为《帕纳斯》的著名壁画,而尼古拉斯·普桑则以同样题材画了油画《诗人的灵感》:阿波罗在他居住的帕纳斯山上,膝上放着一把竖琴,一旁站着诗神缪斯,阿波罗正指点一位年轻诗人作诗,而两个小天使正要为他戴上桂冠。

普桑的油画《诗人的灵感》被私人收藏,而始终无法放入殿堂,供民众欣赏。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重见天日。自此,《诗人的灵感》如刚出土的宝石般,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从表面看来,普桑油画《诗人的灵感》的主题并无任何奇特之处。帕纳斯山自文艺复兴以来,又被诗人称作“艾利龚”或“平特”,山上住着太阳神阿波罗及九位缪斯(诗神)。继但丁和贝特拉克之后,作家们更把这座山视为荣誉和文学灵感的象征。他们认为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死后会来到神灵的山坡上,接受神给他们的奖赏,或是自己祈求阿波罗赐予他们智慧。

公元1537年,著名诗人阿雷廷便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在梦中见到自己被带到了帕纳斯山。”普桑的这幅《诗人的灵感》,可说受到这种传统不小的启迪。画中,诗人在那位用手指着纸的阿波罗的指导下写诗,手拿桂冠的小天使则预示着诗人将永垂不朽。

然而普桑《诗人的灵感》这幅油画的真正新奇之处,在于作品不仅歌颂诗人的荣誉,同时也展现音乐家和画家的功绩。例如站在阿波罗身旁的是一位作家,一顶桂冠就足以显扬他的成功了,但为什么会出现好几顶桂冠呢?——天上飞的小天使手拿着两顶桂冠,在缪斯和阿波罗之间的小天使也拿了一顶桂冠。历史学家马尔克·富马罗利对这三顶桂冠的寓意作出以下的解释:“这是普桑内心希望结合诗、音乐和绘画三种艺术。”

油画《诗人的灵感》在构图上可算是古典作品的优良典范。画的中心人物是阿波罗、缪斯和诗人,普桑对这三个人物的安排使作品富有节奏感。前景中的小天使及后景的树身,与人物相互呼应,在画面上勾勒出纵向线条。背景则由横线条组成:山丘、灰色和橙黄色的彩云。唯一的斜线条是空中正要给诗人戴桂冠的小天使。

(画26)《阿卡迪亚的牧人》尼古拉斯·普桑作

这一幅著名的《阿卡迪亚的牧人》含义较晦涩,一直是美术史上莫测高深的难解作品。

“阿卡迪亚”,即古代传说中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乐土”。画上展现一块宁静的旷野之地,和煦的阳光照在仅有几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净的蓝天。四个牧人,头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围在一块墓碑前在研读着铭文。一个连腮胡须的牧人跪着读出碑上铭文,并回过头来向右侧的一个女牧人说着什么,石上的拉丁铭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

据美术史家的解释,这里的“我”,是指“死神”。那末,铭文的意思似乎是说: “在美好的乐土里,死也是不可避免的。”显然,这是一种“风光虽好,人生苦短”的感叹。我们从左侧一个伏在墓顶上的牧人的表情看,他低着头,似有缅怀之情,与右边站立着的女牧人形成对比。女牧人身着黄衣蓝裙,是全画最跳突的色彩。这个女性形象费人猜思,据说,她是美好人生的象征。她虽含颌垂首,默默倾听着铭文,却给人以一种抚慰感。疑虑与抚慰,惆怅与哀思,围绕着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让人紧紧思索。 这里的女牧人与男牧人构成了形象化的一种情绪对比。似乎隐隐地在向观者表白:“死何足惧?阿卡迪亚毕竟是世人的向往之地。”

这种非现实的牧歌式悲凉情调,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画家当时的处境与对艺术的憧憬。画上人物的服饰都是仿效希腊雕刻风格的。他始终把这种形象视为艺术的崇高表现。不过对于西方人来说,也许确能发思古之幽情。

(画27)《台阶上的圣母》尼古拉斯·普桑作

《台阶上的圣母》几乎不象一幅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画,对圣母、圣子、圣安娜以及施洗约翰等人物的处理,似乎都服从于一种构图的思考。画家最关心的是规范性: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圣母的红衣蓝裙、圣安娜的黄袍,右侧圣约瑟的黑色法衣,这些色彩上的鲜明对比,具有一种庄严的审美价值。人物是那样矜持,象一出舞台剧。背景还用古罗马的建筑物,整个画面缺少宗教意味,但也不具备拉斐尔那种天伦趣味,它给人以和谐与对称感,从构图中透视出艺术家潜心于古典艺术规范的执着精神。

7 巴黎阿提喀主义(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1647-1660)

在艺术史中,巴黎阿提喀主义是指1640年道1660年法国的绘画运动,当时的巴黎的画家追求一种被称为新古典主义风格,这是一种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风格,这种风格以复杂、缜密、严肃、光亮和和谐为主要特点。巴黎阿提喀主义画家的绘画主要是模仿拉斐尔等古代大师的绘画风格。

可以看出,巴黎阿提喀主义与以尼古拉斯·普桑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无论是出现的时间还是他们的艺术追求都是极为相似的。那么为什么这两种极为相似的艺术流派不能合二为一呢?首先,这两种相似的画派虽然艺术追求基本相同,但是艺术表现还是略有不同的,关于这一点读者可以自己比较和体会;另外就是这两个画派的活动地域不同,巴黎阿提喀主义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巴黎,而古典主义主要是在罗马。

尤斯塔什·勒苏厄(Eustache Le Sueur 1617年 - 1655年)

尤斯塔什·勒苏厄是法国著名画家,法国画院的创始人之一,他以宗教题材绘画闻名于世,他是巴黎阿提喀主义画派中的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倡导者.

(画28)《圣女在庙中的呈现》尤斯塔什·勒苏厄作

关于这幅画想说的不多,读者可以自己将它与普桑的类似画作进行比较。

(画29)《塔玛尔强奸案》尤斯塔什·勒苏厄作

这幅画描绘了塔玛被她的哥哥暗嫩(Amnon)强奸的情景。据《圣经》记载,暗嫩是以色列王大卫的长子。据传说,暗嫩爱上了自己的妹妹塔玛,他和朋友设计了一个陷阱,他假装生病,让玛塔来照顾他。当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暗嫩手举匕首威胁自己的妹妹,接着就强奸了塔玛。后来这件事被他们的兄弟押沙龙(Absalom)发现了,押沙龙杀了暗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