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智力,知力,科学和科学素质:论某些科学工作者的虚弱

(2023-01-01 14:21:36) 下一个

科学是基于分析实证的学问,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认知能力,一部分是认知成果。

能力是活的。包括思维方式、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开放的心态、求实求是的作风等等,这是知力。

成果就是能力产生的各种知识,包括成形的公理,方法,结论等等,这是知识。

对应这两样,就是智力。

智力其实也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贮存知识的能力,一部分是开创新知的能力。

科学是靠什么进步的?当然是能力。科学史无数次证明,任何学科,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往往要重新检视现成理论工具,修正或者推倒重来。

这就象是修路,遇到现有工具不能克服的障碍时,优秀的科学家总会尝试新的办法,比如升级工具或者绕路,解决问题。

这就是知力的作用,是为什么科学会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如果知力不够,比如贮存力特别强,开创力特别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就会成为科学教徒。这些人特别乐于贮存并展示已经成形的知识,好象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的一样,甚至比他们自己发现的还要笃定,特别勇于用这些知识去攻击他们不了解的东西。

这就是科学家与科学教徒,知力与知识存贮器的区别。

科学家是开放的,进取的,知力是探索的、创新的;而科学教徒则是闭塞的,守成的。知识存贮器则是排外的、自我满足的。

昨天俺说到跟一位生物学家聊天儿,听他讲到一些分子生物的知识,俺认为这可以支持俺的生理与心理相通的看法。结果就有网友跳出来说这些知识不新鲜,俺在给中医贴金,嗒嗒嗒嗒。。。。

充分展示了一个科学匠的闭塞与知识存贮器的无聊。

从头到尾,俺没有说这些知识是新的,也没有说这些知识是旧的,没有说这些知识支持中医,也没有说这些知识反对中医。俺说的是,这些说法支持俺前几天的感想:道德是一种心灵建设,是生命的自我维护。

中学语文及格,应该能读懂。

呵呵,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读不懂呢?什么样的心灵会这样敏感,不相关的东西也能刺激到跳起来呢?

虚弱的。

虚弱者一定敏感。比如失眠的人,轻微的声音也能刺激得暴躁如雷;健康的人,面积在戏台下也能睡得鼾声如雷。

为啥贮存了那么多知识的人会虚弱呢?

因为这些知识其实成了他人的困扰和负担。潜意识中,他们自以为高深;同样地,潜意识中,他们也知道自己只是贮存别人创造的知识,自己一无所成。两者矛盾,就让他们特别乐于展示自己的知识,又特别地不愿意,不敢听到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的想法,因为这是他们无力handle的。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虚弱的科学匠:一面特别地自信,一面又特别的脆弱。前者来自于贮存能力强,后者来自于开创力弱。

这就是失衡的悲哀:动刀的死于刀下。这句话不是简单的因果,而是说,依赖于刀的,必死于这种依赖;依赖于武力的,必死于武力;依赖知识贮存的,就粘在知识贮存上,脱身不得。

反过来,看看那些顶尖的大科学家们,则是相当平衡。他们既不恃知,也不恃力,这就让他们有特别的韧性,向不同的可能性开放,进取,也因此取得开创性的成就。

所以,虚弱躁动的科学匠们,如果自己不满足于贮存器的现状,就应该克服贮存器带来的优越感,向未知敞开,了解不同的可能,然后再实事求是地判断。

谦受益,满招损。

无论中西,正常人类,都是如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