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儒家的中、和与仁

(2019-01-26 10:06:49) 下一个

《乐记》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未发这个词很妙----发就是发展,展现。未发,就是没有展现。这种“没有展现”是个什么状态?其实未发与后来王阳明说的“寂”是一贯的:同我心所见之花相似,各种未发的情感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也不是既有又没有。如果强行标示它的状态或者属性,只能是“没有在感受中呈现出来”。不能说“必有”,也不能说“必无”,因为“有”与“无”这两种性质都是意识判断的结果。而 “未发"与”"寂”说的是进入意识之前的样子。

这种说法容易给人以“中就是模模糊糊分不清什么是什么”的印象。但这是世俗理解。混沌的本义应该不是这样。为啥?因为“模糊不清”的感受的前提是你想确定是什么,但是确定不了。或者说你知道有不同的东西在那里,但是无法分辨。而混沌的状态不是这样。因为如上所解,“确定”、“知道”“不同的东西”都是形象或者意识展开之后的情况,而混沌说的是展开之前的样子。比如一瓶墨水,并不是各种字或者画乱糟糟混在一起的状态,你也不会想确定里边有什么字什么画。对于用墨写成的字与画来说,墨的状态就是混沌, 就是中。在这种状态下没有有字没有字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纯粹的没有展现的状态,跟形象有无没有关系,形象有无是后来的事情。

那么“发”----展现又是什么呢?形象、意识或情感的展现并不是脱离混沌,而是混沌中的局部相较呈现。比如云彩成了狗形牛形,就是发-----形象展现出来了。形象展现出来是不是就破坏了原来的混沌状态呢?当然没有。云还是云,还是水汽。同样地,墨写出字来,画出画来,有了形象与意义,但是墨还是墨,它不因为写了漂亮的字变漂亮,也不因写了不漂亮的字而不漂亮。不因为字清晰而有清晰的品质,也不因为字不可辨认而有模糊的品质。墨的属性跟墨所成的形象没有任何关系,永远纯粹单一。

云显为狗,墨显为字,就是“中节”,节就是成形成象成物的规律。中节就是符合成物成象的规律,“发而皆中节”就是情感展开符合了特定的形式(天道)。符合天道的表达与展现就是和。和的状态之下,万有圆融一体,互相联系,互相滋养。如果说“中”是未展开,“和”则是无冲突的展开。人与物,自与他,和谐完美。

中与和与儒家的“仁”的思想是完全契合的。如果明白情感情感或者情绪上的中与和,就可以明白思维与意识的仁的状态:心地浑融自他如一物我不二就是仁(果仁的仁,意思就是仁的本义。为什么?)。心思未起时是仁,心思既起,如果只看本质,则依然是仁。如果看心思的形式与内容,那么就是人我,好坏,是非。超越这些差异,直接体验心地本身,就是未发的状态,就是仁。仁不否认差异,但是更强调现象差异背后的合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