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奇石

职业: 外科医生 业余爱好: 旅游, 文学, 京剧, 工作之余喜欢写些怀旧散文, 随笔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卖花姑娘如何让西方穷小子成了上海地产大亨 ——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

(2021-07-02 10:17:52) 下一个

              

      本文的主人公名哈同,故事开始的时间应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42年8月29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件签订,上海被列为通商口岸,于是在老城厢外黄浦江边悄然出现一特殊区域,即是所谓的租界,实际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强行在中国获得的租借地,这里享有治外法权和自治权。很多抱着发财美梦的西方人纷至沓来淘金,1873年,一个22岁衣衫褴褛两手空空的犹太小伙踏上了这片土地,他就是日后成了上海首富的本文主人公哈同。出生在伊拉克一个贫穷犹太家庭的哈同也与当年不少西方人一样想来碰碰运气,开始时靠着亲戚的介绍进了也是犹太人开的沙逊洋行干看门的活儿。沙逊洋行干的是令人不齿的贩卖鸦片行当,每天清晨,洋行门口挤满了来进货的商人,大家争着想尽早拿到货,所以总是弄得乱哄哄,打架斗殴时常发生。为避免这种无秩序的局面,哈同想出了给每个人发一张写有号码的纸条,按号进入洋行购货,似此一来,大门口就再没有乱象出现,洋行的大班对哈同此举大为赞赏。不久他就成了洋行中正式一员,并且在此后的十年中跻身进了洋行中层 。这时他也巳进入而立之年,想想自己何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大班还不知得等到何年何月。

       一天,当他来到外滩黄浦江边,望着江水百无聊赖之际,突然耳畔传来一声娇滴滴的英语:“先生,要买花么?”,据传说就是这一次邂逅,他生命中的贵人就出现了。说起来,哈同也确是有识人的眼光,这位长有一张东方人的脸却又有点西方人特色的姑娘一下就吸引住了哈同,他认为这个人会有助于他的事业,决定娶她为妻。当年他这个决定可还真得有些勇气,因为一个西方人如果与中国人结了婚,他在西方人中就会被瞧不起,甚至会被赶出西方人的俱乐部。1886年两人在四川路上一家宾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中式婚礼。下面得先来介绍这位哈同夫人——曾经的卖花姑娘之身世,她原名罗俪蕤,后改名为罗迦陵,比哈同小十三岁,生于浦东贫穷家庭。其父是一名法国水手,在她生下不久,就抛弃母女回法国去了,在她七岁时母亲也在贫病中去世。此后她被一罗姓人家收养,一度曾嫁人为妻,还曾当过法国一小开的情人,但不久亦步其母之后尘,为人抛弃,只能以卖花维持生计。她与哈同成了夫妻,对哈同而言,确是成就了他日后成为富人的幻想,对她而言,又何尝不是让她完成了从丑小鸭到贵妇人的华丽转身。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这哈同确实没有看错他这夫人的能耐,可以说没有罗迦陵,也就没有闻名上海滩的哈同了。在与罗结婚前,35岁的哈同从未有任何绯闻,对妻子不仅疼爱有加,而且惟夫人马首是瞻。他们的管家姬觉弥写的《哈同先生行传》中说:“夫人庄敬明达,先生即获贤内助,外事亦必从咨度而后行。”罗以其独到的眼光,鼓励丈夫做自己的生意,劝哈同不要走英国人做烟土生意的老路,虽然鸦片生意一本万利,但她对鸦片带给中国人的损害深恶痛绝,她让哈同把资金转移到房地产上,哈同发家致富的大门就此打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又有罗迦陵这位贤内助的殚精竭力帮助,精明的哈同夫妇渐渐富裕起来,1905年哈同通过种种关系当上了工部局董事,又利用这个身份为自己在房地产事业中捞取更多财富。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上海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成了远东最繁华的城市,手握中西两边人脉,脚踩华洋两界之哈同搭上了这趟通往财富的顺风车。经济繁荣带来租界人口的暴涨,地价一路飙升,仅从1875年到1907年平均地价就涨了七倍。见到地产的暴利,工部局就或明或暗干起扩张租界地盘的勾当。1899年,工部局策划通过越界筑路再次扩大公共租界面积两万多亩。哈同以他独到的眼光不动声色以低价购进大量越界筑路两边的土地,并建屋盖房,待马路修通,地价暴涨,哈同夫妇一下获利十多倍。据《哈同先生兴业记》书中所述,1900年前上海最繁华的路段是福州路与广东路,当时并不为人所看好靠北边的南京路却吸引了夫妻俩的目光,该路西起静安,东达黄浦,具有交通枢纽的潜质,罗夫人认为未来上海的商务中心“决移沪北”,其地正是南京路。于是他们大量购入地价低远于上海南边的南京路沿途的土地,为了把南京路炒作,哈同决心利用自己工部局董事的身份,这位平常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于1898年在工部局会议上宣称要把从外滩至江西路的南京路铺上红木(实际是铁藜木,但也是价格非常昂贵的木材),他雇佣120名工匠,一连两个半月,终于使路面铺上平坦又美观的“红木”地板,令万人瞩目。人们纷纷涌来一探究竟,哈同名声由此如日中天,当时还流传一段顺口溜:“哈同哈同,与众不同。看守门户,省吃俭用。攒钱铺路,造福大众。筑路筑路,财源享通!”哈同此举确实令他不仅名声大振,而且也让南京路名气一跃千丈,地价如同坐上了火箭般节节攀升。数年间南京路取代了福州路与广东路,成了上海中央商务区,哈同大大发了笔财,此时他的财富巳经赶上了他的老东家沙逊。1901年,哈同的洋行开张,让他成了真正的大班,开张的日子亦如同他俩结婚的日期一样选择了农历七月初七,那是罗迦陵的生日,由此可见哈同对他夫人的感情非比一般。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哈同夫妇的事业登上了顶峰。1918年永安公司入主南京路,1926年新新公司的大楼拔地而起,这些超级百货大楼的出现,更让他们名利双收,他共占有45万亩土地,南京路上44%的土地都是他的。他早巳把别的西方淘金客远远甩在了后边,这个当初打算赚了笔钱就走的犹太穷小伙,如今巳成了远东首富,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

       哈同虽然现在巳然可与老东家他们平起平坐,但与那些出身名门有爵位的人相比,总觉得还差了一截,被人指为暴发户、地皮虫,让他颇为不爽。此时又是他这位旺夫的太太给想出了招儿,原来罗氏夫人偶然认识了一个法号乌目山僧名黄宗岱的和尚,这位出家人虽巳遁入空门,可是却未能真正六根清净,他对罗大谈頣和园的蔚蔚壮观,大观园之精巧,说得哈同夫人歆羡不巳,当即请这混迹红尘的和尚为她设计了一座园林,1902年开始破土动工,化了三年时间,耗费七十万两白银建成占地300多亩,比紫禁城还大出许多的上海第一私家园林。园内景观中西结合,据载有楼八十,台七十二,阁十六,亭四十八。园取名为“爱俪”,是取夫妻二人名字中各一个,不过人们都把它叫作哈同花园,(在杭州的西湖边,也有他们的一座私家园林,名“罗园”,杭人也称哈同花园,此园后因纠纷,被杭州市政府收回,几经辗转,成了现在的西湖一景“平湖秋月”。)以节俭闻名的哈同为了夫人的爱好,不惜化重金建起的豪华园林,歪打正着,为他摘除土豪与暴发户的帽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11年8月10日,武昌起义暴发,清廷迅速土崩瓦解,11月,起义军攻下租界外的闸北地区,第二天江南制造局也被攻下,此时摆在哈同夫妇面前的是要不要站在革命力量一边,最后决定还是得与新生的革命力量保持一致。1911年11月,他们听说孙中山要回国竞选临时大总统,就表示願把爱俪园无偿提供给革命力量用作会议和休憩场所,这对革命党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因为租界的特殊地位,各种政治势力得以保护,上海也就成了辛亥革命孙中山回国的第一站。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搭乘英国特凡哈号邮轮抵达上海,这天成为爱俪园最热闹与輝煌的时刻,陈其美、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党人随孙中山乘车驶入爱俪园大门,园内名流云集,成了上海的热点新闻。当晚哈同夫妇设宴款待孙中山一行,并当众拿出三万银元支持革命。从1911年12月25日,至次年四月,孙中山数次入住园内,并在园中“秋吟馆”里撰写了《建国纲领》,还为园题“欧风东渐”四字,使哈同夫妇在结交政治人物提高其身价地位上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哈同也不得不佩服妻子之远见,化了七十万两银子转化成政治资本,又让哈同赚得盆满钵满。

       年近五旬的罗迦陵此时想利用爱俪园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在爱俪园建成之初,笃信佛教的罗就捐资建了一所名为“华严大学”的佛教学校,两年后更名为“仓圣明智大学”,教学内容扩大为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文字,古董,典章制度等。罗对教学投入毫不吝啬,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入学的学生不仅免学杂费,学校还无偿提供膳宿。学生们除了学习必要的科目外,还必须学习京剧,并一定得会唱全本“四郎探母”,由此开创了洋人学唱中国京剧的先河。当年的文化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都是爱俪园内的常客,何应钦及不少穷困青年才俊也受到爱俪园的资助。蔡锷将军东渡日本治病前亦曾在院中养病,章太炎与汤国黎女士的婚礼就在园内的“天演界”举行。哈同还曾出巨资收集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并请著名学者罗振玉等人在园内整理,由此从园内走出了不少甲骨文专家,对我国古文字的研究功不可没。1915年罗征集仓颉画像,其中一幅画像中的仓圣身披树叶,线条流畅,构图十分饱满,四目画得炯炯有神 ,令她爱不释手,当即聘用画的作者,二十岁的徐悲鸿为美术教师。徐在这儿遇到了他的恩师康有为,成了入室弟子,在老师的点拨下,徐悲鸿萌生放眼世界,决定去西方求学,从而造就了现代画坛上一位伟大的美术大师。爱俪园里还收留过各色人等,比如因武昌起义逃亡到上海的清朝湖广总督瑞徵就在园中避难,哈同还与他换帖成了拜把子兄弟,一直养他到死。罗迦陵也结交各界人士,光绪皇帝的皇后、后来在袁世凯的忽悠下颁布退位诏书的隆裕皇太后还与她结为干姐妹。罗推广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她的洋丈夫,哈同信佛教,还为自己起了个“明智居士”的称号,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也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对中西合璧的夫妻出身贫寒,估计年幼时没受过多少教育,却能为教育投入大量资金,甚是不易。据说哈同非常节俭,他的早餐是一杯牛奶与几片面包,一天早晨,他发现面包中飘着一只蜘蛛,当即叫来仆人,当仆人正要把这杯牛奶拿去倒掉时,他却又把仆人叫住了,说不必倒掉了,还能吃,边说边把蜘蛛捞出后就把这杯牛奶喝掉了。还有说他的洋行里冬天气温再低,也不开暖气,他自己也裹了条毛毯办公。这么节俭到近乎吝啬的他,为了教育却舍得大把大把的化钱,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也尽力在经济上予以支持,确也难能可贵。联想到国内那些胸无点墨的黑心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极不光彩的手段成了亿万富翁,然而他们骨子里还是暴发户,房疰虫,有了一些钱就骄奢淫逸,那些有钱的富婆也养起了小白脸,比起这对夫妻来,真有天壤之别,令人不胜感慨。

       哈同夫妇分别于1931年与1941年辞世,哈同享年83岁,罗亦享年77岁,夫妇俩留下巨额遗产。他们没有亲生子女,但收养了中外孤儿22个,外国孤儿随哈同姓,中国孩子一律随养母姓罗。可惜这些收养的儿女们似乎都不怎么成材,为了养父母的遗产彼此间打了16年官司,后来还是在杜月笙的调解下得以解决,其中拿到财产最多的长子乔治哈同不求进取,坐吃山空,最后在香港穷困潦倒而死。要说这些人中有点著名的那就是他们的养女罗馥贞,她的丈夫是杨州人庄惕深,她生下第三个男孩时,雇了奶妈,不久这孩子夭折,这奶娘就留下当保姆,不想庄与她日久生情,生下一男一女,这男孩就是日后用一个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冠军庄则栋。

       出身贫寒的哈同与罗迦陵白手起家,终于成就了他们的财富帝国。虽然人们对他们褒贬不一,但他们的眼光,超前的意识确有其独到之处,最难能可贵的是富贵以后投资教育事业,抚养孤儿,热衷各项慈善活动,不能不令人崇敬。犹太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历史上的犹太人曾遭受多次毁灭性的灾难与迫害,2000多年来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虽然语言文字巳经分化,然而靠着统一的宗教仍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犹太人目前主要分布三个族群,最多的为西欧和东欧的阿什肯纳犹太人;分布于南欧和中东的为塞法迪犹太人;还有中亚的米兹拉希犹太人。犹太人虽总共才1400多万人,占全球人口还不到0-25%,却获得了全球22%诺贝尔奖,得奖概率是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108倍。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冯诺依曼、马克思、海湼、茨威格、卡夫卡、爱伦堡、基辛格,托洛斯基、青霉素与鏈霉素的发明者------这些历史天才都出自这人数不多的民族。现代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中都有犹太人的身影,造福于人类的发明亦多有出自犹太人之手。历史上不少国家对犹太人怀有歧视和偏见,在文学作品中也往往把犹太人描写成贪婪悭吝猥琐无耻的小人,就象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位犹太商人夏洛克。                     

      近代犹太人遭到的最残酷迫害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对犹太人令人发指的罪行。在当时好多国家不愿收留犹太难民之时,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不顾纳粹党卫军的威脅与国内民国政府的圧力,毅然为奥国的犹太人发放去上海的签证免遭纳粹杀害,据后来了解,至少有4000多犹太人从他那儿取得了“生命签证”。2001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他“国际主义人士”称号,2005年联合国宣布他为“中国的辛德勒”,2007年以色列政府又授何凤山为“荣誉公民”称号。以色列前总理沙龙称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可想他在以色列政府与人民中享有多么崇高的地位,不过何凤山对他当年的伟举却很低调,他在晚年所写的“外交生涯四十年”文中提及救助犹太人的事迹,只轻描淡写地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角度看,这也是应该的”。顺便提一下,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建国,这是自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后近2000年建立的第一个犹太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两个多月,以色列政府就承认我国,当时連老大哥苏联也尚未承认,可惜中以两国直至1992年1月24日才正式建交。

       如何评价哈同夫妻,只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他们爱财,贪婪,投机取巧,品德上也并非无懈可击;然而在他们取得了大量的财富后却又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大把大把的撒钱,收养孤儿,对慈善活动毫无吝色,夫妻感情上两人也相爱终生,并没有像一些人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与当年西方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奴役中国人的行径不同,对西方侵略者在黄浦公园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哈同非常愤慨。比起如今国内那些恬不知恥道德沦丧的暴发户,不知高尚了多少。哈同夫妇是当年上海滩上的一对强者,一个聪明的中国女人让一个精明的西方人牢牢扎根在上海,并彻底融入在这块土地上,也许这才是他们成功之关键,也可能是当年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十里洋场上海发展的一个缩影。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爱俪园遭日本占领军的破坏与刼掠,成为一堆废墟,解放后在其部份原址上盖起了后来更名为上海展览馆的中苏友好大厦。斯人巳去,灯火輝煌的南京路繁华依旧,正为我们讲述着这上海往事。

       后记:上初中时读到一本薄薄的小书,封面是黑色的,在整个黑色的背景上是白色的书名《上海,冒险家的乐园》。书中列举了西方一些冒险家的恶行,不过写得都很简略,而且通篇没有一句好话,都是十足的坏蛋,其中就有一篇说的哈同。当年我才十三岁,相信书中所说的都是对的,哈同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国黑心资本家,帝国主义份子。八十年代看到一本“上海滩旧事”,其中有一篇写的也是哈同,不过语气就客气得多了。九十年代看到好多有关哈同夫妇的文章,东鳞西爪,褒贬不一,不过似乎公允了许多。其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离开当时的时代与历史环境,他们所做的事,好就该说好,孬就是孬,这才是正确的历史观。因为手头没有相关资料,本文所述难免有失偏颇及谬误,敬请读者原谅并不吝赐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剑门奇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oochii' 的评论 :谢谢您
剑门奇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oochii' 的评论 : 谢谢,不好意思,我的本意是比紫禁城内的御花园大了许多,对不起读者了,谢谢
oochii 回复 悄悄话 to flloid: 有错误指正就可以了。不要拿智商说事。谁高谁低,不见得就是你自己认为的那样。
剑门奇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春暖花开2016' 的评论 : 谢谢
剑门奇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lloid' 的评论 : 谢谢
flloid 回复 悄悄话 1902年开始破土动工,化了三年时间,耗费七十万两白银建成占地300多亩,比紫禁城还大出许多的上海第一私家园林。
================================================================================
小编确实是00后,
七十万两白银,占地300多亩的私家园林,比紫禁城还大出许多。。。。
感人的智商。。。

附:故宫(紫禁城)1080亩,颐和园4000多亩。。。。
春暖花开2016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剑门奇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狗2014' 的评论 : 谢谢
剑门奇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井观天' 的评论 : 谢谢
井观天 回复 悄悄话 今天NPR讲到沙逊。
雪狗2014 回复 悄悄话 可以拍电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