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好奇心不老,带疾寿常延。

(2018-11-27 17:06:53) 下一个
 

青春活力始于大脑

我们知道,经常进行身体锻炼的人,那些一把年纪,仍和孩子踢足球的人会显得年轻。我们不知道的是,大脑的改变对激发我们的青春活力至关重要。
 
经常到澳洲作学术报告的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 在他的暢销书“改变是大脑的天性”(“The Brain That Chages Itself”)中指出,通过促使大脑生长新的神经元可以保持大脑的年轻。
 
当我们学习新事物时,如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学习音乐或数学,它可以刺激大脑中未开发的区域,使神经元在大脑中产生。它可以使大脑保持年轻,进而激活身体所有的神经细胞。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让人感觉良好的荷尔蒙处于兴奋状态,抗衰老的物质处于兴奋状态,我们就会感到充满活力!

如何能使大脑得到改变,就是来自赤子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好奇心是科學工作者產生無窮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

想到“好奇心”,第一时间出现在眼前的竟是高晓松。当知道高晓松逃离清华,抱着一把吉它南下,成了一个流浪歌手。我想了想,他放弃一条阳光大道,走上崎岖小路,就为了一颗不安定的“好奇心”。也是这“好奇心”驱使他远渡重洋,两年内遊遍三十个国家。他说:“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当我知道,高晓松在艺术及学问方面多有建树,他的“晓说”点击量竟然高达15亿次,我又想了想,如果当年他按照父母的期望,认真在清华读书,成为和大多数学者一样的“标配”人生,也就失去了他的“诗和远方”。把人生过成标准答案,那就不是他所追求的“有意思”的生活。我深深感到高晓松灵魂的强大实在是源于他那如涌泉、似飘风一样的“好奇心”。
 
高晓松有他的诗和远方,你也应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关健是无论你是去非洲旅游还是在家里学习,都要拥有一颗不懈的“好奇心”,去刺激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青春活力。
 

带疾长寿源于自然

人的身体是一个物质的存在,人体作为一个和外界有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态系统,也有一个从弱到强,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血脂、血糖、血压也会有所变化,其所谓的标准值和基准值只是一个一般的数值。除了年龄的不同,人与人的个体之间也有所差异,因此这些数值并不具备普遍性。
 
日本著名医师高田明和教授说:
 
至少就我个人而言,即使体重和血压有些超标,但不出现明显的异常,我就认为自己的健康没有问题。
 
对于“有益健康”这样的观念,我有时会不做理会,而去过着“稍微有点不健康”的生活。
 
在媒体上大肆宣传的健康知识中,错误或偏颇的东西也有很多,比如:
 
血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人过中年后,动脉血管壁必然会发生硬化,失去弹性,血压必然会升高一些。对此,高田教授特别提醒: 在身体没有其他异常的时候,血压刚过140,是没必要吃药的。
 
胆固醇不足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研究表明,人体的脑部如果除去水分,脂肪的重量占70%,其余20%就是胆固醇,所以,胆固醇对大脑而言是一种多么重要的物质。高田医生说:我个人认为,中年女性,基本上没有必要服用降胆固醇的药物。
 
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人在身体、精神、生活等方面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并不是指人没有疾病。
 
生病对人体只有坏处吗?
 
感冒病毒入侵时,身法会产生一种干扰素,激活免疫系统。许多感染性疾病,例如麻疹、天花等,发病之后可获得终身的免疫力。人们据此把细菌、病毒等制成减毒的疫苗,有计划、有目的地给人注射,使人体产生抗体,达到防病的效果。
 
带病延年,古亦有之。唐代“药王”孙思邈从小羸弱多病,后来他立志攻读医学,注重养生保健,终于成为一位德高艺精的名医。他经常散步和操练气功导引,十分重视体育锻炼。尽管诊务繁忙,却始终坚持学习,正如他自己所说:“白首之年,手不释卷”,他的生活紧张充实,精神有所寄托,心情十分舒畅,终于由一个羸弱多病的患者,转变成为年逾百岁的老寿星。
 
自己身边也有很好的例子,一位朋友的父亲,因罹患糖尿病,于是对饮食和运动开始注意。因为有病反而时时关注自已的健康,直到98岁高龄辞世,可谓小心驶得万年船。
 
美国 人寿保险公司曾对数百名逾百岁的老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弱多病者往往长寿。
 
反之,一些看似健康很少生病的人,他不在乎,却埋下了极大的健康隐患。

2012年,曾在长春地质学院建校60周年的一次宴会上見到归国的“千人计划”领头人黄大年教授,黄其时正值54岁英年,已在深部探测、纳米技术、光纤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黃在即席发言中侃侃而谈,备受瞩目。当时看上去黄的精神和身体状况俱佳,正当为国效力之时。未想四年后竟因病逝世。这样英年早逝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平时身体无病的人,反而容易忽视健康,一病不起。

人体一生都和大量菌群共处,疾病亦无可避免。其实,疾病能够教给人很多事情,有时候我们甚至要学会适当生病,这是生命顺应天道、适应自然,寻求长久发展的自我调整!
 
一方面,要顺应自然,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加上过多的禁忌,与其过度节制,不如自由自在地生活。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健康,认真对待疾病,方能祛病延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