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朝鲜战争前后美国的几个错误判断

(2023-06-25 07:21:07) 下一个

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决策者的几个错误判断

党史文苑 |2023-06-25  

对于朝鲜战争的起因, 有不同说法。其实, 只要从当时世界格局来审视一些重大历史事实, 许多疑问就会不言自明。朝鲜战争前后, 美国决策者在朝鲜人民军与李承晚军队的力量对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的决策能力和魄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等几个方面的错误判断, 虽然仅是当时重大历史事实的一部分, 却可以对朝鲜战争的起因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解读。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美国决策者没有料到朝鲜人民军会在极短时间内超过李承晚军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 国际社会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朝鲜半岛, 金日成领导的劳动党在朝鲜北部建立的人民政权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支持的李承晚政权则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但是, 在苏联军队和美国军队分别驻扎在北、南朝鲜时, 朝鲜半岛两个政权的对立还不可能形成大的军事冲突。

1948年底苏联军队撤出北朝鲜时, 美国军队则决定1949年5月撤出南朝鲜。在这5个月的时间里, 美国极力扶持李承晚政权扩大军队, 为其提供现代化武器和大量经费并训练军队。同时, 李承晚政权也迅速扩军, 规定17岁到60岁的男人都属服兵役的范围。这样, 李承晚政权军队扩充十分迅速, 不仅人数很快发展到15万人, 更经美式军事训练并配美式装备, 极大提升了战斗力。

李承晚以“反共急先锋”著称, 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物, 他早有武力统一朝鲜的想法。1949年10月, 他在一次记者会上说:“要不流血, 统一独立不可能实现, 即使实现了也不会长久。”10月31日, 他到美国的圣福尔号巡洋舰上发表演说称:“南北分裂必须用战争来解决。”1950年2月, 他率领部分高级军官到东京向麦克阿瑟汇报进攻北朝鲜的计划, 听取麦克阿瑟的“具体指示”。4月, 他又给集结在三八线的5个师加配了直属炮兵和其他技术兵种。他在美国军队尚未撤出时就开始计划进攻北朝鲜。在美国军队支持、鼓动下, 从1949年1月1日到4月15日, 李承晚军队37次在三八线挑起军事摩擦, 并且秘密向三八线附近调集了多达41000人的军队。

李承晚的北进计划得到了美国支持。在美军撤离前, 美国向李承晚提供了价值达1.1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其中包括10万件轻武器、5000万发子弹、2000具火箭筒、4万多辆各种运载工具和火炮。美军还拓宽了仁川到汉城、汉城到釜山以及经过金浦机场和横断三八线的战备公路, 扩大了以金浦机场为中心的飞行基地, 花巨资改进了仁川、浦项、丽水等港口, 在木浦、墨湖等地修建了海军基地, 在重要地区修建了半永久性工事, 沿三八线构筑了几百公里的战壕和交通壕。一时间朝鲜南部到处都是军事工事。到1950年6月, 在美国的帮助下, 李承晚政权已经拥有陆军8个师近10万人、海岸警卫队6.1万人、空军近2万人、警察近5万人。美国驻南朝鲜军事顾问团长罗伯特称:李承晚军队是“亚洲之雄”。李承晚也觉得自己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 开始着手向北进攻的准备。他同美军及南朝鲜军队的高级军官连续召开“高级将校会议”, 详细讨论了“完成战斗准备的问题”和“北伐计划”。他将手下8个陆军师分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由5个师组成, 沿三八线展开;第二梯队由3个师组成, 集结在汉城附近。1950年6月19日, 美国总统外交顾问杜勒斯出现在三八线李承晚部队的战壕里。他举着望远镜向北方眺望, 并与李承晚等具体商议“北进统一”的计划。当天, 他在汉城发表演说, 鼓动李承晚部队说, “你们处于自由世界的最前沿”, “你们要继续担负起自己为实现人类自由应负的责任”。

在苏联军队撤出北朝鲜时, 金日成手下只有3个师, 这3个师的骨干是他从中国抗日联军中带回的朝鲜族官兵, 在朝鲜新招收的士兵尚缺少军事训练, 武器装备还是收缴的日本老旧步枪, 许多士兵手中还没有枪。大炮的数量更少。更重要的是, 美国有意造成南北军事不平衡的意图非常明显, 李承晚凭借军事优势一举消灭北朝鲜人民政权的意图也暴露无遗。在这种情况下, 金日成不能不感到极大的压力。

为了北朝鲜人民政权的生存, 金日成曾经于1948年12月、1949年1月两次向苏联方面要求缔结朝苏友好互助条约, 请求苏联向朝鲜提供武器援助。斯大林考虑到美国因素没有同意缔结朝苏友好互助条约的提议, 但根据苏联驻朝鲜大使史蒂科夫的报告, 批准了由苏联远东军向北朝鲜提供军事援助的计划, 主要是提供一些轻型武器。金日成认为这远远不能保障北朝鲜人民政权的安全。1949年3月, 他亲自到苏联面见斯大林, 和他讨论北朝鲜的安全问题。斯大林明确表示, 加强北朝鲜的军队是必要的, 但没有必要害怕南朝鲜人。

1949年4月, 金日成接到准确情报:李承晚准备在5月美军全部撤出南朝鲜后, 于6月对北朝鲜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两个月消灭北朝鲜政权。金日成十分担心, 他再次向斯大林求援, 要求苏联方面于5月底前帮助朝鲜人民军实现机械化, 于9月底前转让航空技术。但是, 这些援助不是一下就能到位的。

面对如此危险的局势, 金日成想到了毛泽东。1949年5月, 他亲笔写了一封自己亲自署名、以朝鲜劳动党中央的名义的求援信, 派特使金一持信秘密到北平面见毛泽东。金一见到毛泽东后, 向他说明了北朝鲜面临的严重局势, 突出强调了南北朝鲜难以并存的情况, 并转交了金日成给毛泽东的求援信。毛泽东赞同金日成的看法。他认为金日成的分析很对, 北朝鲜与南朝鲜的冲突在所难免, 这种冲突, “既可能是闪电战, 也可能是持久战。对你们来说, 持久战是不利的, 因为到时候即使美国不干涉, 也会唆使日本向南朝鲜提供援助”。

金日成在信中讲明了南北朝鲜军事力量对比的悬殊情况后, 请求毛泽东必要时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族师编入朝鲜人民军。当时,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指挥下的朝鲜族官兵共有5万多人, 其中整编师3个、整编团1个, 其他人分散在四野各部队中。这些朝鲜族官兵不仅装备较好, 而且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毛泽东基于国际主义精神, 明确向金一表示:考虑到朝鲜南北军事力量对比的情况, 可以应金日成所请, 将在林彪指挥下的3个整编师的朝鲜族官兵编入朝鲜人民军, 分别布防在东北沈阳和长春的2个朝鲜族师可以马上编入朝鲜人民军, 随林彪在江南作战的1个朝鲜族师也可以随后编入朝鲜人民军。由武亭率领的朝鲜族团1000多人早些时候已经回到朝鲜。一旦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告一段落, 分散在人民解放军中的其他朝鲜族官兵也都可以编入朝鲜人民军。毛泽东还表示, 一旦情况需要, 中国就会派兵与你们并肩作战。在此之前, 朝鲜半岛最好不要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

金一刚走, 毛泽东就指示高岗, 将分别驻扎在沈阳和长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个朝鲜族师, 即李德山任师长的一六四师 (实员10821人) 和方虎山任师长的一六六师 (实员10320人) , 编入朝鲜人民军, 于1949年7月开入朝鲜。这两个师在开赴北朝鲜前, 全部换上了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好的装备。金日成随即对人民军进行了整编。到这年的8月, 人民军总兵力已经达到8万多人, 其中有5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机械化旅、2个炮兵团, 还建立了拥有74架飞机的空军。另有4万多人的警备部队。1950年4月, 驻扎武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另一个朝鲜族师一五六师16000人更换夏装和解放军中的最好武器后开回朝鲜, 编入朝鲜人民军。此后, 分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中1万多朝鲜族官兵也陆续编入朝鲜人民军。195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公开声明中表示, “居留中国的朝鲜人民有权利回去保卫祖国”, 这实际上已经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朝鲜族官兵回国参战一事公诸于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朝鲜族官兵的回国, 使朝鲜人民军很快就扩充到9万多人。由于这些朝鲜族官兵战斗能力很强, 武器装备较好, 他们编入人民军后, 大大加强了朝鲜人民军的战斗力。1949年9月, 苏联援助朝鲜人民军的第一批武器装备运抵平壤, 其中包括重型武器。1950年1月8日, 斯大林正式同意向金日成提供援助 (但是, 这种援助是有偿的) 。不久, 苏联的武器装备陆续运抵平壤, 朝鲜人民军的战斗力更强了。此时, 手握重兵的金日成满怀信心地向斯大林表示:如果李承晚北犯, 朝鲜人民军不仅能够有效保卫朝鲜人民政权, 还能够有效反攻。金日成还拟定了一个一旦北朝鲜遭到李承晚军事进攻的完整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使斯大林感到满意。

直到现在, 仍有许多人十分奇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战略重点在欧洲的美国, 为什么要在远东一个半岛上打一场耗费如此巨大的战争?其实, 美国决策者之所以这样做, 与他们在北朝鲜人民军和李承晚军队力量对比上发生误判有直接关系。正因为此, 他们才有这样的打算:美国军队撤走后, 由李承晚军队武力统一朝鲜, 在远东建立一个西方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 使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核心国家苏联处于东西两面夹击状态。对于美国决策者来说, 这个设想显然是一着“妙棋”。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美国决策者低估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决策能力和魄力

1950年6月, 早就在三八线集结大量军队的李承晚开始逐步扩大军事挑衅规模, 并着手实施北进计划。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金日成仍然寄希望于和平统一。19日, 他向南方发出建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和南朝鲜的国会联合起来, 建立单一的全朝鲜的立法机关, 以便统一祖国。但这个建议遭到李承晚的拒绝。

1950年6月25日上午9时, 朝鲜内务省发出令人震惊的消息:“南朝鲜伪政府的所谓国防军, 于6月25日拂晓, 在全三八线地区向三八线以北开始了出其不意的进攻。”“现在共和国的警备部队, 正展开着激烈的防御来抵抗敌人。”当天, 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不仅打退了李承晚军队的进攻, 而且立即转入反击, 很快就将战线推进到朝鲜半岛南部, 并占领汉城。眼看整个朝鲜半岛就要全部解放。

美国决策者这时才知道, 金日成的人民军的实力已经超过了李承晚军队。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决定出兵支持李承晚。6月27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军直接介入朝鲜战争, 并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7月7日,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 并纠集15个国家拼凑成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紧急入朝, 支援李承晚政权。

美国决策者们之所以决定直接出兵朝鲜支持李承晚政权, 与他们低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领导人的决策能力和魄力有直接关系。

当时, 美国决策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不久, 大陆还不稳定;恢复和发展经济迫在眉睫;新中国经济底子薄弱, 支撑不起一场现代化的大战;新中国军事力量也不能和现代化装备的美国军队比, 甚至比不上李承晚的军队;新中国还有一个解放台湾的重大任务没有完成, 其战略重点在南方, 无力北顾。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如果敢于出兵朝鲜, 与美国交手, 将使新中国陷入经济崩溃、军事失败、社会动荡的被动局面, 搞不好, 中共刚刚建立的政权会垮台。因此, 他们认定, 毛泽东没有出兵朝鲜的魄力。正因为美国决策者有上述估计, 才决定直接出兵朝鲜, 并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

美国决策者的估计有一定道理。但是, 他们低估了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能力和直接出兵朝鲜的魄力。

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前, 毛泽东就对到访的金日成说, 一旦朝鲜境内爆发战争, 我们打算在鸭绿江边摆上3个军, 帝国主义如果不干涉, 没有妨碍;帝国主义如果干涉, 不越过三八线, 我们也不管;如果过了三八线, 我们一定打过去。当美国入侵朝鲜和台湾时,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于6月28日发表严正声明, 强烈谴责美国“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和“对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那时,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就有派兵入朝作战的打算。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联合国军”后的7月13日,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 调了5个军摆在鸭绿江边, 加强东北边防。当8月朝鲜战局紧张时, 毛泽东反复考虑了派兵入朝的诸多问题。8月25日, 周恩来在第47次政务会议上说, 朝鲜战争拖长的可能性增加了。第二天, 周恩来在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的会议上指出:“我们对于朝鲜, 不仅看作兄弟国家问题, 不仅看作与我东北相连接有利害关系的问题, 而应看作是重要的国际斗争问题。”要设想战争的长期化, 要考虑到出国作战的问题。他说:“如果出国作战的话, 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

9月15日美国军队成功地在仁川实施登陆以后, 朝鲜的局势急转直下, 出兵朝鲜的问题已经作为应急方案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9月17日, 中央军委决定立即派遣一个5人小组随柴军武赴朝熟悉情况。9月22日, 中国政府公开声明在中国的朝鲜人民有权利回去保卫祖国, 实际上已经对美国进犯朝鲜的企图提出警告。9月30日, 当美李军进抵三八线一带时, 周恩来在国庆节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警告美国, 表示“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 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当美李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时, 周恩来在10月3日凌晨1时紧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 向他郑重说明中国政府对待朝鲜战争的严正立场, 再次向美国发出警告, 请潘尼迦将中国政府的警告转达给美国政府。潘尼迦第二天即拍电报将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 经本国政府先后转给了英国和美国政府。

对于中国领导人的警告, 美国决策者们却认为是“虚张声势”。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认为, 周恩来和潘尼迦的谈话只是私下谈话, 不值一顾, 因为中国随时可以对此否认, 如果中国人“打算参加扑克牌游戏的话”, 他们就应该比现在亮出更多的牌, 我们美国不应该对大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恫吓过分惊恐。艾奇逊还说, 看过潘尼迦电报的人“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即他们 (指中国领导人) 更为可能的是不介入, 而不是介入”。杜鲁门则认为:“潘尼迦先生在过去就是经常同情中国共产党的家伙, 因此他的话不能当作一个公正观察家的话来看待, 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共产党宣传的传话筒罢了。”在朝鲜的“联合国军”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则更加狂妄, 他得知中国政府警告的话后, 不仅置之不理, 反而筹划起从满州里到苏联境内如何展开美国部队的问题来。他还说, 即使中国军队过了鸭绿江, 也不可能在朝鲜半岛维持几万军队作战, 中国出兵, 至多出动几千人在朝鲜做个样子, 这几千人也不堪一击。他还宣称, 如果美国通过海上再向仁川输送一支精锐部队的话, 就可以把毛泽东镇住, 使毛泽东不敢派兵入朝。

其实, 毛泽东此时已经下了出兵朝鲜的决心。1950年10月1日, 毛泽东接到金日成的求援信和斯大林的来信后, 把朝鲜特使朴一禹请到住处, 听取了他对朝鲜战况的介绍。之后, 毛泽东让秘书赶紧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请到他的住处, 讨论朝鲜战局, 研究出兵朝鲜事宜。第二天, 中共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 邀请在京高级军事领导人参加, 再行讨论出兵朝鲜事宜。在10月2日下午召开的会议上, 毛泽东主张出兵朝鲜, 并且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 他鉴于林彪有病, 提议要彭德怀挂帅。10月4日,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 当大家就出兵援朝摆了许多困难之后, 毛泽东说了一段非常有分量的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 但不管怎么说, 别人要亡国了, 我们站在旁边看, 不论怎么说, 心里也难过。10月5日下午, 中央政治局继续在熙年堂开会, 对是否出兵援朝再次进行讨论。在发言中, 彭德怀讲了自己的观点:出兵援朝是必要的, 打烂了, 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 它要发动侵略战争, 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等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 将来的问题更复杂, 所以迟打不如早打。彭德怀发言后, 毛泽东站起来, 坚定地说:“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 但是, 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 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行践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则齿寒, 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 必须参战, 参战利益极大, 不参战损害极大。”

中共中央关于出兵朝鲜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10月8日, 毛泽东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命令。

但是, 在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朝鲜决策的前后, 美国决策者们仍然认为毛泽东没有派兵入朝的魄力, 完全不理会新中国领导人的一再警告。1950年10月7日, 美国再次操纵联合国, 通过了“统一”朝鲜的决议。10月9日, 麦克阿瑟发出了向平壤进攻的命令。接着, 又有大批美军越过了三八线。

实际上, 毛泽东派兵入朝的魄力还不仅于此。在他看来, 即使苏联不出动空军支持, 中国也要派兵入朝作战。10月8日, 周恩来和林彪奉命飞赴莫斯科见斯大林, 请求苏联出动空军支持中国志愿军作战。但是, 斯大林出于种种考虑, 明确表示苏联不能出动空军到朝鲜为志愿军提供支持。10月11日, 毛泽东接到周恩来关于苏联不打算派空军支持志愿军作战的电报。12日, 他在发给周恩来的指示中说:“我们认为, 应当参战, 必须参战。”当周恩来把毛泽东的这一决定转告斯大林时, 斯大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0月11日, 彭德怀已经到达鸭绿江边的安东市 (今丹东市) , 指挥志愿军入朝。当天, 首批参战的志愿军中已经有2个军跨过鸭绿江。10月12日, 毛泽东又做出决定:为了打赢首战, 首批参战的志愿军部队必须全部过江。10月18日晚, 毛泽东电令改编成志愿军的原解放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邓华:4个军及3个炮兵师坚决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 自19日晚从安东和辑安 (今集安) 线开始渡鸭绿江。

按照毛泽东电令, 10月19日晚, 组成志愿军的我第四十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二军、第三十八军共4个军, 另加3个炮兵师, 分别在安东、长甸河口、辑安3个鸭绿江渡口跨过鸭绿江, 进入朝鲜。10月21日晨, 彭德怀与金日成见面。从此, 中朝人民开始了携手同美李军作战的数年历程。

美国决策者低估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决策能力和魄力, 在评估毛泽东是否出兵朝鲜问题上发生了错误判断,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美李军队遭到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朝鲜战争规模扩大、时间拉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决策者低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

当美国决策者们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开赴朝鲜时, 他们并没有在意。他们认为, 志愿军武器装备十分落后, 士兵缺少现代化作战经验, 后勤保障也很困难, 到朝鲜来与具有现代化军事装备和作战经验的美李军作战, 等于是来送死。麦克阿瑟在从东京赴朝鲜之前, 大肆吹嘘侵朝美军的“制海权与制空权”, 说什么中国志愿军的力量是“过分夸张”的, 中国志愿军的“前方战区部队的必需品已经不足以维持战斗”。他还说, 他要在1个月内的时间里把问题彻底解决。他甚至狂妄地说:“如果联合国决定改变它为了把战争限制在朝鲜境内而作的容忍的努力, 把军事行动扩展到它的沿海区域与内地基地的话, 红色中国就必定有立即发生军事崩溃的危险。”麦克阿瑟还声明, 他“准备随时和敌军总司令在战场上举行会谈, 寻求可以不须继续流血而实现联合国在朝鲜的政治目标的任何军事方法”。

但是, 他们没有料到, 志愿军刚刚入朝不久, 就连续打了5次战役, 把美李军打得落花流水, 不得不退回到三八线一带, 并且在三八线和美李军形成犬牙交错的形势。美李军实际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

在现实面前, 美国决策者不得不承认低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但是, 事隔几十年, 美国当年的决策者和一些军事分析家、历史学家都仍不明白, 许多西方人也十分疑惑:为什么武器装备如此落后的志愿军会有这样强的战斗力?

实际上, 毛泽东、周恩来早就对此做了回答。抗美援朝战争5次战役取胜后, 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形象地说:敌人是铁多气少, 我们是铁少气多。此后, 在谈到抗美援朝战争时, 毛泽东、周恩来曾多次豪迈地说, 敌人大炮比我们多, 但士气低, 是铁多气少;我们大炮比敌人少, 但士气高, 是铁少气多。为什么志愿军铁少气多?这与志愿军开展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官兵们有很高的觉悟有直接关系。

组建志愿军时,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工作系统也在志愿军中建立, 思想政治工作随即展开。在动员阶段,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围绕着“该不该打”“愿不愿打”“能不能打”展开。志愿军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 结合参观美机轰炸现场、听朝鲜难民控诉美军罪行开展了自上而下的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三视”教育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在志愿军入朝不久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后, 即评选战斗英雄、召开英模大会, 开展了争立大功、争当英模的动员。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志愿军全体官兵认清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懂得了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的道理, 树立了敢打必胜的信心。志愿军战士创作的一首快板诗反映了当时战士的认识。这首快板诗是这样写的:“美帝好比一把火, 烧了朝鲜就要烧中国, 中国邻居快救火, 救了朝鲜就是救中国。”有了这种认识, 志愿军官兵的斗志十分高昂。他们在自己没有空军掩护而对方却在强大空军支持下作战的情况下, 不怕牺牲, 前仆后继。在战斗中, 美国人看到志愿军战士在美国战斗机扫射下, 一排接一排的人倒下, 但后边又有一排接一排的人冲上来时, 竟然吓得魂不附体。

在朝鲜战场上, 志愿军真正是一支勇往直前, 不怕牺牲, 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队伍。志愿军在攻打战略要点老秃山的战斗中, 突击队践行“剩下一人一枪一口气, 也要把红旗插上敌阵地!”的誓言, 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冲锋, 在敌人最后一道铁丝网前, 敌人加强了火力, 战士们一个一个倒下去。十一班的几个共青团员用身体铺成“人桥”, 让战友们从上面跨过去。夺取阵地后, 战士们在坚守阵地的过程中两天一夜没吃东西, 仍然斗志昂扬, 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 守住了阵地。志愿军在攻打石岘洞北山的战斗中, 第六十七师一九九团二连60炮班配合五连反击敌人时, 班长牺牲了, 小组长代理班长, 小组长阵亡了, 青年团员便挺身而出代理指挥。这样, 一个班6个人打退了成连敌人的十多次反扑。第四十七军某师后勤担架一连在战斗中伤亡较大, 班排干部几乎全部阵亡, 立即由战士代理。战斗中, 此连的排、班、组, 整顿组织30多次, 有的人一夜间就先后变动4次职务。在上甘岭战斗中, “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该地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弹5000余枚, 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至2米。但坚守在坑道的志愿军官兵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 克服缺少食物和弹药等困难, 在“联合国军”进行轰炸、爆破、放毒、熏烧、堵塞、封锁的情况下,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 团结一致, 克服缺粮、缺弹、缺水和空气污浊的困难, 坚持作战, 并先后组织班或战斗小组向坑道外出击数百次, 大量毙伤敌人, 多处阵地多次失而复夺。志愿军还多次集中兵力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实施反击, 并及时向坑道内增派人员, 补充物资。炮兵19个连进行火力支援, 配合坚守坑道作战, 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此役, 志愿军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冲击25次, 营以下兵力冲击650余次, 进行数十次反击, 共毙伤俘敌2.5万余人, 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 击毁击伤敌大口径火炮60余门、坦克14辆, 最终守住了阵地。“联合国军”由于伤亡惨重, 被迫停止进攻, 上甘岭战役遂告结束。上甘岭战役, 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后来彭德怀曾总结道:志愿军全体将士普遍而深刻认识到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代表着祖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他们所执行的是保卫祖国安宁、保卫朝鲜人民独立和自由、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的伟大光荣任务。因此, 他们的士气非常旺盛, 战斗意志非常昂扬。每个战士在战场上都表现了无比的勇敢坚强和主动机敏, 表现了惊天动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

相反, 美国军队则不知道为什么打这场仗, 士气极低。1950年12月26日, 接替麦克阿瑟的“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指挥官李奇微曾叹息道:我们的部队表现出那样的精神状态是有其原因的, 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来到朝鲜?打算让他们干些什么?如果说我们国家进行过的战争有一场可以称得上不为人所理解的战争, 那么, 朝鲜战争就是这样的战争。不仅如此, 实际上美国军队也在战场的较量中被志愿军打怕了, 他们一遇到志愿军就发抖, 确实出现过志愿军饮事员手拿扁担俘虏美国兵的情况。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在第二次战役遇到志愿军沉重打击的美第八集团军在向三八线撤退时, 官兵全部惊恐万分, 争先逃命, 该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的汽车竟然被一辆仓皇撤逃的卡车撞翻, 致使他丧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