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Wellness

覆盖内容有心理学概念,症状,治疗手段,教子有方,心理学趣味常识, 中医心理学之博大精深等
正文

关于怎样与养子女和继子女相处

(2017-04-22 20:06:23) 下一个

离婚对小孩心理健康一定是有影响的。被父母抛弃或过继的小孩的心理也会不同于由亲生父母带大的生活在健康家庭环境中的小孩。这种现象是十分正常的因为人的经历一定是会在人的生长轨迹中留下印记的。但这并不意味过早经历坎坷的小孩会有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说小孩的确出现问题话,那一般是与小孩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息息相关的。五岁的儿童开始能够意识到被领养被过继或父母不是亲生父母。 但知道青少年早期,小孩才会真正理解和明白这种概念。

         当小孩在五岁六岁时被领养等(这篇文章中会用“被领养等”指孤儿被领养,小孩被过继, 小孩的父母离异造成他们与继父母居住等。经历这些的小孩一般会有类似的心路历程),他们只要被告知他们是父母获得的特别的礼物。这时段,只要小孩感到他们得到的爱多于同伴,他们都会相信他们是父母的宝。 小孩在六岁或七岁时,与亲生父母分开时会经历“分离焦虑症”, 他们会缠着父母,甚至不愿离家或去幼儿园学校。 八岁和九岁时, 他们会将内在的分离焦虑外在化,即发脾气,撒泼打滚,甚至打父母和其他人,变得十分野蛮。 当小孩成长到青少年早期, 他们开始面对身份角色问题,他们会开始思考和问及哲学问题如他们到底是谁,来自哪里。当他们无法得到解答时,他们会感叹被非亲生父母养大带来的情智 和社交方面的冲击。随之,与养父母的关系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对这些小孩的心理健康也会有负面影响,特别是如果养父母认为被领养的问题早已被解决并相信小孩已经不再在意被领养等的这件事了。在青少年期,女孩的反应会比男孩强烈。 她们的叛逆会令家长感到十分棘手   

          归根到底, 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源于以下缘由:

1.      伤感失落。 被领养等的小孩容易纠结在从亲生父母,兄弟姐妹 和文化和宗教继承中那感到的失落和失望。因而,他们的行为问题是他们表达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失落的一种方法。

2.      无法应对领养等因家庭的规矩方圆。知道了被领养等事实,养父母还以为青少年对解释和在洋父母家生活得十分惬意。青少年其实内心还有可能会很澎湃和挣扎,只是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他们对这种事实的态度和理解,或不知从何谈起,或担心养父母最终也会抛弃他们,所以不想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活动因为他们害怕语出不敬会伤了养父母的心。 不论是哪种情况,被领养等的事实对是青少年情感和社交方面会有冲击。

3.      羞耻感。由于社会固有的偏见及成见,青少年对被领养等事实总会有意无意地不能释怀。

那么是不是心理调整好的小孩会对被领养这件事看得要开呢?不尽其然。 即使心态调整的非常好, 到了青少年期还是会有一些行为和认知上的问题:

1.      小孩会对亲生父母做理想化假想。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想试图与养父母疏远的动作。

2.      小孩了解被抛弃和被领养都不是他们能掌控的。他们总是想知道为什么他们被抛弃以及他们怎样被养父母领养等的。同时,他们会用说谎,偷窃或过分收集杂物的行为来实现来获得掌控感。 当然小孩也会有其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及语言表达。

3.      很多被领养的小孩逐渐会出现残缺的个人印象问题,他们因此会对他人的批评十分敏感并会把单纯的就事论事的批评夸大成是对他们人格的攻击。所以,当他人说出批评的话,他们的反响会过激。 同时, 批评会让这些小孩产生孤独感。

4.      小孩会相信他们的出生时一种错误或他们和他们的坏的一方的父母是一样的,所以他们才被抛弃了。悖论地讲,有 这种想法的小孩会下意识的表现得象坏的父母以证明他们的假设。

5.      小孩会想知道他们是不是有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因为他们想知道是不是他们被抛弃是因为他们不够好不够可爱才遭抛弃的。

           所以, 如果养父母或继父母想和这类小孩相处得融洽应该拿捏好沟通的方式及方法,尤其在选在是否要开诚布公地与小孩谈论他们的过去和一些关于小孩的一些消极的观点。 一般来说,养父母应该强调他们真诚地同情小孩的经历,对小孩要有十分的耐心,必要时借助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以第三方中立的视角帮助小孩消化他们的不幸经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