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战国风流》- 信陵君(下) -- 鼠兄龙弟

(2017-04-05 15:11:52) 下一个

信陵君与朱亥率门客日夜兼程,到达晋鄙屯军之处邺城,假传王令让晋鄙交出军权。果如侯嬴所料,晋鄙在小心翼翼地合验过虎符之后,依然心存疑虑。眯着眼睛上下打量信陵君,说:“‘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如今君来代我,一无大王书函与鄙,二无大王近臣相随,是何道理?”

信陵君无言以对,晋鄙见如此,‘欲无听’,却听得一声大喝,‘朱亥袖四十斤铁棰’,一声闷响,正中晋鄙前胸,晋鄙当场口喷鲜血,连惨叫都没一声,仰后身亡...

至此,信陵君再无犹豫,‘遂将晋鄙军’。又立刻‘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均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令既出,军欢呼,‘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适逢楚国援军在春申君黄歇的率领下抵达邯郸,楚魏合兵攻秦军于外,廉颇率赵军破门而出击秦军于内。内外夹击,败秦军于邯郸城下,史称“邯郸之战”。‘遂救邯郸,存赵’。赵孝成王及赵相平原君再拜以谢公子——应该!私以为平原君以相位相让都不为过。

信陵君自知魏安釐王必‘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是以却秦存赵之后,即令部将率军归魏,而公子独与门客留居赵国。从魏国方面传来消息,侯嬴果北向自刭,如姬则已自缢而死...公子闻之,嗟叹不已,亲设奠以祭之。

不想无忌这一寄居赵国就是十年。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秦国‘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看看再割地就割到自己的卧榻跟前了,终于低下身架‘使使往请公子’。信陵君在门客毛公、薛公的劝说下驾归救魏。安釐王再怎么令公子失望,可公子毕竟是魏国王族,谁愿意看到先王宗庙为秦所夷呢?

‘魏王见公子’,双双执手而泣,毕竟是两小情笃的兄弟,一别十年,还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呢?安釐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受命于危难之间。无忌深知单以魏国之力抗秦,根本毫无胜算,上任之后,立刻‘使使遍告诸侯’。

信陵君窃符救赵,天下知闻,诸侯莫不折服于公子高义。今‘闻公子将,各遣将发兵救魏’。信陵君遂率燕、赵、韩、楚、魏五国联军‘破秦军于河外’,打得秦国名将蒙骜落荒而逃。信陵君身先士卒,率军穷追,直至秦国门户函谷关下。此役,史称“河外之战”。

秦国几次折在信陵君手下,不得已又祭出了那记撒手锏——反间计,一如当年田单之于乐毅、范睢之与廉颇。秦王派人持重金入魏,收买那些晋鄙的旧门客。那些门客,曾因晋鄙将军被信陵君击杀而丢了饭碗,现有人重金相请诋毁信陵君,立马上窜下跳比谁都欢。以他们那点可怜的眼界,又哪里能够明白信陵君存赵为魏的苦心?

他们四处散布谣言:“你们看哪,魏无忌在外一漂十年,可是他一担任魏将,诸侯们立刻四方来援。咱们魏国,在诸侯眼力根本就只有信陵君啊,哪里还有魏王呢?看着吧,他哥俩在朝堂上的位置就快调个个儿了。诸侯们干吗那么看重信陵君呀?还不是指望他做了魏王之后倾魏国之力而相助?”

本来安釐王已与信陵君冰释前嫌了,可架不住众口铄金啊。安釐王早就自知贤不及公子,就怕他这位小弟取而代之。这哥们别的本事没有,偏偏把那些中途下台的君王的悲惨命运背得烂熟。结果‘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对信陵君日渐疏远。

秦王再给他加点料,故意派了使者携重礼入魏,吹吹打打来恭贺魏国喜得新王,言:“寡人得公子书,将于近日王魏,特遣人以贺。其他诸侯也将不日抵达,万望公子为王之后,念在寡人第一个到贺的份上多多亲近。”

安釐王闻之此事,惊怒交集,‘果使人代公子将’,并遣使知会诸侯:更王之事纯属谬传,勿再遣使以贺。搞得诸侯们莫名其妙,不知所指。

信陵君也知道自己因毁谤而遭罢免了,可他有口难辩啊:魏国遭秦攻击,安釐王四处求爷爷告奶奶也搬不动救兵,公子一接将印,诸侯立刻四方来援,这难道不是事实?诸侯会盟,多相热言与公子而冷魏王,这难道不是事实?如今诸侯遣使登门道贺,难道不是事实?啥?你说除秦之外都不曾来?要不是寡人知会他们,他们会不来?

昏庸的君王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极少检讨自己的,出了任何的纰漏,责任永远在别人,错失永远属于臣下!今日之事,你安釐王怎么就看不到造成这种状况的真正原因恰恰在你自身呢?

无忌绝望之极,仰天长叹曰:“侯生,如姬,晋鄙,你们都看到了吗?我欲全魏,奈何无门啊!你们死得真不值啊!”大笑三声,含泪出宫而去...

信陵君自此‘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多近妇女’。在他看来,魏为秦所灭已是注定的事,一切的自救都只是徒劳了,还不如寻欢作乐了此残生。公子无忌就这样‘日夜为乐饮者四岁’,于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因饮酒过量而英年早逝(约四十五岁)...

在信陵君死后的第十三年(公元前230年),韩国为秦所灭;又五年,‘秦灌大梁’,‘灭魏以为郡县’。魏国果然紧随韩国成为第二个被秦吞并的诸侯国,连大梁城陷的方式(灌)都与无忌公子当年的预料(决荧泽之水灌大梁)严丝吻合...

信陵君是聪颖的,对局势了如指掌,早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合纵才是东方诸侯唯一的生存之道,早早预言了韩灭所带来的后果;信陵君是重义的,为了救赵,不惜慷慨赴死!金庸笔下虚构出来的重义轻生的大侠们也不过如此;信陵君是仁义的,能为一场救国斗争中伤及的无辜而泣,在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乱世尤显难能;信陵君是卑谦的,因了他的卑谦,天下士千里来投,侯生、如姬等更不惜以命相报...

信陵君是软弱的,他知道危赵非救不可,但面对他昏庸的王兄毫无办法,窃符救赵的实际主角是隐士侯嬴,信陵君倒象被胁迫一般;面对废黜,他没丝毫的反抗而是选择了毁灭自己。上天弄人,有时候想,要是信陵君与安釐王易地而处,历史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信陵君大约是最后一个合纵的坚定支持者,与他同时代的人能真正了悟合纵的要义的,能有几人?诸侯救援魏国是为了信陵君而不是为了魏国,这本身就与合纵的宗旨格格不入。既然如此,在信陵君死后,诸侯重新是一盘散沙,被秦国各个击破就毫不奇怪了。

正是:文韬武略佳公子,偏生末世徒奈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