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虚馆

时间深处,我们都是孤独的旅人。
正文

(2017-06-10 23:41:44) 下一个


读书摘要:1,2,3


以下皆为摘录别人的文章,出处不祥


 


认识情绪


这些魔鬼(各种情绪)有时很难处理,然而,最重要的练习是命名和确认这些魔鬼,扩展我们从中得到自由的能力。运用对治方法就好像只是用绷带包扎伤口,但却能打开觉察力和治愈伤口。


当我们能熟练地为经验命名,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没有一种心智状态、感受和情绪是持久的,最多只能持续十五到三十秒,然后就会被其他状态取代,喜悦和痛苦的状态都是如此。通常我们认为一种心情会持续很久,如愤怒的一天或悲伤的一星期,然而当我们更仔细地看清和命名这种状态,如“愤怒、愤怒”时,会突然发现它不再是愤怒,经过十次或二十次温柔的命名后,它消失了。它也许会变成另一种相关的状态,例如怨恨,当我们为它命名,过一会儿又发现它转为自怜,接着又转为沮丧,然后又变成思考,没多久又回到愤怒或轻松,甚至大笑。


几年前,我在加州指导密集禅修,有几位心理治疗师接受过“尖叫疗法”的传统训练,那是一种释放和宣泄的做法,以尖叫释放感受。禅修几天后,他们说:“这种方法没有效。”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禅修会扩大内在的能量和愤怒,我们需要找个地方释放出来。我们能否每天选一小时在禅堂里尖叫和释放?否则一直留在心里,会产生害处。”


我们建议他们回去为它命名,只要单纯地觉察它,这对他们没什么害处。既然他们是来学新东西,我们就要求他们继续禅修,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他们照着做了,几天后,他们又来了,说:“真是惊人!”我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说:“为它命名一段时间后,它改变了。”愤怒、害怕、欲望,这些力量的过程都可以被探究,它们会根据某些情况而生起,出现时会以某种方式影响身心。如果我们不陷入其中,就能把它们当成暴风雨来观察,一阵子后会看见它们也像暴风雨般消失了。


这些魔鬼(各种情绪)有时很难处理,然而,最重要的练习是命名和确认这些魔鬼,扩展我们从中得到自由的能力。运用对治方法就好像只是用绷带包扎伤口,但却能打开觉察力和治愈伤口。


当我们能熟练地为经验命名,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没有一种心智状态、感受和情绪是持久的,最多只能持续十五到三十秒,然后就会被其他状态取代,喜悦和痛苦的状态都是如此。通常我们认为一种心情会持续很久,如愤怒的一天或悲伤的一星期,然而当我们更仔细地看清和命名这种状态,如“愤怒、愤怒”时,会突然发现它不再是愤怒,经过十次或二十次温柔的命名后,它消失了。它也许会变成另一种相关的状态,例如怨恨,当我们为它命名,过一会儿又发现它转为自怜,接着又转为沮丧,然后又变成思考,没多久又回到愤怒或轻松,甚至大笑


 


 修行


在禅宗观心这一法脉里,不讲层次、不讲境界、亦不讲达到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不去参公案,不去参话头,不去用数息、观息和随息改变当下的自然状态,也不追求打坐禅定的三昧境界。因为以上的修行方法,虽然能让你达到遍一切处的极高境界(我是一切,一切是我),也还是在意识境界,还有出入,还在意识之中,有微细惑的存在,还没跳出矛盾的双方,还在二元对立之中,自己的固有角度还没有被转化。


修行要达到的就是只管当下,活在当下,保持一颗平平常常的清净心,没有对立,不被自己的角度所束缚,从自己的固有角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自由人。


古德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自性、空性,什么是清净心,他们说“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间’”,又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些都是在说我们现在所说的念与念“之间”、思维与思维“之间”或佛号与佛号“之间”。


就是这个“之间”,因为简单得无需人们意识冥想、无需任何造作,人们无法相信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真理,感到难以置信,所以佛说这是难信之法。不是“得”不到,是你不容易相信。


这个念与念“之间”,从没有生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没有次第、没有高低、没有对错、没有善恶;不是修来的、不是学来的、不是证得的、不是谁教的,“它”是本然存在的。我们只是回过头来认识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之间”,时时清净湛然地“照亮”着我们。


谁知道这个“之间”就是清净心,谁就是明心,就有明确的修行方向了。


谁达到这个“之间”的清净状态,谁就是见性,就能离开盲修瞎练的行列。


如能真的“契入”这个“之间”,很自然地自己成为这个“之间”的状态,你会觉得自己无始无终,无头无尾,你所想到的一切都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遍一切处。好像遍知一切又无一所知,这一切没有任何的人为,极为自然而然。虽是这种状态,又不废世间事,在世间人眼里你就是“正常人”,不会给人异样的感觉。你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亲和的力量,使人很想和你述说衷肠,不知不觉中,你成为你周围人的中心,你也不会因此而自高自大,也没有谁高谁低的认为,在你内心里一切都是平等的,在你的言谈中,随着他人的高低而高低,过后不留任何痕迹,心量宽广。会烦恼而无任何烦恼,会生气而无生气的理由,能发火而无发火的感觉。


如果你想做这样的一个人,你就好好地看看这本书,可能对你有好处,如果你想求神通,成佛作祖,修成一代宗师的话,你千万不要看,它会把你救度众生的雄心壮志除掉,它会把神通说得一分钱不值,把成佛作祖说成大欲望


 


呼吸


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可能是世界各地数百种禅修主题中最普遍的一种。稳定地注意生命气息的流动,是瑜伽、佛教、印度教、苏菲教派、基督教和犹太教传统的核心。观呼吸的禅修能让心平静,使身体开放,并开发巨大的专注力。对我们而言,呼吸是任何环境、任何时间都可以运用的。我们学会运用它之后,呼吸就会成为一生觉察力的支柱。


对呼吸的觉察并非一蹴而就。起初我们必须静静坐着,让身体放松并保持警觉,单纯地练习找到身体内的呼吸。我们在什么部位真正感觉到它?鼻子里凉凉的感觉,喉咙剌刺的感觉,胸部的动作和腹部的起伏?感觉最强的部位就是开始建立注意力的地方。如果呼吸在好几个部位都很明显,可以去感觉呼吸在全身的运作。如果呼吸太轻柔而难以觉察,可以把手放在腹部,感觉扩张和收缩的过程。不要尝试控制呼吸,只要注意它的自然过程就好,好像守门人注意有什么经过。它的节奏如何?是浅的,还是长而深的?它变快了还是变慢了?有温度吗?呼吸可以成为伟大的老师,.因为它总是在流动、变化。在简单的呼吸中,我们可以了解收縮和抗拒、开放和放下。我们能从中体会优雅生活的意义,了解能量之流的真理,并改变自己。


 当我们学会放下、进入当下,呼吸会自动发生,让身体的感官之流流动、开放,开阔和自在就会出现,就像技术纯熟的舞者,让呼吸和身体自由流动、运作,同时也在当下享受开放的感觉。


我们更为熟练时,也会发现专注有自己的时间表。有时我们很容易坐定而进入状况,有时身心状况却混乱或紧张。我们可以学习在各种水域航行:心紧绷时,要学会柔软和放松,打开注意力,心昏沉或软弱无力时,要练习坐正,更集中注意力。佛陀将这种情形比喻为调整琴弦,走音时要有所察觉,然后轻柔地调整松紧,以达到平衡。


在佛教的教导中,“空性”是指看穿或消解渺小、固着的自我概念时,所经验到的一种根本的开放性和一体感。当我们看见自己的存在是短暂的,我们的身体、心和心智是由不断变化的生命网络产生的(而网络中没有任何事是分离和独立的),我们就会经验到空性。禅修中最深刻的经验会引导我们深入觉察生命根本的开放和空性,不断变化和无法拥有的本质,觉察到它是一种永无休止的过程。


禅修是教导我们用智慧、轻松和幽默感进入每个当下的练习,是开放和放下的艺术,而不是累积或努力出来的。因此,即使在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内在仍然能滋生出非凡的力量与洞见。


禅修中遇到的疼痛大多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情绪、心理及灵性的执著与紧缩,以身体的疼痛表现出来,威尔姆赖克称之为肌肉的盔甲,是我们在痛苦的情境下,为了避免生活中困难的影响,一再紧绷各部位的结果。即使是健康的人舒服地坐着禅修时,也可能会觉察到身体的疼痛。我们坐着不动时,肩膀、背部、下颌和颈部都可能会疼,以前未发现的肌肉纤维累积的结块,会在我们敞开时浮现。自觉地结块的疼痛时,可能也会注意到每个紧张部位所联结的特定的感受、记忆和景象。


   当我们逐渐能觉察到过去被关闭或忽略的所有部分,身体就会得到疗愈。学会处理这种开放是禅修艺术的一部分。我们可以


用开放而尊重的专注力,觉察构成身体经验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发展对感觉觉察,以了解身体的真正状况。我们可以注意呼吸、姿势、支撑背部、胸部、腹部和骨盆的方式,在这些部位敏感地感觉到能量的自由流动,或阻碍能量流动的紧绷和收缩。让任何升起的事物自由的穿透你。


力量的本质


我们的心智成熟到一定阶段,就会更加谦逊而快乐。我们知道自身智慧是来自潜意识。我们清楚“根”在何处,而我们的一切认知,莫不像流水一样,从潜意识的“根”源源而出。


我们一切求知的努力,旨在于打破意识与上帝的界限。我们还知道,潜意识的“根”不属于我们自己。换言之,它不是我们自己的潜意识,而是属于整个人类、全体生物乃至上帝的潜意识。


如果别人问起:我们的知识和力量从何而来?任何同时拥有这两种无价之宝的人,一定会这样回答:“这不是我的力量,它来自另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我展示的,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我只是作为一种途径而存在,真正的力量不属于我。”


这样的感受发自内心,而且让我们充满喜悦。与上帝(潜意识)沟通,自我意识就会大幅度缩小。我们只想对上帝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就您的意愿。我想成为您表达思想的工具。我的自我意识并不重要,放弃自我,使我感受到莫大的喜悦。”


与此同时,我们呈现出幸福而平和的状态,这和恋爱的状态颇为相似。倘若觉察到与上帝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虚空和寂寞,都会一扫而空,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神交”吧?


“神交”带给我们莫大的幸福,才支撑我们鼓足勇气,宁可忍耐孤独、踽踽独行。


感恩,正在与我一同阅读的你,愿分享的幸福、成长的幸福伴随着我们前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