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情深,我必意重

人过四十。 脑子不灵了, 边走边记吧。
正文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摘录-04-动力(2)心理健康的标准

(2019-07-22 03:29:39) 下一个

1. 心理健康的标准

分享一段鲁米的诗:

不用担心这些音乐无处可藏!

即使我们一件乐器坏掉,

也不必介怀。

我们所坠入的,

是个乐音处处的所在。

即使全世界的竖琴尽皆焚毁,

仍然会有隐藏着的乐器在弹奏。

//心理疾病的分类//

依照精神分析,心理疾病可以分为三大类:

1. 精神病:最严重的精神疾病,典型症状有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和怪异想法。从“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的角度,精神病是活在最原始的一元世界中,他们严重缺乏“别人独立存在”的这个感觉,而把自己的内部想象当成别人的外部现实来对待,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无法和别人建立起关系。

2.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患者,是三岁前的养育问题。他们被认为是一岁到三岁间未能得到很好的呵护。 人格障碍者的世界,是介于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中,他们明确意识到,别人是独立存在的,但他们还没有对别人产生情感。他们有了相当的现实检验能力,也显得没那么怪异,甚至我认为他们对人情世故洞若观火,还极善于玩权力游戏。问题是,他们虽然感知到别人的存在,但难以对别人生出情感来,别人对他们而言,就是实现目标的对象与工具,他们难以将别人感知成和自己一样都是人,都是有独立尊严的人。他们的人格就是自我还没完整形成,于是他们的主要努力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他们的核心心理逻辑是:我没有错,永远都是别人错。他们的病情相当严重而不容易治愈。

* 人格障碍患者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所以多数不会去寻求医治,除了边缘型人格患者。 总体来说,有三个特点: (1)不稳定,情绪非常反复无常。前一秒大哭,下一秒就破涕为笑,核心是缺乏稳定的自我意象,导致他们很容易变换角色,和他们相处,你会觉得他们一会儿变一个人。 (2)冲动易怒,容易自虐,自伤甚至自杀。(3)极度害怕被抛弃,他们常表达“你只要不离开我,要我怎么做都行”。 

*人格障碍患者,特别是边缘型人格和反社会人格,他们因为不懂什么叫规则,所以有了一种强烈的自由感。比如诺兰的《蝙蝠侠之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很像是严重的反社会人格。

3. 神经症: 这是最轻级别的心理疾病。神经症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中,他们意识到我和你是好的,但我爱你的时候,我担心会对第三者产生伤害。他们太容易觉得:我错了,问题都在我身上。这一类的患者会主动寻求治疗。举个例子,比如,两个人相爱的时候,会担心家人不同意。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原型是,男孩需要和爸爸竞争,女孩需要和妈妈竞争。简单理解就是,当你过得特别好,别人会嫉妒。并且,你要过好时,你需要和别人竞争。

4. 我们要放下一种认识:并非心理虚弱的人才去找心理医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都是承认自己有问题的,这是心理发展水平比较高的表现。

* 找资深的精神分析师去做咨询,轻易是不会从他那里听到你的诊断的。因为诊断是刻板的,他们宁愿去看到一个活生生,立体的你。但是去了医院的精神科或者心理科,那么下诊断是医生的职业要求,于是你总是会听到对你的诊断。

*《超脑48小时》这部电影讲出了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乃至三元世界的不同。

//自信与热情//

* 一个人的自我,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关系,另一方面是动力。关系,就是我和你。动力,就是我和你之间的能量表达。动力都是什么呢?自恋,性和攻击。 动力还可以统一称为能量,活力等。

1.科胡特认为,心理健康就是“自信+热情“。当活力能够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2. 科胡特认为,一个人如何感知自体和客体,有四个水准:

(1)自信和热情,也就是活力能滋养自体,越能滋养客体,或者说,善意的能量可以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

(2)夸大性自体和理想化客体,也就是把自体和客体的好都夸大了。

(3)疑病症和可怕的神,觉得自体太虚弱,但是,他们还没真正形成心理意义上的自体,而是将生理意义上的身体视为自体,所以一旦感觉到虚弱,就怀疑自己身体有病。于此相对应的,是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神一般的力量,“神”非常苛刻严厉,如果自己做不好,就会攻击自己。到了这个层级, 自体和客体之间的动力就变成是敌意为主。如果你达到了某些苛刻的条件,可怕的“神”也会给你一些奖励的。所以自体和客体之间,还是有少数一些善意的。

(4)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认为自体到了神的级别,认为客体是坏的,并且无所不能。自恋妄想,就是觉得自己是“神”。分享美国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一个故事。他发现,一个病房里住着三个“耶稣”,其中一个各方面情况最好,可能被治愈。于是,他就让这个人来做法官,让两个人“耶稣”辩论谁是“耶稣”。结果,一个月后,那个法官受不了了,申请出院。他在观察两个耶稣辩论时,发现他们完全是驴头不对马嘴,太荒唐,而他发现自己也是这么荒唐。等他明白了这一点时,他就有了现实检验能力,于是申请出院了。

被迫害妄想,也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生活中一切不幸,都是一个人或一个势力构建了一个体系迫害自己所致。轻度的被迫害感,很多人可能都有,而被迫害妄想的关键是有了一个迫害体系。一旦一个人有了被迫害妄想,治疗他就变得非常困难。因为他认为,在他之外,整个世界都是坏的,有恶意的,治疗师也不例外。

* 祖传的怨气,祖传的邋遢,哈哈哈。愿大家都逆天改命。

//两种生命力//

1. 所谓健康,就是好的,善意的动力或能量,能在自体和客体间流动,并且这时自体和客体都被觉知为基本好的,基本善意的:所谓病态,就是坏的,恶意的动力或能量,在自体和客体间表达,这时的自体和客体也被觉知为坏的,恶意的。

2. 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当能量球表达一个动力时,如果被客体接住并回馈说这个能量是好的,他喜欢,那么这份中性的能量,就变成了好的能量,如热情和创造力,可通称生命力,也就是正能量;如果能量没有被可以接住,被拒绝或忽视,这份中性的能量,就变成黑色能量,如愤怒,恨和毁灭欲,可通称破坏力,也就是负能量。

*敏感的人,就像我们提到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他们会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很容易充满攻击性。多数人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攻击性,于是不容易感知到黑色能量的存在,很多性格相对平和的抑郁症患者就是这样,他们更多的体验是无力感。其实就是攻击性转向自己,是一种对自己构成的镇压感。

3. 正能量和负能量是一回事,区别仅仅是,正能量是被允许,被看见的,而负能量或黑色能量,是不被允许不被看见的。黑色能量有两种表达途径:继续向外指向客体,这是攻击性;不能攻击客体,转而攻击自己,抑郁症就是攻击性指向自己。而当黑色能量能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时,就可以被转化了,转化成生命力。所以,能量被看见后,一切能量都可以转化成好的。这就是关系的意义所在。

4. 当你和另外一个生命之间建立了充分的链接后,你们作为两个能量球,就都被全然照亮了。生命的意义,就是让这种照亮,或者说被全然看见,在“我”和“你”这整个外部世界的二元关系中发生,由此进入一元关系。

*学会发脾气,表达愤怒,我现在都不长痘了。

*有些人平时温和得体,喝酒经常断片,大喊大叫,这是否是散发黑色能量? 回答:是的,外在发疯,好过内在被憋疯。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都在寻找你

*可不可以不进入关系,在孤独状态完成攻击性的转化,比如孤独读书,孤独觉知等。回答:不能。看看其他用户的留言,你会看到那些能量流动的美妙时刻都是发生在关系中,很多人都说到,当能在关系中自由表达攻击性,而关系又没有被破坏时,那实在太美妙了。

*精神分析又一个基本说法:自体都在寻找客体,也就是我都在寻找你;而所谓攻击性,只是我在寻找你时的动力而已。别那么害怕攻击性,当你学会人性化地表达时,你就会发现,攻击性就是生命。但我们每个人展现攻击性时,都应该有一个前提:没有主动伤害别人,至少,是对方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读书与经历,能否从一元关系发展为二元,甚至三元关系?回答:单纯读书的话,绝没有可能。至于人生经历,我觉得每个人都是走在这条路上。我的分析师有时是非常狠的,他多次对我说:你通过写作,构建了一个你仿佛无所不能的世界,以此来回避现实世界的挑战。

*自信和热情是递进的关系吗?有热情没自信的人是怎么回事?回答:我认为这不是简单的递进关系,所以存在着有热情没自信的人。比如,特别外向的人,就容易有热情没自信,他们的能量都倾向于在关系中流动,但较少去关注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内在世界,因此,这样的人的内在世界就容易处于黑暗之中。相反,内心的人,因为将能量聚焦于内部,因此对自己的内心更了解,也就意味这更多光照到内在的黑暗。所以,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相互吸引,是有道理的。

*如果一个人黑色能量没有可能传递出去,不存在这样一个可以接住自己负能量的人,那么自己有可能消解转化它吗? 回答:自己可以消解转化一部分,但不可能完全实现,它需要在关系中完成,并且在关系中检验。参考山冈庄八的小说《德川家康》中的“南光坊天海”这个人,他老了以后,终于看到自己内心的纷争,带来了外界纷争。如果你自己觉得转化了内在的黑色能量,那应该意味着你能在现实中去转化别人的黑色能量。

*每接受一次拒绝或者忽视就增加一分负能量,那我们每个人不都成了行走的定时炸弹了吗?要么爆炸,要么抑郁,可现实生活中,这样表现的人毕竟少数,那我们平常是怎么化解的?回答: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中,并且通过漫长的人生努力,我们的那些重大愿望基本还是被满足了,我们多数人终究还是能活在关系的世界中。荣格说,请看到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这就是你的内心,这就是任何一个人的内心。人心即宇宙。

*当不被回应或忽视是,我们就产生了攻击性,攻击别人或者攻击自己。可我既不想攻击别人,也不想伤了自己。有没有第三种途径? 回答:个人觉得没有第三种途径。攻击性可以变成破坏力,也可以变成生命力,而你的描绘,只是将攻击性视为了“攻击”,所以恐惧它。我觉得生命最初就是一粒精子“攻击”了一颗卵子,性爱中充分释放的所谓攻击性,同时也带来了快乐,攻击性就得以转化,也被祝福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