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原创书评】《黄国峻:时间如此真实,真实如此短暂》

(2021-02-15 17:55:42) 下一个

《黄国峻:时间如此真实,真实如此短暂》

人物书评--文/灵兮

 

     风,这透明的海浪,一波波地拍打着屋子,雨滴扫射着窗与屋顶,土石崩落,创击地杀,轻微的震动撞到了头皮顶。黑暗在惊惶中繁殖开来,夕阳早已溺毕于云霞,那埋伏在桌巾下,书柜下,电插座里,水龙头出口与排水孔内的黑暗,全部开始匍匐而出,他们振翼,低吠,互相并吞,张牙舞爪。路灯下,树叶像鼓动着绿羽翅的笼中野雀,它奔逃,在山脊上,在海面上,在树皮上,它要透支掉自己,与所爱的对象同归于尽---那冷漠的四季,那无数的星星也填不满的星空。它承受不了自己的无所不知也无所不能,它厌倦于证明自己的本领,它麻木得必须如此折磨才会稍有感觉。那力量的源头何在?断裂声,倾倒声,破碎声,所以东西都在为毁灭的理念殉道。窗子在风的尖叫中颤抖,形体在漆黑中消失。               -----《失措》黄国峻

 

2003年6月21日黄国峻在家中自缢,袁哲生在悼文中写道:“我敏感而善良的朋友。或许真如你说,我们应该发笑,好让上帝开始思考……”一年后,袁哲生也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台湾文坛一片惋惜之声,同是文才斐然的年轻作家,黄国峻和袁哲生的小说中都透露出相类的孤独,茫然和厌世。张大春更将袁哲生与黄国峻誉为是“被期待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作家”。

本雅明说:“小说家是封闭在孤立的境地之中,小说形成于孤独个人的内心深处,而这个单独的个人,不再知道如何对其所最执著之事物作出适合的判断,其自身已无人给予劝告,更不知如何劝告他人。写小说是要以尽可能的方法,写出生命中无可比拟的事物。”

关于黄国峻的死众说纷纭:父亲黄春明将原因归咎于儿子对社会乱象深感痛苦;哥哥猜测说他也许是因为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不下去了;坊间更有传言说黄国峻是喜欢一名年轻女作家无果而产生了轻身的念头。从家人的眼中明明看到黄国峻在接受医生的心理治疗后变的快乐了,可是最终黄国峻还是选择了自杀。他的离去给爱他的家人和朋友留下了巨大的谜团,这位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为什么会自杀?也许一切的谜底早已埋藏在他的作品之中。

 黄国峻的作品

黄国峻1971年生于台北,他生性敏感害羞,自小有文学和画画的天赋。25岁时,他凭处女作《留白》获得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自此走入了台湾文坛的视野。他的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散文。语法近于翻译语体,擅长以曲笔写作,借由观点的流动跳跃与语言之陌生化,带有浓厚现代主义氛围,呈现出一种独特而疏离的美学,张大春评之为“不与时人弹同调”。施叔青言其文:“作者的想像力与实验性,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看法,使它有别于其他的作品。”散文创作则幽默冷隽,试图揭露现代人生活中的荒谬与无奈。

《度外》收录了黄国峻发表于90年代的10部短篇小说,包括《留白》《归宁》《三个想象的故事》《度外》等代表作。 黄国峻本人在自序中说,“在开放的生活环境中,想象和创作是不断在发生的,它的传递与生息能够展现出人的另一个模样,而这个过程中所使人意识到的对抗与协调,也许正是人容身的亭子。”

《度外》显然受到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同时又能看到弗吉尼亚·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影子。 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主要是对客物景物、人物动作行为的白描,以及不同人物无时不在的意识流动。黄国峻是微观写作者,存在于感性之中,他能够定格刹那间的真实,把细微的感受描绘下来,让读者品位体会潜伏在事件中的更深层的情绪的流动。

《度外》的语言富于诗意,节奏跳跃。黄国峻喜欢忽然转变叙述角度,从而造成一种疏离的阅读效果。小说人物自掘与自省,即是个体又成象征,更像是现代人生活行为的整体概括。书中的人物全是西式人名如玛莉、玛迦、安妮等等,乍看有些翻译腔带来的距离感。哪怕小说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却因为是外国人名而不让读者感到指责。

如果说黄国峻的处女作《留白》奠定了他之后的创作审美基调。读者可以从人物的意识流动中发现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式,在平淡的故事之中依然能感受人情世故的叠错反差,这也形成了《度外》特殊的文学气质。

在《失措》中,黄国峻创造性的运用多声部的写作手法,将一场台风过境后,一家人遭遇在被风暴冲散后各自的状态和心理。“四个人的意识流同时发生,心思活跃,感触摇曳,像四颗花瓣一样呈现。这种呈现依然是共时的,并不分时间上的先后。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了一个结构丰富的篇章。”

 有《度外》这样的作品出版,可以说黄国峻初露头角的气势锐不可当,但显然他并没有停止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叙述,他或许认为《度外》的意识流写作方式使他不得不失去与更多读者沟通的机会,所以放弃了用多声部意识流的手法创作更多的作品。在随后的作品中,从《盲目地注视》、《是或一点也不》到最后《水门的洞口》,都能看到黄国峻日渐回归传统的叙述方式,并加强了小说的故事性。 

《盲目地注视》是黄国峻第二本书,收录了十篇联合文学刊登过的短篇小说,其中大半数改写自既有的故事,作品试图从童话、寓言、传说等充满野性力量的民间文学中萃取精华,并注入新的阐释。 比如《杰克与仙豆》被改编成一个感伤的爱情故事;《小木偶皮诺丘》后来成了真的小男孩,他心里惦记着一个仙女,过起安分守己地过日子;《国王的新朋友》中穿着新衣的皇帝有了一个其他人都看不见的隐形人好朋友.....黄国峻用隐喻的方式传达自己的理解,不著痕迹的改编故事,结局没有不同,剧情一样交代,可是注意力不再在情节发展上。这些文字是实验性的,反潮流的,作品人物在人格或人性上的不完美,经过一番竞逐,最后还是回到孤单一人的处境,或许这正好隐射出黄国峻敏感焦虑的心灵状态。 

在《麦克风试音》文集中,黄国峻继续拓展文字叙述的可能,这一次他暂时放下擅长的辩证式语言,转为对社会现象的评议。这本书采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面对一个苦闷、压抑、无以排遣的社会,尤其目睹许多荒谬悖理的现象,他选择用更为荒唐畸形的故事来揭露:从标题就能感受到他的搞怪与幽默:《有仇人终成倦鼠》、《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的外甥女》、《你的鞋带没绑》、《犯罪前要记得去算命》、《一分天才加九分长相》。

联合文学的总编辑许悔之评论说“这本书很让人有一种娱乐跟发笑的感觉。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黄国峻所不拥有的人格的一个渴望,我相信他也会很渴望可以做一个脱口秀的主持人,如果这样他的人生...他一定隐隐约约的想过,这样他就是一个不一样的黄国峻了,所以这些东西我们可以想像是他写了一些脚本,如果他是一个脱口秀的主持人,那么他会讲过这样的话来娱乐世界、取悦世界,然后让世界觉得欢乐,这样他也会欢乐到自己,可是国峻毕竟是这么害羞内向的人,这些东西他也只能透过写作来虚拟的完成。” 

接下来黄国峻的小说开始触及爱情主题,在《是或一点也不》中,他描写情人间的相互掠夺、征服、屈从等等心理状态。在黄国峻唯一的长篇小说《水门的洞口》中他试图探讨爱情可否拯救内心荒芜的命题,可惜这本书只完成了一半。

从《度外》、《盲目地注视》的哲学式思考,《是或一点也不》及《水门的洞口》开始对于人类如何处理欲望、幻想和爱情。虽然题材与语言风格上有所变化,自始至终对于人物内在的深刻剖析仍是黄国峻作品的重要特色。

 

  • 文二代的自我证明

说到黄国峻,不得不提及他的文二代身份,父亲黄春明为台湾当代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创作多元,以小说为主,其它还有散文、诗、儿童文学、戏剧、撕画、油画等创作,其作品曾被翻译为日、韩、英、法、德语等多国语言。小说《锣》于1999年入选“台湾文学经典三十”小说类,并曾获吴三连文艺奖、国家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

但读者要去黄国峻的小说当中找黄春明的影子,是一定会失望的。身为小说家黄春明的儿子,黄国峻并不以家传风格去书写乡土及小人物,反而以极度背离乡土,浓烈的现代主义色彩,去呈现人意识的流动,及行为上的意义。这种去除故事、戏剧性情节、现实背景,而以哲学式对话的特色,是与袁哲生极为不同的,而这也让他早一步,形成了杨牧所赞誉的文」。

父亲在台湾文学圈声名显赫,而黄春明的第一篇小说《留白》竟然是瞒着父亲偷偷写偷偷投稿的。这也从侧面说明黄国峻并不想借用父亲的名声和人脉走入文坛,甚至是很自觉的要避免受到父亲的影响。

黄国峻的作品有种抽象的非线性思考的冷静与内敛,与他的以乡土文学见著的父亲作家黄春明有著截然的不同。 许悔之在之前提到的访谈节目中如此表述:“我想国峻的小说里面会呈现蛮多是生存的焦虑感这一个部分,那生存的焦虑感本来就是现代主义一个很重要论述的议题,当然他夹杂了各种文学的技法跟流派,目前为止出版的作品,都是很强在探讨生存的焦虑,如果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的话来说:他一直在论述人为什么会被抛掷丢到这个世界来。”

袁则生的文章中也提到在黄国峻家中遇到父子俩的情形,一个热情如火,一个寒冷如冰,“火与冰共处一室的父子作家不正是文学地景上的奇怪吗”。

黄国峻坦言自己有点双重人格,承认自己当初偷偷开始写作是因为“人际关系不发达,想藉由写作来与外界沟通”。但他又是敏感而自尊的,他要用自己的力量证明自己的文学才能,而非一个仅仅是文二代的获益者,这使得他肩上的压力更多,内心的压力更沉重。反抗和痛苦都必须是隐晦的,他的文字绝对不与父亲的有任何相似之处,作品呈现人际疏离,不安与乖戾的主题。他在短篇小说《浑懵记》中,写过一个具有人格上障碍的“她”与辅导员的故事,如今读来像他自述自身一般,那心底一处无法对外敞开的暗箱,还有在犹豫被看见或是不被看见的边缘,做出矛盾的挣扎,因为渴望与人对话,却找不到适当表达的方式,唯在小说世界里,他能畅所欲言。 

哥哥(黄国珍)眼里的的弟弟极度害羞,倒不是忧郁,而是他不敢打扰别人,即使有心事也不敢对人讲,只当作是自己的情绪,他建构自己的内在世界,很细腻。因为对于自己的学历、自己的瘦长身体,以及自己是否从事别人眼中的“工作”等问题很在意,他不知如何解释自己。 

母亲与黄国峻的感情非常亲近,平时父亲大多在宜兰工作,母亲出去上班后,国峻写作之馀还会帮忙打理家务、做晚餐,等母亲返家后,他就述说自己一天又有哪些收获。 “他相当的乖。”黄春明在悲伤当中,说到家庭当中的笑话,夫妇两人曾向亲友形容儿子是家里的泰劳菲佣,几乎什么家事都肯做,轻的、重的,都能做。

袁哲生笔下的黄国峻是个仔细又很爱面子的人,普通朋友见面也要穿着正式洗烫整齐,“不论是见面,还是书信的往返,都认真得像是木十字儿童合唱团里穿着一袭圣袍的小朋友,让人不知不觉也严肃起来。”用铅笔写信一笔一画用力很深,而且绝不涂改。赠书题字不是直接写在书页里而是附上一张不起眼的小字条,免得日后这书流落到旧书摊上让人耻笑。

综上所述,黄国峻一直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他人眼中品格完美的好人,但是真实的他却有着非常严重的心灵焦虑和情感危机。黄国峻自杀前的两个月在医生的建议下写信来抒发情绪,他无法找到合适的人写信,只能写给妈妈,开篇即是:“妈,我没事,请不要再来这里探望我了。”并坦言是被强迫写这封信的。在信中黄国峻让母亲“别再打毛线背心感动我了”。黄国峻认为自己有着嬉皮的灵魂,并且不认为最亲近的母亲能够懂得真实的自己:“也许音乐只是个梦想,而且多半结局只是梦遗,很感伤,这你不会了解的。”

对于医生的治疗,黄国峻也并不认可,他写道:“目前医生正在教我:如何看见事件的光明面。他赞美我的忧郁症非常有诗意,具有一种奥地利式的虚无美学,还说我的自卑感充满了存在主义色彩的倾向。妳见过这样安慰人的吗?另外,护士把不少抗忧郁的药,偷偷加在巧克力奶昔中给我喝,结果现在我虽然心情愉快多了,不过同时我的体重也胖了二十几磅。这一胖,让我更忧郁了,而且我开始有疑心病,一直怀疑人家怎么做就是在治疗我,认为人家是瞒着我,并且,我一想到自己是个要靠药物(与治疗)才能快乐起来的人,我就快乐不起来,既暴饮暴食又不吃不喝,搞得我的胰岛素像台币汇率一样波动。妈,我想也许我的疯狂并未消失,但是我已经能接受疯狂是自身的一部份这个事实了。”

“没错,家庭的价值是无法取代的,但自由也是。”最后他说,“妈,妳是个好人,有时候我真希望我们不是一家人,这样我会更容易与妳沟通。”

 

  • 内向世代:疯狂是自身的一部分

黄锦树曾提出台湾文学“内向世代”的概念:“从那些样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关于写作自身的危机形态,脆弱的、濒临分裂的‘自我’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世界和语言都是问题。内向,向内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黄国峻即此“内向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与众不同的黄国峻将写作当成自己对世界发出真实讯息的途径 —“这是我的看法,这是我的内心,我在这里!” 哥哥黄国珍讲起黄国峻小时候喜欢堆积木,把缺了张的麻将废牌,堆得又高又漂亮。在大家都惊叹称赞的时候,他一手将它打散;第二次堆出完全不一样的,又将它打散。这一幕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大手一挥,推倒精心建构的积木,像是某种暗示。他和其他的小孩不同,有精神上的洁癖,很干净、很神圣。他对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这个世代的年轻人。 

黄国峻平日不大会大剌剌地谈自己的作品,他小心爱护自己的世界。在哥哥的记忆中,黄国峻是个真正的完美主义者,对作品非常的仔细和严苛:“他喜欢给人写卡片、写信,他用语言表达时会紧张,但文字可以修改锤炼,写完了放一阵子再改,这是很适合他的说话方式。他会和你讨论日常生活,取得你的生活经验再加以切割琢磨,将观察到的意识的微小片段,切割再切割,细微到你想象不到的地步,他再从里面找到解释,成为创作上的片段。他的思考与写作不停切割、堆叠、建构,但他真正的核心,其实是在切割之前的那一个整块。 他将内在推到极致,建筑了一个精致的世界,他极度保护自己的内在。接近他的内在世界必须优雅、轻柔,他在等待这样的对象走近他的世界。 ”

在黄国峻有限的几部遗作中,我们分明能看到他敏锐感知世界的方式,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也许他的文学探索会更丰富、更深刻。 他的文字并不尖锐也不叛逆,但他把一切都包覆在温和内向的文字之内,极力捕捉繁杂的意识流动,呈现人间世态的疏离不安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宿命。

袁哲生将为黄国峻撰写的悼文名为《偏远的哭声》:“敬完这一杯酒,我们的队伍更加孤单了,更糟的是,未来,我们不知要使用多少次的沉默来面对失去弟兄的那格空白。沉默是战后的通行证。他们说你是自己选择离开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曾经长期埋伏壕沟之中的兵士来说,那样的解释仿佛也没有太多意义了,因为,激烈的肉搏战后,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到底我们的弟兄是因为别人或自己的子弹而倒下的。现在,我们只知道刚刚失去了一位弟兄,我们选择麻木,因为,在硝烟弥漫的浓雾里,悲伤,恐惧,怀疑,甚至思念都会令人软弱。国峻,相信你也体会过的,悼念战士的哭泣声,往往是在下一个偏远而宁静的壕沟里,才突然发出它哀哀的悲鸣的。”

 

 

参考文章附录:

 

1. 黄国峻 《失措》P44

2. 袁哲生的悼文《偏远的哭声》

3. 黄国峻(2003.04.26)写给妈妈的信

4. 黄国峻的意识流节奏 | 朵云·轻书评

5. 世纪末寓言的写手──黄国峻 文/陈芳明

6. 《度外》:一种对抗与协调

7.  哥哥黄国珍的代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