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闲话

古稀老翁防痴呆,学习码字非有才,有话则长无话短,艺术本是开心菜。无病呻吟莫耻笑,偶有得罪莫见怪,君子自有常来客,清茶淡酒敞胸怀
正文

我所知道的徐悲鸿老师达仰

(2017-10-28 02:46:30) 下一个
 我所知道的徐悲鸿老师达仰
 
  1963年,大学四年级时,许辛之老师带我们班去图书馆上欣赏课,观看学校收藏的一些西方油画原作,其中有一幅半身带手女肖像习作,许先生说这是徐悲鸿的老师达仰画的,送给了徐悲鸿,徐院长又捐赠给了学校。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时有个老师叫达仰。他的画法和当时国内风行的苏联学派风格明显不同。
   1984年我留学去了巴黎,每天在各大美术馆参观,却没有见到一幅达仰的画,觉得很奇怪。后来是潘世勋老师告诉我,他在巴黎市政议会厅见到了一张达仰的画,画得很好,当我闻讯而去时,不巧议会关门休假,不开放。接下来,赶上搬家,办签证,又去了比利时、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地转着看美术馆,也就把这事搁下了。
 
这便是巴黎议会厅收藏的达仰的画:《The conscripts》
1889年  168cm X 146cm
 
    1988年移居蒙特利尔后,在本市美术馆的长期陈列品中,见到一幅画《Le Pardon Bretagne》,一看就是大家手笔,出手不凡,很是喜欢。画家的名字很长:Pascal-Adolphe-Jean Dagnan-Bouveret,从法文音译成中文应该是:巴斯卡-阿道夫-让 · 达嬢-布惟合,我又查看了美术馆藏画图录对这幅画的由来及作者的介绍,就想到这很有可能就是徐悲鸿老师达仰(把gnan译成了仰)
 
蒙特利尔美术馆收藏的达仰的画:《布列塔尼朝圣节》
1888年  123.5cm X 68.9cm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留意有关达仰的画和资料,那时我还不懂电脑,更不知还有上网搜索一事,我的习惯便是逛书店、翻画册。
    先是在一本芝加哥美院编著出版的《法国沙龙艺术家1800-1900》画册中发现了一幅达仰很精彩的人像习作,可见他艺术功力很不一般:
 
     更重要的收获是1992年买到了一本新书,书名是:《BEYOND IMPRESSIONISM - THE NATURALIST IMPULSE》,作者Gabriel P.Weisberg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学术理事会的成员,这本3公分厚的带有275幅插图的大部头著作,由纽约ABRAMS出版社出版,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此书的封套选用了达仰的代表作品之一
《朝圣节的布列塔尼妇女》的局部

      那时我刚移民加拿大不久,开始靠卖画为生,经济状况可想而知,这画册又是要价不菲,在书店里,翻过来倒过去,拿起又放下,犹豫好半天,最后一咬牙,还是买了下来。

      通过这部书使我了解到了,在印象派崛起的同时,同样是在左拉“自然主义”理论鼓励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另一个被称为“Naturalism”的艺术趋向,吸引了欧美众多的艺术家投入其中,而此运动的领军人物是法国的巴斯提安-列帕什和达仰。我在“19世纪画家村”一文中已简单介绍过他们俩。
     巴斯提安和达仰自1869年在巴黎美院Cabanel工作室的学生时代起,便保持着密切的友谊,在艺术上有着共同的见识和追求,可惜的是巴斯提安过早的去世,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个只有达仰可以填补的空缺。于是达仰就成了自然主义学派一个主要的后继人物。
     自然主义的头号人物巴斯提安·莱巴舍的《垛草》一画,70年代曾来中国展出,当时对中国艺术界引起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震撼。后来,我又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见到了他另一幅主要作品《贞德》,以及达仰的一幅重要代表作《不列塔尼朝圣节》
 
《贞德》
 
《Le Pardon en Britagne》 1886 116cm X 85cm

     第二次去纽约大都会时,我在这幅画前端详了许久,画布上油彩画得很厚,是很多次堆积而成,形和色非常自然地融成一体,近看斑斑驳驳,远看结结实实,他那炉火纯青的油画技巧,着实非同一般,也不是任何印刷品能传达出来的,我试着拍了两个局部,可惜由于光线的局限,速度太慢,效果不理想。
 
 
我拍的《朝圣节》局部头像之一、二

    正当我聚精会神看画时,突然听到有人用法语向我说道:“你喜欢它?画得太真实了!我们布列塔尼就是这样。”说话的是坐在轮椅上的一位穿着高雅的老年妇人,看得出来,她很为这位画家表现她家乡的作品感到自豪。我用结结巴巴的法语回答她;“我的老师的老师,是这位画家的学生”。不知她是否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她真诚地笑了。

*    *    *
    众所周知,印象派开启的一场现代艺术革命在进入20世纪后,便成了一个不断变换的现代诸流派的演变史,作为和学院派保持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沙龙艺术家,渐渐被排挤出了“现代艺术史”的视野,许许多多19世纪的大腕们都被推到了这场艺术革命的对立面。自然主义运动也很快成为翻过去的一页,而“靠边站”了。达仰也不例外。这就是为什么在法国奥赛馆居然看不到达仰的画,而要跑到纽约大都会来看的原因。

    现在先让我们回归历史,简单回顾一下达仰的简历、他生前的艺术地位,以及他和徐悲鸿的关系,来理解徐悲鸿为什么选择了这一位老师。
 
达仰简历:
1852年7月7日  生于巴黎
      父亲是一个裁缝,后来移民巴西,达仰留在巴黎,由他祖父领养,所以他名字前加上了他祖父的性Bouveret
1869年 
      17岁起就学于巴黎美术学院,当时美院的领路人是亚历山大·卡巴内尔和莱昂·席罗姆。同时,他也是柯罗的学生。
1875年  23岁时开始参加沙龙展出
1880年  28岁,油画《一次事故》获沙龙一等奖
 
《一次事故》1880

1885年  33岁《饮马》一画获得沙龙荣誉奖,并获得荣誉骑士勋章
 
《饮马》1885

80年代起,他在巴黎时尚新区,塞纳河畔的Neuilly-sur-Seine,和另一位画家Gustave-Coutois一起租用了一间大工作室。
 
 
Coutois和他的工作室  (达仰画)
 
Coutois的作品

       此时,达仰已经被公认为一个知名的现代艺术家,以描绘农民生活场景著称。尤其是他一系列描绘布列塔尼农民生活的风俗画。

1891年   39岁,达仰被任命为法国荣誉军团军官
1896年  他也画了一些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作品,如展出於Champ-de-Mars沙龙的《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1896
 
        美术史家指出,达仰除了是19世纪末“自然主义”学派,继巴斯提安·莱帕什后的主要领军人物外,他还是率先把当时新生的黑白摄影媒介(照片)引进绘画创作过程,并利用照片,在他自己作品中将写实主义艺术更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一位开拓者。
 
 
 
1900年   48岁,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同年获巴黎世界博览会大奖。
        进入20世纪,人到中年的达仰声名鹊起,达到了荣誉的顶峰,除了法兰西学院院士外,还获得了一系列其他的头衔:
      诸如:英国伦敦皇家美术学院荣誉院士
            德国柏林国家美术学院合作院士
            德国德累斯顿萨克森皇家学院院士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院士
            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协会荣誉会员
            俄国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荣誉院士
            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院士
            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美术学院荣誉国外会员
            巴西里约热内罗国家美术学院荣誉教授
            捷克布拉格皇家学院合作院士
             ......
      所以,1919年,当24岁的徐悲鸿留学来到巴黎之际,达仰的名字对他用“如雷灌耳”一词来形容,应不算为过。

      1920年,徐悲鸿有幸结识了这位当时法国画坛的当红人物,在巴黎美院上学之余,“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
      “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引号内文字来自百度注释)

      20世纪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达仰所坚决反对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如马提斯的野兽派、毕卡索的立体派等)的崛起,以及与他所关联的“学院派”及“沙龙艺术”的衰落,达仰的名字,也被现代艺术史排除在外了。
    只是在最近的20多年来,达仰才渐渐地重新回到了公众的意识中来,众多收藏家已开始重新注意到他注重绘画细节风格构想的独创性,以及在20世纪被现代派画家漠视情况下,坚持在他学院派自然主义模式下继续工作的能力和成果。

       如果说,徐悲鸿对中国的现代艺术教育曾作出巨大的影响和贡献的话,其中也应有他良师益友达仰的一份功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伯乐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ng' 的评论 : 徐先生去法国前曾留日,并学了素描
伯乐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文取心' 的评论 : 画油画,尤其是达仰这类注重细节刻画的写实油画,从创作到完成,需要比徐先生画国画所需多得多的时间、精力及体力。徐先生油画未能达到他老师的境界原因很复杂,包括政治环境的变更和约束、过高的名望、社会工作及应酬,加上58岁的早逝等等、他自己无法控制的复杂因素(解放后,他唯一的一幅大型油画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始终未能完成)
伯乐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ng' 的评论 : 现代派和写实派之争是世界性的,不只是徐刘之争,如同今天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之争,本人希望更多的包容和多元,真正平等的自由竞争和百花齐放,大家各搞各的,你搞你的,我搞我的。而不是利用手中的金钱及话语权强制性的排斥或扼杀不同主张。
伯乐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翘摇' 的评论 : 你说的这两篇文章还真没有看过,以后当找来一读,谢谢提供的信息。
蓝天白云915LQB 回复 悄悄话 徐悲鸿是学中国画出身,中国国画人物画讲究线条,神韵,不讲逼真,写实,徐后来的人物画,应该是受了达仰的影响,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国画影响,但走出了一条用国画手法,真实表达人物的道路。我直言,您的画风有点像达仰。
文取心 回复 悄悄话 恕我直言,徐悲鸿未得达仰的真谛。
文取心 回复 悄悄话 当年临摩过达仰一张侧面的小女孩头像,但达仰的油画很少看到,想不到画得这么好。
伯乐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io' 的评论 : 谢谢指正,是的许先生是留日的,回国后,还搞过电影,是“左联”美协负责人。
lio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作者分享。“许辛之” 应该是 “许幸之”吧。应该是留日(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
见过当年杂志发表徐悲鸿去巴黎前的作品,造型不准,有幅作品印象深头大身子小的女人。



cng 回复 悄悄话 “20世纪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达仰所坚决反对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如马提斯的野兽派、毕卡索的立体派等)的崛起,以及与他所关联的“学院派”及“沙龙艺术”的衰落,达仰的名字,也被现代艺术史排除在外了。”

读过徐悲鸿传记,里面提到,在国内,徐的学生创作了诸如“砸扁的苹果”之类印象现代派作品,徐悲鸿非常不高兴,严厉批评,使他的学生放弃了这方面的追求,成了传统的写实主义。

我当时想,徐大师固然有自己的艺术理念,但是对学生是否不够开放包容,以至抑制了他们的多面发展?

现在看来,他的理念是和他的达仰老师一脉相承的。这是不是也是北徐南刘之争的缘由之一?
翘摇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徐悲鸿曾在他的自传回忆与达仰的来往,也曾写过两篇文章,《 达仰先生传》和《忆达仰先生之语 》。(这些文章收录于《徐悲鸿讲艺术》,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对于徐悲鸿的这位良师,有些好奇,原来在蒙特利尔就能看到他的画。真是太好了。
翘摇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徐悲鸿曾在他的自传回忆与达仰的来往,也曾写过两篇文章,《 达仰先生传》和《忆达仰先生之语 》。(这些文章收录于《徐悲鸿讲艺术》,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对于徐悲鸿的这位良师,有些好奇,原来在蒙特利尔就能看到他的画。真是太好了。
cng 回复 悄悄话 徐悲鸿从小画水墨的,他在去法国之前,有没有西式素描的严格训练?
登录后才可评论.